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07

第7章 微雕智慧之“芯”

记通信学院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

他们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与国际著名大公司合作,纵横项目结合提升科研实力;他们潜心于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可重构数字系统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等前沿领域,成果丰硕,年科研经费达数百万元;他们在科研项目中带队伍,培养出一大批抢手的IT人才,成长为业界翘楚。我校通信学院李广军教授三十多年来孜孜不倦躬耕于成电园中,他带领的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以心血微雕智慧之“芯”。

责任心铸精品

“这个实验,怎么一小时就要出错几次,出错率太高了”。李广军教授有一次接到了国家研究项目,做实时高速数据采集硬件。经过一年的努力,但实验结果还不理想,李广军教授着急了,眉心凝成一团。春节没过完,初二就开始干活了。数据采集系统有八块数据采集电路卡,硬件部分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十万次,一次出错都不行”,李广军教授暗暗对自己说。他不断调试着,改进着,白天黑夜连轴转。寒冷的冬季,汗水打湿了衣衫。最后,采集硬件运转一个星期,一次也没有出错,圆满完成了国防科研任务。

“精细再精细”,李广军教授经常这样告诫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实验也许只有几秒钟,一旦出错,可能会浪费上百万美元”。做IC就是这样,有时候是“一锤定音”,公司、国家都不能让你拿着巨额资金“练手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科研的需求,带头人的严格,使团队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细致踏实已经成为他们的风格和特色。目前团队汇聚了林水生、阎波、郭志勇、周亮、杨海芬、李强等一大批朝气蓬勃、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的年轻人,并不断吸引着海外学有所成,在科研上颇有建树的精英。

团队的成员都承担着饱满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还负责了繁重的多项科研工作,如:阎波副教授在担任学校《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首席教师的同时,负责了“数字下变频芯片”、“SATA2.0加密芯片”、“OTG USB芯片”等国家科研项目;郭志勇博士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Freescale的基金项目;周亮博士负责了国家发改委项目和“863”基金项目;杨海芬博士负责了Freescale的TD-SCDMA基带信号处理和TD-LTE的研究项目……

从国外归来的李强博士,历任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日本OKI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曾在国外负责多项数模混合集成电路、ADC/DAC项目的研制,已在IEEE固态电路学报[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发表研究论文。该文已获选为IEEE Xplore最受关注的百篇文章之一。JSSC是IC领域公认的第一期刊,发表文章的难度绝不亚于《Science》或《Nature》。

团队年轻老师也通过走出国门,与业界同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林水生教授2007年就到欧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培训了三个月,2008年又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李广军教授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关心年轻人的发展,尽力给他们提供帮助。申报项目、教学成果奖,李老师都尽量让年轻人去,他的排名总是尽可能靠后。

“到五十多岁的年龄,不想要这个那个光环和头衔,只想给学生和年轻老师们多创造些机会”。李广军教授说。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呢?李教授将动力归结于责任心。

“李老师工作时间长、精力好在我们教研室是出了名的,他的事情好像总是忙不完,经常晚上都要到十点多才会离开办公室”。2000年开始就和李广军共事一个教研室的林水生教授对李广军的敬业非常佩服,“经常是他下午工作到六点多,晚饭就到食堂随便打点饭菜,吃完立刻回教研室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责任心,李广军教授把团队紧紧凝聚起来,在攻坚克难中成功完成了多项具有国内及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课题。他们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及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军事预研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SCI/EI、ISTP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团队成果应用设计包括TD-SCDMA基带系统、VOIP通信系统、3G基带控制器、无线传输前向纠错电路、数字相关器电路、数字下变频电路、FTTX接口电路、USB2.0/SATA2.0接口电路芯片等通信电路和系统。

合作拓宽视野

“跟那么多高校合作过,这次是最好的”,在团队与某国际著名公司的一次成功合作后,对方负责人感慨地说。团队严谨踏实的工作风格,坦诚团结的氛围给合作过的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借鉴了公司研发运作的成功经验”,阎波老师介绍说,“项目管理中,落实项目负责人,抓科研进度,严密项目规格书”。

由于起步早,工作严谨高效,团队不断与国内国际大公司合作,拓宽视野,提升科研实力。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Mentor Graphics EDA/SoC研发中心、电子科技大学-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

