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39

第39章 与光同行 永不止步(2)

刘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刘永智的视野的,1992年,作为导师的刘永智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选拔面试中看到了这位和自己的姓名只有一字之差的学生。面试显示,刘永不但才智过人,而且对集成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人正是团队所需要的。同年9月,刘永正式成为了刘永智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开始跟着团队的前辈们一起走南闯北,早出晚归,一起在科学的道路上冲击、拼搏。

期间,和团队研究人员一起为自贡恐龙灯会做激光显示项目是刘永至今都难忘的一件事。自贡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4年,自贡市迎来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盛况最空前的一次灯会。在这次场面空前宏伟的灯会上,上百个大中型灯组和上千个小型灯品或构栋雕楼,或临春组合,或彩笺书画,显得辉丽万端。这一切,都离不开集成光学团队成员们的功劳。

为了让此届灯会更加动感、更具有科技含量,灯会主办方辗转找到了搞集成光学研究的刘永智,出资50万元,希望他们能用激光在灯组上打造出千变万化的动画的梦想,达到艺术演示的效果。接到这个任务后,刘永智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商讨有关方案,并多次前往自贡考察现场情况。在反复研究后还是有一个问题难倒了大家:用普通的反射镜后,灯光再照到反光器上,立即就发散了,并不能汇聚到一起形成强光束投影到需要的地方。怎么才能使光汇集起来呢?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前例可寻,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百思不得其解。

眼看着三个月的期限就要到了,灯会也一天天地临近了,大家焦急万分。突然有一天,刘永智在做实验的时候想到了能否用发射镜一试。他立即找来了刘永等人,立马开始实验。换上发射镜后,所有的光都聚拢来,形成一道道高亮度的灯束。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后来,刘永智所做的灯光艺术演示技术就在国内出名了,珠海、广西等地的很多单位都邀请他们去做。

亲身参与这样的研究,刘永体会到了科学之路的艰辛和不易,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光的追求。他告诉导师刘永智,他要以导师为榜样跟随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去攀登更高的科学之峰。

之后,刘永智又带领着刘永和团队其他人一起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攻克了包括液晶耦合测量仪在内的近四五十个科研项目,团队的横向科研经费达到了300万元。团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叶玉堂、周晓军等教授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开辟新的研究天地。

而这一时期的刘永智,却开始了思考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之路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跟踪国际前沿,学习新东西。于是他找到刘永,建议他应该趁着年轻到国外去看看,学到一些新思维新方法。

2000年,在刘永智的帮助下,刘永远赴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继续深造,这一去就是7年。

与此同时,在“送人才”出去之后,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对科学研究带来的不利影响,刘永智不断地从外面引进人才加入团队。先后从新加坡引进了从事非线性光学、纳米光子学和集成光学方面研究工作的李和平教授,从四川大学引进了郭小伟、李剑峰、唐熊贵等从事光学研究的学者。团队成员从单枪匹马一跃成为光电学院人数较多的几个团队之一。

拓业:凝练方向团结奋进

2007年3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行李箱里放着IEEE Lasers&;Electro-Optics Society全球12名最佳博士的荣誉证书的刘永,在导师刘永智和学院领导郑宇涛书记、蒋亚东院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做出了和导师刘永智当年同样的选择:回母校继续从事光学研究。

在荷兰留学期间,刘永在新一代光网络中的光路由器和超高速光信号处理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各类重要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回到学校后不久,学院党总支书记郑宇涛找到他,希望他能利用在国外所学,带领团队进行开创性地研究。同时,由于团队负责人刘永智即将退休,郑宇涛希望刘永能秉承恩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担当起团队发展和建设的重任。

不久,刘永出任团队负责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刘永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经过考察,他发现团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涉足,相应的,团队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和国内情况,刘永将团队的发展方向锁定在了两方面:一是微波光子信息处理、集成光学研究;另一方向是光纤通信光子信息处理、光纤传感器。

有了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后,团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团队在微波信号高速光学模/数转换器、智能超高速光子信息处理、基于有机聚合物的微波光子集成器件、光纤传感等研究方向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高速光学模/数转换器研究方向的在研项目中,在答辩中战胜清华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同时团队几乎囊括了目前能申请的所有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总装备部备部项目等;在有机聚合物微波光子器件方面,在总装备部备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自行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并与有机聚合物材料领域的国际领先康宁公司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有机聚合物材料及器件,并掌握了有机光波导及器件制作工艺,并制作出了国内领先的器件原型;在光纤传感的防灾减灾方面,团队采用分布光纤应力传感技术成功研制出“山体滑坡推力监测系统”,并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在三峡库区进行了长期的现场试验,被专家评定为唯一能实现滑坡体内应力提取的检测方法,并在三峡库区进行推广使用;在军用光纤传感方面,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光纤振动、温度、气体、应力、磁场、速度等传感系统,并交付相关单位使用,受到用户的好评……

同时在团队建设方面,刘永给团队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就是要多让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要角色,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得到快速的提升。刘永认为,如果团队是一只即将起飞的雄鹰,那么这些青年教师就是羽翼,只有让他们丰满了,这个团队才能越飞越高,才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历练出更多的精彩。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刘爽、张尚剑等老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外留学。

团队的长期目标,就是要使团队在国内达到领先的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找到团队创新的新亮点。

在刘永的带领下,目前团队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的精神的队伍。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集成光学平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集成光学器件的从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器件设计到器件工艺和器件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目前团队有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有两人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团队并没有满足于已有成绩。如何在新兴的量子信息、生物光子和纳米技术,找到新的发展点,将是这支队伍要努力去追寻和达到的目标。

(玉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