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05

第5章 探索未来网络的秘密

记通信学院宽带通信网络技术科研团队

网络出现30年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的应用中,现有IP网络的弊端不断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网络安全问题。有专家认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如果没有安全可信作为前提,所有的新技术、新方向将黯然失色。未来十年到十五年,网络到底应该如何建设?这就是我校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密切关注并参与研究的问题。

重整山河

1956年我校建校之初就设有电讯系,该系主要研究通信中的“信号传输”和“交换机”两个方向的问题,李乐民院士主要从事信号传输研究相关工作。到20世纪80~90年代,以李乐民院士、孙海荣教授等为首的科研团队在ATM网络相关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家项目,取得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我校光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此后,关于网络技术的一次重要竞争——ATM技术与IP技术——影响了光纤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轨迹。ATM网与IP网各有优势,ATM网是电信界思想的体现,网络可靠、可管理、以路为中心;IP网是计算机界思想的体现,网络可用、尽力而为、以端为中心。ATM最初的思想希望造就未来通信系统的统一平台,这样造成ATM技术异常的复杂,标准化的过程缓慢,因此后来多限于电信级骨干网的建设。而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包括话音、数据和图像在内的各种业务均能在IP网上进行传输,IP业务也即成为面向大众的通信业务的主流。

同时期,随着国际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产业的急剧扩张,各方面对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此情况下,光纤重点实验室几乎所有的优秀毕业生和孙海荣等数位教授均先后赴海外工作。内外部综合原因,实验室逐渐失去了研究的领先优势,一度状态低迷。20世纪90年代末,王晟等一批“70后”毕业留校,源于光纤重点实验室3室的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逐渐形成。目前,团队由李乐民院士带队,王晟教授,许都、徐世中、虞红芳、胡钢、胡明副教授等为骨干,主要侧重IP网络技术、光网络和网络安全等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拓进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团队继承了原有的技术优势,但也面临着重新“冲顶”,再次回到国内通信研究一流战线的重要任务。2002~2005年,作为近年来光交换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光突发交换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团队集中全实验室的科研骨干,申请并成功完成了“863”重大项目“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该项目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3篇SCI检索,20篇EI检索。在相关部委的考评中被评为“Ab”。

与此同时,“网络优化设计”是王晟教授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军用和民用光通信领域都得到了应用。2000年以来,正因为看重了团队在网络优化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华为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合作进行网络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项目涵盖多约束路由算法、网络管理软件,以及光网络保护与恢复机制等,长期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团队开发出用于网络优化设计的相关软件,华为公司相关部门评价“比商用软件性能更优”。目前,团队集中力量开发网络优化方案“软件包”,预期为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网络优化方案。

2006年,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我校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立项,该项目是针对下一代通信网络设计特点的前沿基础研究。什么是“可信”?可信可以释义为三个方面:安全,可控可管,可靠可生存。目前,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几位老师分别在这几个方向工作。李乐民院士表示,该项目旨在针对目前网络的缺陷,对下一代网络特性进行革命性的重新设计,从体系结构上解决网络“可信”问题,这项研究对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团队内的年轻教授和博士正在为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工作。

致力创新

正如王晟教授所说,团队老师们的压力不在“加班加点”上,而在于如何“创新”。由于团队研究工作的性质,提出正确的创新思路对于研究工作能否开展下去具有关键意义。一方面,李乐民院士为团队选择方向和研究工作方案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坚持向国外看齐,真正解决业界普遍关注的主流问题,集众家之长,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为此,团队要求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广泛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工作,通过群体讨论,确定主流研究方向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筛选出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方案。

宽松和谐和自律的工作氛围使团队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工作水平。近年来,团队每年都能获得多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快速成长。2003年,虞红芳副教授在李乐民院士的指点下申报的“网状智能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研究”相关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项目取得了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李乐民院士的博士生罗洪斌以该项目为背景在《Transaction On Networking》上发表了工作成果,博士生郭磊发表了20多篇SCI检索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最终的考评结果为“特优”。

潜心以行

在王晟教授的主页上,他明确要求报考自己研究生的考生要人品好,能吃苦耐劳,具备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具备强烈的好奇心,还要具备持之以恒的决心——这些间接反映了“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目前工作的特点。

对未知前沿的基础性探索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要求研究者以强烈的兴趣为指引,不以眼前的利益为转移,十年磨一剑,才能有所收获。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正是这样工作的。在同学们眼里,团队的老师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节假日可能比平常更加忙碌。用2007级博士廖丹的话来说,宽带通信网络技术团队是最亲密和谐的团队,也是最静得下心的团队。团队老师之间相互协作,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学术问题上平等争论,团队还坚持每周两三次的研讨,这些研讨内容有的是相关老师对某项问题的专题报告,有的是老师和研究生针对某个专门问题搜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的“头脑风暴会”。

团队领头人王晟教授说,在学术道路上,我们希望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解决遇到的、值得解决的问题,不跟风,不浮躁,踏实前进,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源于学术道路上大量的积累和探索。他希望,团队能用一段时间练好内功,为迎接更重要的任务做好准备。他表示,缺少长期持续的国际交流是团队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2008年虞红芳副教授获得资助即将到美国进行访问工作,团队希望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与国际合作的渠道。

(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