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52

第52章 青春撒播热土的希望

记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科研团队

三年前,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三年后,他带领一群年轻人在微波领域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团队从无到有,科研经费从零到850万元,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微波工程科研团队,一支年轻的队伍,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扎根在电科院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有个性”的带头人

2005年的一天,金龙从实验室里出来。夜已深,路灯疲惫地眨着眼睛。金龙是物电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了,我去哪里更有利于科研事业呢?”金龙把目标锁定在正与之有项目合作的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他在那里承担了一个雷达成像项目。虽然电科院是需要拓荒的土地,但它有平台优势,机制灵活,而且这次项目合作,更让金龙看到了电科院领导求贤若渴的真心,看到了电科院未来蓬勃发展的态势。

“对!我就去那里!”金龙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电科院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是一个很重视科研灵感的人,喜欢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大学之前,金龙对很多学科知识都充满好奇,他喜欢茫茫宇宙间星座的变幻,也迷醉于生物世界的奇妙万千。金龙最终选择了物理这个终生求索的方向,只有这个领域,才让他的热爱长久不衰。对科研的强烈兴趣,是他不断研究探索的永动机。

来到电科院,金龙迅速开展工作。郑轶成为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另外两名成电的毕业生也投身到这充满希望又紧张充实的工作中,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不断发展。从2005年到2008年,团队平均每年有300万元的科研项目,在业界逐渐有了名气。团队的发展,与“电科院的支持,学校在业界的影响力”分不开。

这样的成绩更离不开这个有个性的带头人。“金老师有科研的性格,做东西非常理想化,尽善尽美。”电科院副院长贾宇明说。

有一次,团队接到一个电子枪项目。用户曾经找过许多单位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团队接到这一任务时的状况是,非常有限的时间使任务难上加难!

急如星火,金龙在赶工程的时间里,满脑子想的都是任务中的难点。吃饭的时候想到了某个点子,赶紧放下筷子,奔回实验室。走在路上,心里默默地想,即使遇到熟人和学生,也想不起该打招呼。“我就是这样,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金龙微笑着说自己的性格。

有一天晚上,一位同事回到办公室,发现深夜的实验室居然没有灯光,金老师熬夜不是家常便饭么?大家似乎都习惯了那个瘦高的身影在实验室里静静地待到深夜。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金龙不时扶扶他厚厚的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仪器。这时,大家都悄悄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他。

可是这一天,他怎么“偷懒”了呢?“有时候没有灵感,坐在那里也没有用。只是有问题困扰我时,我才会加班。”金龙说。

“这也是金老师的特点。”电科院副院长周鹏说,“他讲求效益,不会熬时间。”

刻苦钻研又讲求实效,金龙带领着他的团队攻破了电子枪项目中的难点。

“已经做出来了?”用户方接到电话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时间短,而且一次性成功,这个结果,远超出他们的意料。

崎岖有成微波路

金龙和他的团队又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但做毫米波倍频器这场仗却使他们在业界有了名气,在三年崎岖研究微波的路上,这是最光彩照人的一页。

毫米波倍频器的作用是完成输入信号频率倍增的功能,它在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及测试仪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毫米波倍频器要求达到的指标是美国的,但很难从国外买到。用户更换几个合作单位,做了好几年,都不满意,他们找到了电科院。“高频输出功率太小,做到一个高要求的功率很难。”金龙分析了这个项目的难点。

熬夜,加班,每时每刻地想,睡眠严重不足……“这个项目我一拿到,就觉得有潜力。”金龙自信能够把这个硬任务做下来。事实的确如此,毫米波倍频器攻下来后,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艰辛的科研路上,辛勤的朝圣者渐渐收获甘美的果实。团队引进国外目前流行的微波工艺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微波宽带低噪放大器,技术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振源项目,团队的工作得到九院的充分肯定。毫米波TR组件项目,逐渐成熟,成为团队的重点之一。电科院已建立一条完整的微波组装线,团队研究的毫米波TR组件创出了效益。

三毫米波滤波器、某型号天线项目……一个个难关攻克下来,团队也在一点一滴地锻炼成长。

某型号天线项目,郑轶印象尤其深刻。项目要求做天线阵,七个天线。任务很急,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郑轶刚接手这个领域的工作,科研经验较浅。怎么办?加班,加班,团队周末做到晚上十点。郑轶笑称,由于当时工作地点在高新区,晚上回家没有公车,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野的师傅的名片”。

“昨天只睡了三个小时,”金龙表情有些疲惫,“主要是遇到一个问题,怕考虑不周,影响后面的工作。”

“市场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回忆几年来的艰辛,金龙颇为感慨,他说,系统指标、进度要求,都要尽力满足需要,即使有困难、有问题,“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扛下来,解决掉。”

“他在科研中总是刻苦钻研,即使达到了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金龙觉得技术上还可以往前再走走,他还会继续研究,直到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周鹏说。

这是典型的科研工作者的性格,也是微波工程科研团队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所在。

花开朵朵谱新曲

三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于科研事业的年轻人投身到电科院这块火热的土地上,微波工程团队在这块平台上不断发展。“在这里工作越久,越感到电科院的平台优势。”金龙说。

他微笑着谈到自己对平台优势的理解,一个大型项目要做出来,不仅是一群人思维的碰撞,更是校内科研骨干力量的整合,是精英群体智慧的集合。

技术与产品的结合是电科院的特色,随着这个大平台的蓬勃发展,工作进一步细化。以前,金龙和他的团队伙伴们需要抽出大量时间与客户交流沟通。现在,渐渐有了专职的人员,科研人员的负担减轻了,全副心思投入到微波这个奇妙多姿的世界里。

现在微波工程团队从高新区搬到了校本部,工作、生活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团队里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家活泼热情,工作上干劲十足。虽然任务重,工作量大,但他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敬业乐业,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能高标准完成。金龙作为团队的带头人,无论是应用经验还是理论积累都比较丰富。他在工作中对大家详细指导,鼓励伙伴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觉得和金老师在一起工作,科研上进步很快。

团队老师共带有7个研究生,他们经常举行小型讲座。“做哪些东西,要用什么样的知识,金老师会给大家讲解,我们相互讨论。”郑轶说。有时候,大家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讨论具体的方案和技术,几个小时过去了,忘了时间。意犹未尽之时,才发现天早就黑了下来。

除了微波领域,他们也涉足其他项目。

RFI读写器识别系统,是他们的一项成果,这是有趣而且实用的科研项目。它类似于公交卡、超市刷卡,但更加先进,不用卡,人走过去,机器就能识别。这项工作主要是频段、算法比较难。

LTCC低温共烧陶瓷是学校很有优势的科研项目。团队利用LTCC生产线的工艺研制出的某项目天线是市场产品体积的二分之一。

某个老师过生日,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饭,私下里,他们也是很好的朋友。工作之余,团队老师去郊外踏青,放松连日攻克难关的紧张心情。

“金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做天线呢?”有学生问。金龙的回答依然个性十足,“做天线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有没有缺陷,需要微波暗室,而我又是急性子。”大家被金老师幽默的说法逗得哈哈大笑,团队的融洽默契、年轻人的青春快乐都表现在这一笑间。

(杨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