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床榻艺术史
19004700000013

第13章 世俗幸福的期盼与床上雕花(2)

5.3.4岁寒三友

雕花大床上经常会出现松竹梅图案,民间称其为一根藤,一般以松树主干,缠绕盘旋而上,穿插以湖石、竹子、梅花,称之为岁寒三友。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画家文与可画梅、竹、石题曰:“梅寒而秀,竹瘦而疆,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竹经冬不凋零,依然葱绿苍翠,梅花耐汉,在飞雪时节而开花,耐得岁寒,夫妻子女无论在生活中遇何困难和变故,都要有松柏寒梅翠竹的坚心,不离不弃,共度岁寒。《诗·小雅·斯干》载:“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竹苞松茂是说松竹茂盛,用以比喻家族兴盛,居室堂皇。所以在明清雕花大床和民居门楣罩隔木雕上,经常可以看到松竹石或松竹梅雕刻,而且工艺精良,取以美材良木,诸如金丝楠木、红木、花梨木之类,可见其时主人和工匠,皆倾入了十万分的心力,以期通过这出自诗经,发自周礼的祈祝,化为生活的现实,尽管岁月无情,人世变幻,人们在床上雕花,用架子床的时代己经远去,床脚己朽,雕花零散,但这些精美的雕刻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品,并且日益受到后人的珍视。

5.3.5必定如意

在红木雕花大床上,常常有大象、如意的图形,寓意着吉祥如意。将大象和如意视为吉祥物,与佛教传来中原有关。白象是吉祥之物,如意是高僧讲经时所执之物。如意出自印度梵语,《释氏资鉴》载:“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详而起,徐升论坐,坐走执如意,折张宾,宾理屈。”《释氏要览》日:“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执之,状如云叶。”如意是晋代以后流行的饰物,福禄寿神手执一柄如意,意为福寿如意。刻一支笔,一只银锭和一只如意,寓意必定如意。如意又作为男女订婚的聘礼或信物,具有“必定如意”的意义。在雕花大床的床罩上,也常常雕有对称的如意形,寓意夫妻生活融洽和美,尤其是性生活和谐。古代还有写武则天宠幸薛敖曹的《如意君传》,武则天与薛敖曹狂淫,对薛敖曹说:“卿甚如我意,当加卿号‘如意君’也。明年为卿改元‘如意’矣!”公元692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如意”命名的年号。所以梁实秋先生说,放置在供案上的玉如意,有着复杂的含义。明清之际,潜心向佛的民众甚多,如意的形式不仅仅是案头的陈列之物,而且是雕花大床上的装饰之物,如意给人以“安详而起,徐升论坐”的从容闲适心态,给人生以大智慧,遇事不惊,是菩萨执之的法器。如意与民众的心态,理学的心学,佛学的教义融汇在一起。

如意柄端,起初做手指形状,以示无所不至,搔痒时执如意,又作心字形,以骨、角、木、玉、石为之,长三尺许,讲经时山僧人持之。《琅环记》载:“昔有贫士,多明德,遇道士赠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举元顷,随即如意,因即名之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得一柄如意,一举之顷,万事如意,真是世间难得的好事。于是案头上置如意,雕花大床上雕刻如意,日日祈盼,万事如意。这如意如同和合二仙人在一起,则称为和合如意,如果和花瓶雕刻放置在一起,则称为平安如意。瓶谐音为平,有平安的含义。在许多博古雕刻图形中,经常有如意形的出现,如如意形与柿子排列在一起的图形称事(柿)事如意,谐其音矣。

在雕花床上,凡刻有南瓜、金瓜、葫芦、石榴等形象的,都可以视为象征生育繁衍的图案,有时会在石榴形中雕刻上和合二仙,祝愿新婚夫妇子孙满堂,生活美满。葫芦多子,石榴多子,石榴嘴朝上,榴内饰以蝴蝶,有蝴蝶扑石榴,多子多福的含义。在清代,蝙蝠作为福的象征,而雕刻的形象又象蝴蝶形。

四、戏文入梦上雕床

5.4.1西厢东墙

在雕花床上,戏文人物故事是常见的题材。陈独秀《论戏曲》说:“因为唱戏一事,与一国之风俗教化大有关系,万不能不当一件正经事做。……依我说起来,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的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演员可算得是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在有电视、电影以前,戏曲是民众文化生活的第一大事,乡间称为唱大戏。戏剧有唱、念、做、打,有裨风俗教化,剧情戏文可以载道,鄙俗的戏曲深入人心,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何不将其雕刻在床门之上。

雕花大床上的戏文雕刻,以爱情故事为主。如扬州民俗博物馆一张拔步床上,一侧画《西厢记》张生跳墙,一侧画《墙头马上》李千金藏身花园。西厢愈墙和金窝藏娇,画出了才子的风流和小姐的缠绵。扬州民俗博物馆另藏有一张全本西厢记红木雕花大床,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流传甚广,杂剧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遇见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发生爱情,通过侍女红娘的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终成眷属。故事源出唐代元稹传奇小说《鸳驾传》,北宋赵令穰《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至元代王实甫改编成元杂剧,进一步丰富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唱词优美生动,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厢记》画本的出现,为雕花大床上集刻《西厢记》故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明代刊刻有《西厢记全图》,全名为《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版框高25厘米,宽16厘米,上图下文,增加了“崔张引首”,“闺怨蟾宫”、“增相钱塘梦”、“新增秋波一转轮”、“满庭芳”、“蒲东崔张珠玉诗集”、“蒲东崔张海翁诗集”、“吟咏风月始终集”、“西厢八咏”等诗词曲调,人物刻画典雅自然,图文相应,绘声绘色,脍炙人口,爽人心意,有如此优秀的木刻刊图作粉本,雕花大床西厢记得到了精美的画稿。《西厢记》有张生弹琴一段,其歌辞名日“凤求凰”。典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其歌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余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于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西厢记》爱情故事搬上舞台广为传唱,“惟有多情千古月,夜深依旧下西厢”,在雕花大床上刻画西厢记,是最为适宜了。