其中,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由美国MOTOROLA公司投资近百万元成立,公司为中心每年提供最新的研究开发工具及研究基金。电子科技大学-Menter Graphics EDA/SoC 设计与培训中心由公司捐赠价值2400万美元的EDA/SoC设计工具。电子科技大学-Altera EDA/SoPC 联合实验室由公司捐赠价值50万美元的高档SOPC评估板和设计工具,建成了该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联合实验室。

团队还与国内著名研究院所、公司联合建立了教育部Freescale嵌入式系统示范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电集团24所数据转换器IC设计联合实验室、长虹-电子科技大学IC设计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北天星电子系统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科研项目中带队伍,在合作中壮大研究力量。无论是研发环境、实验条件还是测试设备都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目前,团队课题组已具备了数字/模拟/射频芯片前后端设计开发软件及演示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课题组现有美国Synopsys、Mentor Graphics等公司的全套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满足模拟/数字电路的前后端设计及仿真验证等开发的需求。课题组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3台高档数据分析仪、12台高档数字示波器等测试仪器,SUN工作站3台、高档微机100多台,满足课题开发、调试和测试需求。

同时,学校的科研发展也为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团队依托学校“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形成了一支技术积累深厚,研发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

最骄傲的是育才

2008年开始的经融危机似乎对团队里的研究生们没有影响。许多毕业生早早的找到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些拿着几个offer正在挑选,有的毕业生还拿到了第一年不少于12万元的年薪。

“是因为在团队中的锻炼,工作才好找,容易上手”,一位毕业半年、就职于华赛的学生说出了他们如此抢手的秘诀所在。他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成果突出,很得公司赏识。

在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科研团队中,研究生们培养了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做项目的时候,他们从谈合同、编写设计项目规格书、设计与实现,直到最后的项目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参与。

团队长期与国内国际顶尖公司合作,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业界发展前沿,不断学习、借鉴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这些都促进了学生在项目中磨砺成长。研究生们做项目时,也有项目负责人,在科研中锻炼组织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度表,每周都要讲讲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总之,工程项目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做到规范。

研究生们在项目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这么多模块,光关心自己的那部分不行,接口很重要,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必须协调一致”,李广军教授说。正因为项目对团队配合的高要求,研究生们锻炼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能顺利融入新的团队,在工作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目前,团队有研究生、博士百余人,历年来培养的高端人才活跃于IT业界、学科前沿。老师们培养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业界高层、IT精英,为国家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有一次,一位毕业十余年,在IT界颇有建树的校友回来看望恩师李广军教授。在感谢李老师悉心培育之后,他颇为感慨地说:“老师怎么批评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学到真功夫。”

要让学生学到真功夫需要老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大量的投入。“李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常常给学生讲问题一讲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阎波老师说。做IC的特殊性使某些实验设备的使用变成敏感的问题。“练手艺”就有可能失败,造成损失,但任何人都有第一次。这一步跨不出去,就上不了路。“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李广军教授说。实验室里很多给本科生上课的实验设备就是由他拍板决定交给研究生去做。“那些实验板相对简单,加上老师从旁指导,研究生完全可以做出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不怕失败,但一定要能给学生再做一次的机会。”

虽然科研项目相对偏重工程设计,但是团队老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求理论与工程设计两者不可偏废,尽量支持研究生们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在2008年12月答辩的一位博士生在ICCI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属难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使团队培养的学生实力非凡,走俏业界。

依靠深厚的科研实力,团队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校“3+6”重要课程《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由团队老师承担,由李广军教授、阎波副教授担任学校的课程首席教师。“目前这门课程正以ARM为平台进行课程改革”,周亮老师介绍说:“这在国内高校中是领先的。”《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ASIC设计》已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微电子数字集成电路》这门课将通信与微电子结合起来,深受学生喜爱和追捧。

团队历年来编写了多部本科、研究生教材,包括《可编程ASIC设计及应用》、《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网接口技术》、《实用接口技术》和《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等。

面向崭新的2009年,面对飞速发展的通信领域,团队将继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铸造精品,培养国家需要的既掌握通信系统理论,又精通IC设计技术的优秀人才。

(杨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