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18

第18章 抢占前沿 强强联合奏新曲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纪实

它是一个标志,一个突显我校科研实力的有力证明。

它是一艘航船,一艘承载着一代代成电人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承载着成电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攀登跨越的雄心壮志的巨轮。

它更是成电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是一个在新世纪开启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在母校五十华诞之际献上的最厚重的生日礼物,它牵引着三驾马车,以自己强大的人才队伍、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彰显着它的青春和实力。

诞生记:一次抢占前沿的战略抉择

没有隆重的仪式和过多的客套,2006年5月23日,科技部“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专家论证会在我校召开。在这个简朴、严谨而又务实的论证会上,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紧密围绕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重点开展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该校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单元设置合理,同意通过论证”。此次论证的顺利通过,可谓开启了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新篇章,其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学科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最高学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重要科研基地。正是因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种重要的学术地位,决定了它是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必然的战略抉择。着眼于此,从2003年开始,学校领导就高瞻远瞩,根据学校发展,提出了向国家申报“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构想。在此之后,从校领导、科技处到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整合资源、组织申报材料、邀请专家考察到接受评估等,无一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正是秉承这样的执著精神和科技工作素养,在北京参加答辩时,专家们对在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我校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务实严谨的实干作风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那段时间异常紧张,因为每走一步都是在0与1中做选择。”在实验室筹建之初就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申报工作、现已是实验室主任的李言荣教授回忆起那段日子如是说。

2006年9月27日,在母校五十华诞之际,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共同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标志着这个以教育部新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功率半导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和试运行而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终揭开了面纱,走到了世人面前。这正是我校领导强力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成长记:一次实现资源整合的成功尝试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走的将是一条不寻常的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高度重视,不但举全校之力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而且在政策上和基础条件、建设运行经费和机制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决定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集中力量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这无疑为实验室的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但就是这样一个汇聚了本学科大部分精英的科研群体,如何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这是摆在实验室谋划者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实验室要发展,就要汇聚精英队伍,凝练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就要构建集中的、有显示度的研究平台。”实验室主任李言荣教授认为,凝练方向,实现三大实验室资源的整合才是支撑实验室发展的有力杠杆。在这三大实验室里: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部新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开发新型电子敏感薄膜材料,研究微结构陈列化传感及集成化组合传感器技术;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从建立以来便一直在磁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进行科研与教学,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研发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向多家企业转让;而在功率半导体技术重点实验室,所进行的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研究,使我校在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正是看到了三大实验室强有力的资源和科研平台,陈星弼院士首先提出了“介电-磁性-半导体-光电”一体化集成的发展构想。沿着这一思路李言荣、张树人、张怀武、邓龙江、蒋亚东、李平、张波教授等不断讨论深化、凝练提升,数十次易稿,才终于形成了实验室的发展框架。实验室定位在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凝练出的三个研究方向为: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方向。“实验室的定位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实验室长久的发展目标”李言荣教授说,正是有了对实验室清晰的定位,实验室在5年多的时间里,在研究人员的真抓实干下,才有了丰硕的成果。

5年间,实验室承担主持国防“973”重大项目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4项和面上项目17项、“863”课题3项、国防研究项目52项等。获得研究总经费约1.3亿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9/308篇,发表专著两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自2002年以来,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器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验室定位正确、研究方向特色鲜明,成为我国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领域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今年刚刚举行的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会上,专家们给予了这样高度的评价。

强兵记:一次汇聚队伍、真抓实干的成效之举

大项目——大队伍——大成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链,而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除了实验室自身的高平台外,实验室能否给予人才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实验室科研成员能否实干奉献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很看重实验室给我的发展平台,在这里,实验室就给予了每一个老师自由的发展空间,不但有了锻炼的机会,而且还使我们快速地成长了起来。”2006年从瑞士留学回来、从事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研究的贾春阳副教授非常看好在实验室的发展。目前他在实验室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

几年来,实验室制定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具体措施,强调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注重营造团队协作和创新氛围。实验室老中青三代结合,严谨务实,重视技术理念和技术平台的积累,把生产需求与前沿方向结合起来,自主创新,抢占前沿,深入科学研究,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方向,11个成员的团队由5名教授具体指导开展工作。“我们的团队非常有活力,也非常务实。”实验室成员之一的李伟教授说。就是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整个团队的力量才得到了最大力度的彰显。如今在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这个大团队方向,科研经费已经达到3000万元。

在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方向,从事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的罗萍老师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对大家是一个鼓舞,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作为年轻老师,我们都很尽职尽责,希望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工作,真正为实验室的建设添砖加瓦。”不仅如此,实验室的老教师们,更是发挥了老成电人敬业奉献的钻研精神,如李肇基教授等一大批老教师,至今都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如今在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张波教授为主要负责人,团队成员达到19人,科研经费达到两千万元的团队。

在内培外引,真抓实干的基础上,目前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以陈星弼院士为带头人,4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为骨干的科研群体。实验室凝聚和培养了国防973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等一批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领域的杰出人才。不仅如此,实验室的人才队伍非常年轻化,在研究人员中,85%都在45岁以下,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思路活跃、极富朝气和创造力的稳定研究队伍。

“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还太少,这是我们未来要花大力抓的地方,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研究人员的奋斗精神。”李言荣说目前实验室在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国际交流上仍需要更加努力。

后记:一个个科研平台,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队伍,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努力搭建一个平台,一个提供全方位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研究的大舞台,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大舞台,一个年轻人可以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把实验室建成一个高水平、开放型、高效运转的学术基地”,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所有科研人员为之奋斗的不二选择。他们正以细水汇成河、冲破万重山的气势、扎实的有特色和有力度的而为之努力着。

(玉纯 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