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6

第16章 无线触摸未来

记电工学院无线通讯射频技术科研团队

你的手机今天用蓝牙了吗?说起蓝牙(Blue tooth),这项前几年在国内风靡的无线通信技术,曾一度成为很多青年人竞相追逐的宠儿。对它的功能,时尚一族总是津津乐道:传输MP3、游戏、文件,控制电脑,用蓝牙耳机听音乐等等。追根溯源,我校电工学院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团队的主创人员就曾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发。无线通讯射频技术团队虽然刚成立三年,在旁人眼里似乎还在孩提之年,然而这个团队的成员却是深藏不露、技艺超群。

灵魂——两头勤恳务实的“牛”

一头勤奋执著的“牛”:鲍景富,一个四十出头、年富力强的技术团队带头人。1989年他从我校微波中心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老师。从教不久,凭借着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中心让他参与了几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初生牛犊的鲍景富敢想、肯做,硕果累累。从“××工程”到“××号工程”,他获得了省、部各级奖励,先后被评为省部级优秀科技青年,入选我校首批“211”人才工程,1997年还被评选为四川省第四批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获得者。然而,年轻有为的鲍景富并没有骄傲自满。很快,他又寻找到新的挑战目标,1998年初他东渡扶桑,进入一家日本公司,开始踏上了产学研结合的新征途。

刚到日本的鲍景富,正好碰上了日本国内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于是他参与了早期的WCDMA综合系统演示板的射频子系统研发。在这次研发中,鲍景富积累了产学研经验。在蓝牙技术浪潮兴起之时,他又加入了索尼爱立信手机的研发小组。日本的通信产品以精、小而出名,蓝牙模块自然也不例外。当时索尼公司提出要求,模块既要体积最小、还要功耗最低,甚至提出了发射功耗30mA,待机功耗小于50A的同行业最高要求,成品率也必须达到92%以上。面对这样的高难题,凭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年轻的鲍景富毫无惧色,一口答应了下来。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产品开发工作远比在国内做的研究项目繁复得多。仅仅是宽温度实验调试,100多个模块样机他就反复做了近两个月。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长达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午也不能休息。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多半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钟了。为了解决器件离散性对产品带来的不利结果,鲍景富对每一个器件都依次仔细调试。在放大镜下,他左手拿着器件,右手端着焊接机纹丝不动地进行焊接,一天下来人常常是手脚僵硬。时至今日,他的右手仍习惯性弯曲。测试生产线的工作要求更高,目标要达到100%的准确。在测试车间是没有椅凳可以坐的,为了完成对测试生产线的调式,鲍景富往往在测试生产线旁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这对长时间习惯在办公桌前备课、写报告的鲍景富来说可是个不小的难题。每天回到家里,他常常感觉腰酸背痛一动都不想动。然而,这些困难还仅仅是个开头。接下来要进行样机调试,近百个样机要求每一个都百分百合格。换句话来说,只要其中一个样机出了问题,就需要全部推倒重来,调整其他样机的标准,重新改装线路和器件,其中的繁琐可想而知。在反复对近百个样机修改之后,有一个样机又出现了问题,鲍景富再也忍耐不住,把工具往工作台上一扔,嘴里嘟囔着:太麻烦了!这活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和他一起搭档的日本专家,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工作本身就是麻烦的,做工作就不能怕麻烦。鲍景富一听怔住了,细细一想,对呀,怕麻烦又咋能做好工作呢?

于是他又拿起调试工具埋头工作。在这样的坚持下,研发的蓝牙产品终于以近乎100%的成功率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七年的坚持让鲍景富取得了成功,他的工作业绩得到了日本公司同行们的认可,成为公司射频技术研发小组的骨干力量。然而,正当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在日本的高额年薪,回国执教。他常常提醒自己,我是靠国家的最高助学金才读完了大学,国家培育了我,我就一定要回报自己的祖国,我的根在中国。从第一眼看到日本公司先进的实验室,从第一次自己亲手完成高水平科研技术成果,鲍景富就热切渴望能有一天能把那些先进的知识和方法带回国内。日本能有的,我们中国也应该有。抱着这样的信念,鲍景富带着全家毅然返回了祖国。

鲍景富回来了,一头扎进了科研事业中,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无线通信射频技术团队组建后,鲍景富用自己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队员们介绍说,连平时作报告写字,鲍老师都是一笔一画从不连写,他告诉我们做事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宁肯慢一点,也不要盲目赶超,不然难以成功。

