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7

第17章 团结向上 续写荣光

记电工学院电子对抗科研团队

战场上,交战双方厉兵秣马,枪出匣,弹上膛,战争一触即发。但是,交战的一方突然发现自己的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命令无法传达到作战单位,雷达探测不到敌方目标。而正在此时,对方的远程导弹呼啸而至,准确命中目标,瞬时设备损坏,人员伤亡。战争刚开始就已经结束。

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雷达探测不到目标,就是一方的电子设备被对方削弱破坏,使用效能大大降低;由于采用了抗干扰技术,另一方的电子设备效能却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干扰、破坏敌方的电子设备正常运作,被称为“软杀伤”;这在广泛运用电子设备的现代战争中,实为一支克敌“利箭”,准确命中敌方的心脏。

我校电子对抗研究团队在组建仅三年的时间中,圆满完成多项电子对抗项目,为锻造华夏的克敌“利箭”添柴加火。

早在“八五”期间,我校肖先赐、陈天麒两位老教授就开始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在电子对抗领域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两位老教授在科学的花园里耕土培肥,育出了我校电子对抗专业的累累果实。前辈回眸欣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魏平、李立萍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我校的电子对抗专业有了新生力量。

“十五”末,电子对抗研究团队正式组建。短短三年时间,团队教师增加到12人,包括五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位副教授,五位讲师。组建不久,就被列入我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并承担完成了重要的科研项目,其中“863”项目、预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团队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培养了硕士、博士生计60多人;凭借着出色的成绩,团队成为我国电子对抗领域重要的研究队伍之一。

英雄汇聚竞风流

国内开展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少,教育部直属高校就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电集团有29所、10所、54所、14所等,都是业内翘楚。但是我校的电子对抗团队,依靠学校的支持,在老教授们的指导下,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2006年初,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楼会议室,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正在进行。来自各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答辩的博士生从容应对,这与往常的博士答辩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答辩结束后的几天,魏平教授办公室的电话“叮零零”地响了起来。魏平拿起话筒,才知道“有项目了”。原来,在前几天的答辩现场有一位专家,他看到答辩博士的论文研究的方向跟他们的课题很契合,就向魏平表达了合作的意向。之所以说“有项目了”,“是因为我们团队的很多横向项目都是这样,是别的科研单位主动找上门的。”李立萍教授说。

这是一种从容,从容背后是实力。

能申请到国家项目本身就是实力的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在中期检查中无法通过,上级机关随时可以停止项目。而我校电子对抗团队的研究课题中有多项预研项目。“今年3月份去石家庄参加项目的中期检查,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专家很高的评价,认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好,充分体现了高校理论强的优势。会后有研究所的专家主动提出可提供实测数据,来验证我们的方法。”李立萍教授回忆道。

在组建的三年时间中,团队已经完成了十多项课题。接受检查、验收的时候,专家、领导们对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完成得好,我们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方向,找到新的途径。”团队的年轻老师甘露说。

快马轻裘跃华山

科研项目不仅仅是以完成为目的。“科研工作要有亮点。”魏平教授对团队提出了要求。而“十一五”期间,团队的计划就是在加强攻坚能力的同时,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2008年春,春暖花开,春意洋溢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一种利用阵列天线进行波达方向估计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方法具体应用于阵列信号处理中的波达方向估计。

依据采集数据、构造数据矩阵、计算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等六个步骤进行运算,可以将原来需要进行两次坐标旋转的计算复杂度降低为只需要进行一次坐标旋转,提高了算法并行性,在芯片中进行EVD运算的时间是原来运行时间的1/3左右,而进行整个多信号分类算法时间降低为1/2左右,大大加快了运算速度。这是团队师生刻苦攻坚结出的硕果。

“大学者,大师也。”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提升学术水平。如何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是团队发展遇到的难题,却也是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团队各位老师此前的学术论文,大多都是发表在国内的学术杂志上,国际影响力比较小。为了提高论文水平,团队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先后多次邀请美国Tulsa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来校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并对年轻老师、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对创新性、理论推导、表述的方式,一一推敲。

付出总有回报,团队师生的论文渐渐见于国外高水平学术杂志,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慢慢扩大。在IEEE Trans.AP,IETSP,IEEEAWPL等国外著名期刊,以及《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一次又一次印上团队师生的名字。

丹心热血沃新花

魏平教授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每周与研究生的例会和小组讨论,他都会将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下一步的工作用电脑做好笔记。每一个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分析,都写成日志。“这是我们成长的印迹。”有一次一个学生偶然看到时这样说。学生的学习、择业,也倾注了团队老师们的心血。

关心学生成长已成为团队教师的习惯。在学术研究和生活方面均得到体现。在学习上,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并且安排年轻教师进行专项辅导,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生活上,每逢节假日老师都会送上节日的祝福,并且不定期的组织聚会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汶川大地震中,对于家庭受灾的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予了热心的支持,并鼓励大家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护自身安全,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李立萍教授经常说到,培养学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陈欣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一直师从李教授。好学生可遇而不可求,把陈欣留在身边,曾是她的心愿。陈欣天资聪颖,是一棵好苗子。思量再三,李教授忍痛割爱,鼓励陈欣报考清华大学的相关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热心地帮他联系导师、积极推荐……因为种种原因,陈欣没能走进清华园,而是回到了李教授门下。但是,在2008年的秋天,她又借国家启动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之机,鼓励陈欣联系了一所加拿大高校,到那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师之大幸。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她两次将其送走。一次足见慈爱,两次就更显高义。

辉煌成绩看后生

2000年,“十五”预研课题申请答辩在上海举行,刚留校的李立萍忐忑不安,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重要的课题申请答辩,“一个课题答辩时肖老师坐在我旁边,另一个课题答辩陈老师坐在我旁边。”李立萍回忆说道,“非常感谢肖老师、陈老师,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业内极佳的口碑,为我们成长营造一个非常好内外环境,我们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教诲、帮助和支持。现在,帮助年轻老师已成为团队的惯例。”

虽然肖教授、陈教授都已年过七旬,但是两位老教授仍然不舍科研,担任团队的顾问,时时想着为团队的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可谓是鹤发银丝映日月。

而对更年轻的任春晖、彭晓燕、甘露、唐续、李万春、廖红舒、张花国等青年教师,团队更是不遗余力帮助他们成长。对于要承担的研究项目,尽量让他们来任课题负责人。这就为年轻老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年轻老师任课题负责人的项目,人均每都有两、三项。更为重要的是,年轻老师的学识、科研水平都在研究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团队已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勤奋踏实的工作氛围。甘露老师说:“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团队给了我们很好的成长平台。”

魏平教授说:“团队刚刚发展三年,”十一五“期间是蓄势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积累,勤勤恳恳工作,做好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等到5~10年后,年轻老师更加成熟后,团队实力也就更强了。”

(莫尚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