5.4.2桃花情长

杭州收藏品市场古翠堂收藏有一副浮雕架子床床面,刻有孔尚任《桃花扇》木雕。《桃花扇》故事描写南明秦淮河畔,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戏文反映了岌岌可危的南明小朝廷的内部矛盾,揭露明王朝灭亡的原因。雕花板以锦底开光的形式,突出中心人物戏文场面,以樟木作浮雕,是晚清时期的作品,高220厘米,宽210厘米,以十二个画面表现《桃花扇》戏文,堪称是戏文大床雕刻的全本之作。

在雕花架子床上,经常有和合二仙的木雕人物像,表现了人们祈念亲人团圆,祝福婚姻和合的美好意愿。和合之神成了夫妻相敬如宾,家庭生活和美的象征。早在宋朝时,杭州百姓在腊月祭祀万回哥哥,这万回能日行万里,其意义在于祈祝远方的亲人早日回家。那么万回到底是何人呢?唐代《开天传信记》说,万回天生愚钝,他哥哥到安西服役,音讯中断,父母思儿日夜啼哭,以为必死无疑,万回说我去寻找哥哥,次日一早出门,晚上即带回了哥哥的书信,说:“兄长一切平安。”全家为之大惊,由于他使家人和合,在宋代时称为和合之神。

随着时间推移,后来人们将期盼亲人团圆渐渐变成了祝福婚姻和合,神像由一人变成了两个人,分别手持荷花圆盆,取和谐好合之意。悬挂在中堂上的木版年画干脆刻在了床楣之上,称之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画像中手持荷花的名叫拾得,手持圆盆的名叫寒山,据说寒山和拾得是同一个村中的人,虽然异姓却亲如兄弟。寒山爱上了同村的一个姑娘,没有想到拾得也爱上了这个姑娘,直到快成婚时,寒山才知道了实情,立即放弃了婚姻去了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也舍去婚姻,折了一个盛开的荷花去枫桥见寒山,寒山知拾得来了,马上拿了一盆斋饭出门迎接,两人相向而舞,同入寺庙为僧。此时和合二仙具有了兄弟一家的寓意。

5.4.3因梦成戏

人生大戏台,雕床也是人生舞台。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戏剧是民众的历史教课书。冀望山人在《名家杂剧序》中说:“古今一大俳场地,《二十一史》皆古剧本也。凡治乱兴亡,贤愚宠辱,累数千百年,千变万状,人代相阅,何可胜记?自达者观之,直如郭公梨园,逢场作戏耳!”游戏人生,观赏人生,人生三步曲出生、婚嫁、死亡都与床有关。这种戏剧性的表达在古戏台上的戏文雕刻上,也在雕花大床上。在历史上,婚姻大礼,又关乎国体。公主远嫁,两国交好的事迹屡有记载。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戏文故事,成了雕花床上的雕刻素材,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沉历史感的民族,素有诗礼之邦的称誉,国民又极其喜好戏剧,戏剧便是人生,人生如同戏剧,何不在人生洞房花烛夜的极乐之时,在雕花床上雕上一场戏文,也不枉过了此生。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引用一位外国人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精神略有亢奋,就成了戏子样,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投足,都装模作样。”鲁迅先生以为“这话并不过于刻毒”,戏剧里悲欢离合,望子成龙,郎才女貌,状元得中都可以镌刻在雕花床上,昔日的百姓对封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认识和恪守,多半是从戏曲中得来。

戏曲是农耕的时代,人们观赏娱乐的主要艺术形式。在电影、电视普及以前,戏曲承担了世俗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戏剧家李渔说:“世总为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曲是与人生之梦密切相连的。1969年河北磁县观台镇出土了宋白釉褐花陈桥兵变图枕,枕上花瓣形开光中,绘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元代青白釉透雕白蛇传枕,枕头雕成彩棚戏台,枋檐饰如意云头,门柱饰辅首,外有栏杆,台中央用屏风将台分为四,戏文有借伞、团圆,真是古今戏文入梦来。

在雕花大床上,木雕彩画人物戏文故事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场景画面,最为常见,也是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如湘南民间雕花床上以《三国演义》戏文,《吕布戏貂禅》为人物画面,吕布手持画戟,头戴羽翎拥貂禅,袁绍在门帘后偷窥,怒目相视,充满了戏剧性色彩。自古英雄爱美人,那么雕花大床中的锦帐中人,直接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春风大胆来梳柳,夜雨满人去润花。”戏曲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无疑是深受礼教束缚的青年新婚男女的有力榜样。在民间戏曲中《天仙配》的故事更是广为传唱。董永卖身葬父,孤身一人穷困之极,天上的七仙女不嫌贫爱富,大胆主动地追求董永,与董永结为夫妻,过上了人世间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这七仙女思凡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在民众中有深厚的基础,雕花床上以《天仙配》人物木雕,歌颂了爱情的高尚与美好。

凡是古典章回小说或评书画本中的爱情故事,只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似乎都可以按主人的意愿,由工匠们雕刻彩绘在订制的雕花大床上。《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宋江三次攻打祝家庄,也现于雕花大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