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38

第38章 与光同行 永不止步(1)

记光电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科研团队

10月12日,清水河校区“名师讲坛”,一位青年学者对着台下众多学子侃侃而谈。从光子学到光纤通信,从光电传感的应用到国际前沿研究,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引来众学子无限神往。这位青年学者就是我校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刘永教授。

11月10日,沙河校区光电信息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两鬓斑白的学者正在指导研究生,从实验设备的调试到实验结果的产生,从研究方法的论证到具体器件的应用,他一丝不苟、谆谆教诲。这位老学者就是我校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创建者刘永智教授。

站在讲台上的刘永没想到的是,20多年前还如同这台下学生一样对光学充满好奇的自己,会在20年后成为一个汇聚了20多名科研骨干的科研团队负责人;一生严谨治学的刘永智没料到的是,一个20年前一分钱都没有的团队,会在20多年后年科研经费达到500多万元。

从刘永智到刘永,从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诞生到发展壮大,这其中,记录的是两代追光者在科学领域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

创业:从零开始攻坚克难

当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批科学家提出“集成光学”这一概念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电真空器件课程助教的刘永智兴奋不已,因为在教学和研究中他就试探着去揣测:一种完善而可靠的薄膜技术将对大力研究和发展光通信有极大推动。

得到来自世界著名通信专家的集体“验证”,刘永智立马在所在的506教研室里开始“捣鼓”着要搞半导体激光器。他东奔西走筹钱,跑到大连、抚顺等地,买材料、设计水电气配置,甚至请了外国专家来做学术报告,找外国专家的实验录像来看。他期望着在国内能开始这样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这项在世界上也刚刚起步的研究来说,困难重重。

刘永智并没有放弃,困难中,他获得了去法国Limoges大学微波与光通信国家实验室进修的机会,于是他收拾起行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异国求学之路。

1985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后的刘永智面前出现了三条路:一是接受法国Limoges大学微波与光通信国家实验室主任的邀请继续留在法国,二是去北京那家给了很高酬劳的大公司,三是回成电,继续搞集成光学。刘永智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回母校继续他出国之前未完成的研究。回来后,刘永智发现,他原先建立的半导体激光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随着自己的出国而停滞不前,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两三个研究人员也四处分散了。

一切又都得从零开始。

没有科研经费,刘永智就挂靠在其他老师名下一起搞;没有科研项目,就拿着自己在法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到处去跑。回来不到一个月,刘永智就申请到了第一个项目:和重庆光电所共同申请的关于DFB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项目。

有了项目,就有了可以验证自己的机会,刘永智告诉自己决不能失败。他没日没夜的呆在实验室里调试、测算、论证。但令刘永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准备去和合作方所做的那部分相对接的时候,却被告之对方没有做出来。整个项目宣告失败,刘永智的努力打了水漂。

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是分家出来的刘永智带领团队真正意义上做成功的第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实现将半导体与光纤耦合相连接的项目。由刘永智所建立的集成光学实验室和重庆一家研究所共同申请。在这之前,刘永智和该研究所就经常打交道,上到所长下到普通的技术人员他都认识。在一次和该所所长的闲谈中,双方突然谈到了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这个项目,大家都认为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紧接着双方就开始写方案,做测试。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整的研究方案就形成了,并且一举打败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成功申请到该项目。

在项目研究阶段,为了避免重蹈做DFB半导体激光器研究时的覆辙,刘永智和对方从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到项目进度,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和商讨。这时候,杨亚培、叶玉堂等科研骨干先后进入集成光学实验室,实验室由最初的1人成为有5个人的科研小团队。

刘永智盘算着,如果这个项目成功的话,可以再试着选留和引进一些年轻教师加入团队。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一大早,刘永智都会早早地来到了那间有些破旧的实验室,虽然实验条件有些艰苦,设备有些都生锈了,空气中弥散着化学物呛人的味道,而在刘永智看来,这一切都令他着迷。不久,同事们也纷纷来了,调试设备、进行工艺试验……深夜了,这里的灯依然亮着。

有时候,没有合适的试验设备,刘永智就骑着自行车到成都的各大电子市场去买零部件来自己设计、组装。为了尽早攻破难关,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实验中,所有的科研经费也都投入到买设备上。

当日历翻到1991年的时候,希望的曙光终于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成功投产。专家组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该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守业:瞄准前沿集大成

科学研究不仅要瞄准国际前沿,还要赶在他人之前做出原创性成果。尤其是“集成光学”这门研究媒质薄膜中的光学现象,以及光学元器件集成化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对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的需要而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团队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中形成的技术如不运用于实践,就如废纸一张,更谈不上创造效益。

于是,初尝甜头的刘永智开始带领团队及时追踪前沿,以已有成果为切入点,涉足集成光学的多个应用领域。从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器到光学信息处理,从导波光学原理到薄膜光波导器件和回路,从材料科学到光学仪器到光谱等多个方面去攻关和渗透。

这一时期的研究,对团队来说,项目不在乎大小,科研经费也不在乎多少,凡是认为可以通过团队的努力去争取的都要积极去争取,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刘永智认为,科学研究就如盖房子,打好地基后,就要不断地往上面一层层地添砖加瓦,最终房子才能盖起来。但是科学研究靠的是人,刘永智知道,光靠他和叶玉堂、杨亚培等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把集成光学实验室做大,就得引进人才壮大队伍,他开始到处物色合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