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04

第4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记通信学院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科研团队

2008年2月2日,新年的喜庆气氛已经在校园里浓浓地化开了,这是学校举行迎春团拜会的日子。一个瘦削的身影走上主席台,侃侃而谈,畅谈2007年的“丰收”,畅想2008的规划。他,就是39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校通信学院副院长隆克平教授。作为通信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隆克平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从零开始,从一个“小团队”开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个人的团队

一张行军床、一床红毛毯,这是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每一位老师办公室的基本配置。

而这,小小的行军床,记录下了团队两年来艰辛走过的每一步,承载着团队两年来收获的累累硕果。

2005年11月,隆克平、邝育军、阳小龙从重庆邮电大学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三个人的团队,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让这个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学校、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从场地到经费,从政策到平台。团队发展,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学校“985”二期建设投入经费600万元、自筹经费学科建设平台投入经费180万元,这些都为团队的迅速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与外部条件相比,最让隆克平头疼的问题是“人”和“时间”。只有三个人的小团队,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多项“国”字号课题的申报,而隆教授本人还有频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专家咨询和评审工作,以及学院的科研工作组织与拓展,其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刚到电子科技大学的时候,团队的三位老师还必须高质量地完成在重庆邮电大学的“863”等科研项目,指导培养原来所带的研究生,每周安排研究生的任务,检查其工作进程、答疑,成渝高速成为他们最熟悉的一条道路。虽然成都-重庆只有300多公里,但有时,这300多公里也会成为令人难忘的一段路程。有一次,隆克平教授必须赶回重庆,晚上11点从成都出发。那一晚,暴雨滂沱、狂风大作,快到重庆时,汽车几乎只能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前爬行。谈起当晚的经历,隆教授有些无奈地摇摇头,“为了工作,有时真是得冒‘险’啊!”人员的极度匮乏,让团队的三个人都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虽然食堂就在校园里,但盒饭却天天出现在办公桌上;虽然八里小区的家近在咫尺,但行军床仍然必不可少:吃盒饭、睡行军床、通宵干活、在飞机上工作,这些都像是隆克平团队的必修课。在团队成员忘我工作下,短短两年的时间,团队已经成功申请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973”计划课题一个、“863”计划课题两个,科研项目总经费787万元,其中2007年度到位经费323.32万元,人均年经费达到108万元。

找到了做事的感觉

“大团队出大成果”,隆克平深深知道,要提升科研总量,首先必须发展壮大队伍。在团队的未来规划中,他为团队详细规划了短、中、长期目标:2~3年内,团队核心成员达到8~10人,研究生100人左右,团队初具规模;3~5年内,核心成员15人,研究生150人,团队达到中等规模;5~8年内,核心成员20~30人,研究生200~300人,具备承接大项目、做大事的基础。团队加快了人才引进的步伐,已经从国内及海外成功引进了一名教授、两名博士。

“这里的节奏、氛围让我找到了做事的感觉,所以,我很爽快就签下了来电子科技大学的协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彭云峰博士说。几乎是一个翻版,来自中科院的徐进博士也是被隆克平教授和团队拼命做事的风格所吸引加入了团队。

“拼命做事”,也许,这就是“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这个小小的团队迅速崛起的秘诀吧。在这个团队,不仅有拼命做事的传统,更有着互相关心、不断进步的传统,隆克平教授将培养人当做团队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来电子科大的这两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两年,进行团队平台建设,开始自己考虑队伍建构、任务分配,独立撰写项目申报书,这些都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回首两年来团队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隆教授得力助手的邝育军副教授感触颇深。而博士毕业仅仅一年,彭云峰博士就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报一项“863”课题,并作为骨干研究人员参与了“973”计划项目的课题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和研究。为了使彭云峰博士的“863”课题申报书写得更为“漂亮”,真正反映彭云峰和团队的科研实力及规划,隆克平教授反复为他修改申报书:连续三天,两人一直蹲在办公室,逐字逐句精心“雕琢”。正是这份出色的申报书为课题的成功申报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刚毕业的博士也能承担国家课题,彭云峰博士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他也是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传、帮、带”的成功典范。

“验收为优”是最低要求

“项目验收为优,这是我的最低要求”,隆克平教授似乎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造就了隆克平教授以及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今天的成绩。做项目,隆克平追求着四个境界:验收为优乃是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研究的延续性,“只有自己的研究做到更好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实现科研的延续性”;紧接其后的第三条要求是科研的产业化;第四个层次就是大规模的产业化以及出高显示度的大成果。

“产业化”是隆克平孜孜不忘的目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08年,团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由隆克平教授任主任的“四川省电信增值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的评审,即将挂牌。随着科技的发展,增值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电信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科学研究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隆克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需求,由四川电信、耀邦科技公司与我校共同组建了这一研究中心。学校作为高新技术的源头,将在科技创新上大展拳脚。同时,这一中心的成立也为四川电信业界搭建了一个开放的高水平研发平台。

“2007年,我们已经实现科研经费787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108万元,但我告诉老师们,就当作我们只有80万元,一切从头开始”。谈及自己及团队取得的成绩,隆克平教授口中跳动最为频繁的字眼是“危机”。的确,只有未雨绸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真正做到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过艰苦创业的2006,收获硕果累累的2007,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子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