一头敢于开拓的“牛”:集成电路与系统系的党总支书记唐宗熙也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下乡返城参加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唐宗熙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当了一名老师。他这个人特别敢想,也特别敢冲。刚毕业两年,唐宗熙就自告奋勇地参加了关于微波集成电路基片材料测试方法的科研课题。着手研究后,唐宗熙才发现研究方法的艰难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想。刚开始的时候,一台刚从国外买进却没附说明书的测试仪器就把大家给难住了。在其他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唐宗熙把心一横,我就不相信有玩不转的机器。每天一早,他就来到办公室打开机器,反复尝试,熬更守夜地摸索了两个月,终于把这台机器给玩转了。有了机器还只是硬件基础,如何找到思路、方法才是发展的精髓。此后,他和先后两届研究生一起经常加班加点,查遍了国外前沿研究动态,都没能行得通。在所有的人都摇头放弃的时候,唐宗熙一咬牙,我就不信做不出来。他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方案设计和反复试验,唐宗熙终于自己创造了一套新的方法与系统。1991年这套方法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唐宗熙也成为当时全川最年轻的国家发明人。时至今日,唐宗熙研制的这套测量方法还是国际测试标准(IPC)的方法之一。

两位学术带头人、两位教授,他们以自己踏实、勤勉的行动鼓舞着整个团队。

主体——百花齐放

步入科研楼513办公室,环顾一圈,25平方米的办公室四周挤满了桌子,桌上放着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各个时代的射频微波测试仪器设备。小屋的中间一张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各种研究资料。一位身着蓝色T恤戴着老花眼镜的老者,埋头钻研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标注着各种符号的英文研讨会资料。他就是这个团队年纪最长的成员,73岁的段泽群老师。

段泽群是成电第一批毕业生,在哈工大工作一年后,回到了成电,从此就在这里扎了根,一呆就是50余年。段泽群一生致力于晶体振荡器研究,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斐然的成绩。1990年他负责完成了多个频率点的国家某重点工程项目。2003年,在短短三个月内,他为国家某重点工程研制了300MHz基准的频率源,在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研究也获得了当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晶体振荡器这个研究领域,段泽群老师先后在省部级获奖,他研发的晶振组合频率源、300兆晶振部件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时至今日,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和仪器,还在致力于新的晶振器的研究。对于自己长年积累的经验,段老师毫不吝啬,总是在团队里不断培养新人。年轻教师宋亚梅对这个领域研究感兴趣,段泽群老师就手把手地带她,帮她一起研制低噪声晶体振荡器,共同向国家申请项目。传、帮、带的精神在这个团队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

在这小小的9人科研团队里,其中6人都是博士学历,大都是中青年教师。这群奋发图强、勇于挑战的中青年成为团队的生力军。今年刚刚35岁的何松柏老师,毕业时获得了校优秀博士生称号,在留校任教5年内,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日本留学一年后,他谢绝了富士通公司的挽留,一心想回国干一番事业。回校后,锐意进取的何松柏面对学院并不成熟的科研条件,从不言败。射频技术团队成立之初,他跟着鲍景富一起与企业合作研制微波系统,逐渐上手后,他有了更多的科研构想。在鲍老师的鼓励下,他争取到了2006年的华为基金,专注研究高效率开关类E、F放大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该项目就成功申请了三个技术专利,顺利完成预期任务。在专业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何松柏在参与国家项目上取得了突破,2007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项目——宽带高效线性发射技术后,邀请了35岁的博士李晓东和31岁的博士后尹世荣加入这个小组,进一步壮大了团队。由于这项技术可以提高发射机效率,为基站节约将近三分之一的功耗,因此颇得企业的青睐。但在这个领域,我国科研起步较晚,少有专家涉足,何松柏在研究中常常感觉茕茕孑立、独木难支。手边所有的资料都只能跟踪国际前沿,一旦碰上关键性的环节,就没有任何参考依据,也没有同行可以切磋。每每在这个时候,不服输的倔强又会支撑他,小组成员也会齐心协力帮他共渡难关,给了他无限的希望。在攻克项目的核心环节——功率放大器谐波优化匹配研究时,为了提高转换率从900兆到2000兆,从分析到仿真,小组成员无数次否定原有思路,不断摸索创新,在历经8个月的阵痛以后,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今,相关成果已在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发表。

这是一支拼搏的团队,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个个都有一股敢闯的倔劲;这是一支有着海外经验的复合型团队,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自有建树。这是一支传承的团队,踏实、肯干的精神凝聚在每一个队员身上。鲍景富常常笑着说,我们拥有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林里种类繁多,有着良好的学术生态平衡链,绝不会因为一点外来影响就毁灭了这个群体。

未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三年的成长对一个团队来说还比较稚嫩。但是在团队领头人鲍景富的胸中早已立下鸿鹄之志:咱们不做则已,要做就做行业知名的一流团队。为了让团队新兴的科研项目不断成熟,尽快推向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鲍景富一面到一流院校讲学,到一些国家研究所、研究院开辟第二讲台,争取机会与其他专家切磋;另一方面,他还和中科院、国内的知名通讯企业以及日本双信电气株式会社等国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广泛合作,开展科研横向合作,创办联合实验室。今年,团队已经和双信电气株式会社达成了协议,开展了以早稻田大学为平台的团队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目前,已有6人前往日本交流,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共同筹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发展新的射频系统项目架桥铺路。新的一页即将展开,一只鸿鹄即将振翅高飞。

(刘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