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成电科研团队风采
19002600000008

第8章 塑“黄埔”精神 铸一流学科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发展纪实

1996年,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我校蹒跚起步。成立之初,连一个撑门面的博导都没有,全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并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威胁,科研经费匮乏……7年过去了,如今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涅槃的凤凰,不但站稳脚跟,而且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2007年一年就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大部分为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十五”期间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800万元,合同金额超过3000万元,而整个“九五”期间的五年科研经费才1000万元左右;7年来,他们始终站在抗干扰通信和移动通信两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全国高校中,他们不仅进一步确立了在抗干扰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通信抗干扰技术全国基础研究中心,而且在移动通信方面也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更为可喜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人才回流和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成为他们施展抱负的用武之地和他们心目中的“黄埔军校”。几年来,实验室共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等各种奖12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在国内外会议与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未雨绸缪积极抢占学科前沿

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深刻认识到,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科研部门、机构也必然会实现由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的转变。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探索科研市场的客观规律,引入市场机制,树立科研竞争意识,才有可能争取到较多的科研经费,在科研上有所作为。科研经费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为此实验室制定了“积极参与,不断跟进,站稳脚跟,联合介入,壮大实力,高速发展”的战略方针。开始阶段,由于自身实力较弱,他们就想办法参与到其他重点科研单位的具有前沿性的科研项目中,积极“跟跑”。然而他们又不是盲目地“跟跑”,而是紧跟学科前沿方向。一旦认准前沿学科,他们就未雨绸缪,毫不犹豫地投入科研力量,如:在一个项目的申请时,他们往往在几个月前就进行精心准备,充分论证,对方案详细推敲,这样在争取课题的竞争中自然占尽先机。

1996年,当建立在抗干扰扩频通信基础上的民用CDMA移动通信在我国刚刚发展时,李少谦教授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研究方向的巨大前景。但如何抓住这次机遇,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优势兄弟高校开展竞争,踏上这趟快速前进的列车,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没有基础怎么办?他们制订了跟进和参与战略。通过艰苦努力,实验室积极争取到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一个小项目,先“跟着走”。通过三年的积累和铺垫,在1999年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开发中,实验室与深圳中兴通讯公司联合介入了此项目,此时实验室已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举足轻重了。

团结协作潜心塑造“黄埔”精神

优秀的人才是研究工作的核心动力。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工作要向下向下再向下,将服务的中心集中在教授、老师和研究生身上”。李少谦主任说:“一个教授就是一个学科方向,就是一批科研项目,我们所有工作都应为发挥一线人才的积极性做充分的服务。”

李教授从一开始就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提出了“人才动态平衡”的思想,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实验室花大力气改善工作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创造一种“在实验室工作比在家里感觉还舒服”的一流工作和学习环境。在用人上,实验室对人才流动绝不设置障碍,能进能出,这在当时高校通信技术人才严重外流的背景下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胆识。虽然实验室为此受到市场很大冲击,付出沉重的代价,七年来,实验室先后有十余名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和工作,但更多的人为这种宽松的人才环境所吸引而走进来。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不少人才又开始慢慢回流并形成了一个人才的强力磁场。现在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人才,同时有在读博士生20余人,在读硕士生100余人。科研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李教授对他的团队要求十分严格。他特别强调事业心,他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如果没有一种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将一事无成。他经常告诉科研人员:“我们的研究领域代表了学科的前沿方向,这里就是抗干扰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黄埔军校’,在这里锤炼成钢,才能到外面驰骋疆场,打大仗。”正是这种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境界,才锻造出一支科研作风顽强、学术水平过硬的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科研团队。现在实验室形成了以李少谦、郭伟、唐友喜教授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筑起科研攻关的强大人才阵地,在科研攻关中摧城拔寨。

严格管理倾力搭建一流研究平台

一流的科研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作保证,从一定角度讲,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能够产生卓越的效益。抗干扰重点实验室不但深刻认识到科学管理的巨大价值,而且在对科研管理的探索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针对科研工作的具体特点,实验室把管理分为学术性管理和常规性管理,以学术性管理为主线,以常规管理为辅佐,克服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混乱、纠缠的局面;实验室把专业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结合,通过专业管理,为更多的科研人员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业务管理,又避免了专业管理中的盲目现象。

实验室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实验室对科研、师资及设备资源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做到秩序井然。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为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一流的科研实验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2003年初,他们又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立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领域唯一一项重大项目:未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在成绩面前,他们充满了深深的危机感,意识到规模、场地等资源的不足,已制约了实验室的再发展,感觉到别人追赶的脚步。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时具备忧患意识并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在当今的科技前沿主宰沉浮。

(抱朴 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