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9

第19章 风景云生处

记微固学院高温超导薄膜科研团队

2004年2月20日这天是一个令李言荣教授和他的“大面积单/双面YBCO高温超导薄膜的研制”课题组难忘的日子。他代表课题组的9位科研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其他科研获奖人员一道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证书的那一刻,他的眼睛禁不住有些湿润……

1996年7月的一天,阳光有些灼热,成都的夏天已经悄然而临。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只身提着一只皮箱走进了校门。他正准备往家里走,因为妻子早已做好一桌丰盛的菜肴和女儿在等他。但犹豫了片刻,他还是拐了个弯,向分别了一年之久的实验室走去,他要先去看看实验室,因为他太想念那个地方了。

他,就是34岁的从德国Karlsruhe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归来的李言荣博士。Karlsruhe研究中心在高温超导薄膜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回校后艰苦的条件还是让他有些一筹莫展,特别是手里没有课题让他度日如年,他想尽快开展工作。经过努力,李言荣终于争取到关于高温超导薄膜研究的课题,这可是第一个课题啊。他知道这个课题的重量,虽然经费很少,但对于他来说,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课题找到了,必需的设备却没有着落,正在他焦头烂额时,微波中心的张其劭老师雪中送炭,送给他一台设备,虽然有些陈旧,但他却如获至宝。他带着博士生刘兴钊和陶伯万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调试。

那正是1997年的夏天,学校已经放假了,三人在学校新楼背后的一间破旧的矮平房里开始了工作,前面一丛丛的杂草和灌木把这里点缀得分外“迷人”。到了晚上,成群的蚊子就会与他们为伴,一起“共度良夜”。特别是李言荣特有“魅力”,只要有他在的时候,蚊子就专找他亲近。陪伴三人的还有一张破旧的布艺沙发,陶伯万住得远,晚上干脆就睡在这张窄窄的沙发上,一睡就是几个月。

经过近一年的调试,设备终于可以运转了。李言荣就带着陶伯万和刘兴钊博士两个兵干了起来。条件艰苦不必说了,因为经费少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吝啬鬼”,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掰着用。

那时一个实验用的小基片要两三百元,他们精打细算,一个都不敢多买。记得有一次陶伯万不小心把一个透明的小基片从玻璃杯中倒在了杂草丛中,害得他们找了一个下午。但愈是艰苦的条件,愈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名堂来。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挺了过来。对此,李言荣教授深有感触:“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随时都可能放弃,但成功的只能是坚持到最后的人。坚持,成功往往就孕育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挺过来就成功了,就烧开了别人没有坚持住的最后所需的1度。”

就是这间破屋和陈旧的机器设备,成了他们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起点。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课题组也不断壮大,张鹰教授、邓兴武高工来了,陈家俊、吴传贵、熊杰、李金隆、蒋书文、薛卫东等人也来了,形成了一个团结而极具凝聚力的团队。并且在李言荣院长的带动下,通过课题和资源整合,现在,整个微固学院形成了十余个有凝聚力的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都铆足了劲儿。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何把手下的这帮年轻人凝聚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创新团队,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呢?一个团队没有灵魂不行,但只有灵魂也不行。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压力,看到别人有进展时,李言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常忍不住训人,而且非常严厉。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无论师生都没少挨训。但大家又服李教授。在这个团队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已经像李教授一样,自觉地养成了一种习惯,除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和周末还要加班,晚上从7:30到11:30,周末一般也放弃了休息。他们的夜生活就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们的字典里找不到“周末”这个词。有时候,李言荣自己都不忍心,忍不住提醒他们:“你们还是休息一下吧。”刘兴钊、陶伯万都是六、七岁孩子的父亲。记得李言荣五岁的女儿过生日那天,晚上女儿抱着他的腿哭着说:“爸爸,今天晚上不去上班,陪陪我们好吗?”他狠了狠心,挣开女儿走出了门,就在他出门的一刹那,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成功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失败和痛苦。为了解决薄膜的双面均匀性的技术难题,他们不知设想了多少方案,又不断被自己一一否定。痛苦、沮丧、失望,有时候甚至人都快逼疯了。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李言荣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他把主要研究人员陶伯万和刘兴钊派到Karlsruhe研究中心去学习取经。他自己也先后赴美国、日本开眼界。这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术视野,特别是研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高温超导薄膜具有结构复杂、多组元氧化物和原位生长等苛刻的条件,要求面间一致性好、面内均匀性好,两面的表面微波表面电阻要小于1毫欧姆。陶伯万回忆说:就在他们困惑不已时,有一天,罗安拿着一个基片送过来。李言荣和陶伯万等人发现该基片边缘与平时有很大不同,效果出奇的好。他们立马抓住这瞬间的灵感,刨根就底,不断思索。每当有一个新的想法、形成一个新的方案、取得一个新的突破时,大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快,那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最终他们舍弃了传统的工艺方法,提出了一种自外延工艺与单轴驱动的双轴旋转相结合的新方法,从而使研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成功地做出了2英寸单/双面YBCO高温超导薄膜。该发明无论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大价值。2001年1月信息产业部鉴定该成果:“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创新性明显,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上,该产品适用于无源微波电路,特别是应用于机载通信、移动通信基站中,可以大大提高通信质量。该技术可广泛地推广到其他电子信息功能薄膜的研发中。

通过近十年的积累,他们在该领域不断披荆斩棘,不断收获。先后在该领域发表重要论文24篇,被SCI引用33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该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急需,而且多次小批量出售到美国。获实用专利1项,待审发明专利3项。课题组也在研究中迅速成长起来。如李言荣教授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外刊物35篇。获得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3项。出版教材/专著3本。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二等、三等各一次。培养博士生11人、硕士生12人。他还是“973”有关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提起现在的成绩,李言荣和他的课题组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微波中心的张其劭教授、罗正祥教授和羊凯副教授。第一台设备就是张老师给的。每当课题组做出一个新的样品,他们就交给张老师等人进行检测和应用。课题组做了多少年,他们就检测了多少年,做了多少片,就检测了多少片。张先生在检测时是一丝不苟的。由于成都的天气非常潮湿,影响检测的准确性,为了达到准确的检测效果,张老师他们就买来了大空调抽湿。因此从张老师那里出来的检测结果,李言荣和他的课题组绝对信任。正是微波中心小组十年如一日的鼎力支持,才有今天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产生。

就在获奖的前夕,李言荣和他的课题组已经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把单/双面YBCO高温超导薄膜从获奖时的2英寸做到了3英寸。同时他们现在还承担着一个更大的“973”项目。他们已经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李言荣和他的课题组是幸运的。因为在将近十年的日子里,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拼搏、他们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过他们只是我校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有多少像他们一样的科研人员和团队默默奉献、耕耘,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不管获奖与否,他们都值得尊敬。但李言荣和他的课题组又给人启迪:没有一个灵魂和核心,没有一个充满朝气的创新团队,没有一种开阔的视野,没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又怎么能够有大收获呢?

却道半山风景好,风景更在云生处。

(长江 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