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1

第11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2)

“十五”期间团队向领导机关申请了探地雷达项目。“但问题同样是,别人根本就不相信高校能做出硬件系统”,潘锦说。这个项目交给了包括我校在内的三个单位来做。但在经费上却大有差别。“尽管经费比兄弟单位少得多,我们最终还是把它给漂亮地完成了”。2006年课题接受验收时,一个著名专家这样对课题组的同志说,“在这类项目上,我从来没有给哪个单位打过90分,我今天给你们90分”。

不仅如此,在团队的其他几个方向,譬如军用通信中的宽带天线和新型天线技术方向、天线新概念和新技术方向、载体和平台上的共形天线方向等,团队的杨峰教授、杨仕文教授、赵志钦教授、赵延文副教授等,都是敢啃骨头,一步一个脚印,才获得了喜人的业绩。也正是有这种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团队才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奖八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此外,还发明专利六项,目前已进入公示阶段,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天线工程手册》,与他人合著的学术专著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求实创新不断寻求新突破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要具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我们团队每一个理论课题,实际上都来自于工程实践。工程中遭遇到的理论课题往往都是硬骨头,但做起来很带劲,做成后立即就能发挥效益,会很有成就感”,聂在平教授说。事实上,团队多年来既做工程项目,也做理论项目;既做系统、部件,也做理论模拟。只是这些工程课题都要用到新的理论或新的技术,而这些理论课题都是冲着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来。有趣的是,团队根据工程需求定下的理论攻关内容,经常和国外著名教授的研究计划不谋而合。

18年来,团队每周一次例会的制度从未中断过。参加例会的不仅有团队的老师,也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例会上,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困难。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到每个人的研究进展,以及国际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正因如此,团队在聂在平教授的带领下18年来能够不断进取,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努力方向,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目前,团队在电磁散射与目标特性,计算电磁学及其工程应用;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散射与逆散射)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新一代无线信息网络中的新型天线技术;宽带/超宽带电磁辐射、时域(瞬态)电磁场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有了蓬勃的发展势头。“而且今年我们在硬件加速和聚量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聂在平教授告诉记者。

“一个团队在科研工作中,除了要大胆创新、不断寻找新方向外,还要千方百计促进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出大的成果”,潘锦说,在别人给项目的时候,课题组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得最好,在学校的范围内有没有比我们做得更好、更漂亮的?如果有,那首先就给别人做。

在与中海油的合作项目中,有涉及测井仪器和测井系统的项目,聂在平教授就找到了自动化学院的师奕兵教授。“一定要拿出我们学校最强的研究力量为人家服务。师奕兵教授做硬件,我们可以做软件,两相结合,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我校的实力。”同样,在与中海油做测井信息宽带传输课题时,为了找到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团队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调研,最终找到年轻教师陈伟来承担这一项目。“把自己的课题拿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教师来做,聂老师必须背负很大的风险。”潘锦说,正是有聂老师这样宽阔的胸襟,我校在中海油承担的项目才会越来越多,资助经费力度也越来越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也获得了宝贵的锻炼机会。例如,陈伟不仅承担了重要的研究项目,而且也成为联合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只有调动全校优质资源,课题做得漂亮,发展才有保障;学校发展得好,团队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聂在平说,目前在与中海油的合作中,已经带动了校内三个团队的发展,既促进了优势互补,又实现了校企双赢。

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助成长

一支优秀的团队必定不乏优秀的研究者。目前团队的9名教授、副教授均已成为博士生导师,5名青年教师均在攻读博士学位。多位教授、副教授,手上都有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的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师资结构上非常年轻化”潘锦教授说,在聂在平教授的帮助下,团队的老师们都先后赴美国等地留学进修,90%以上都有与国外合作研究的经历。不仅如此,团队良好的声誉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盟。2004年,研究天线新概念、新理论的杨仕文教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入团队;2006年3月,研究微波遥感和雷达信号处理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博士赵志钦教授也加盟课题组;美国杜克大学柳清伙教授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为本课题组创建了微波热致超声医学成像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资助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基地落户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大师周永祖和其他三位IEEE Fellow分别进入基地。

汇聚队伍,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这些都离不开团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和谐团结的氛围。“作为团队负责人,聂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他时刻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不允许我们在学术上有半点懈怠。特别是对个别工作不够认真的学生,他则会提出很严厉的批评”赵志钦教授说,正是受到聂在平教授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聂在平教授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研究实践中,时刻不忘将学术研究、工程应用、人才成长结合在一起。团队努力向青年教师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给予良好的发展机会;既要求团队协作集体攻关,又鼓励他们争取自己的课题。杨仕文教授回国后,大家努力为他出主意,想办法,终于顺利地获得了科研项目。团队还请他担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获得了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赵志钦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聂老师提出研究方向建议,并反复斟酌项目申请书,提出修改意见;青年教师阙肖峰原本仅参与对数周期天线研究,但在团队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目前,阙肖峰助教已经成为该课题组计算电磁学研究的重要骨干。对博士生李忻的指导,团队也倾注了大量的心力,给予悉心指导,使李忻的毕业论文最终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称号……都是团队良好的氛围和育人环境使然。

“我们团队非常注重团队的配合,注重学术品质的培养,注重健康和谐的氛围的营造,才有我们今天共同的成长”电工学院胡俊副院长如是说。

正是靠敢啃“硬骨头”的精神,靠敢于向困难挑战和勇于创新的意志,依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电磁辐射、散射与逆散射及其工程应用”科研团队才造就了今日的成绩。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征途上,这个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团队一定会再次续写辉煌。

(玉纯 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