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十项发明之首的拉链,一开始仅是作为鞋带的代用品,如今简直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甚至有人将其用到了医院手术中给病人开刀后缝合伤口上。这都是不断进行创新拓展的结果。
三、公平竞争驱动创新
竞争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最为普遍的规律,如同植物要争阳光、争养料,动物要争食物、争地盘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进步进行竞争。
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约翰·韦尔奇就说过:经济中的变化随处可见,各种新技术风起云涌,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永远也无法预料从硅谷的哪个实验室里又要蹦出一个你的竞争对手。市场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飘忽不定,今天的企业生存在危机四伏之中。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变革时期,要从以往守旧落后的状态转向直接面对世界超级“巨浪”的全面冲击必然是惊心动魄的。面对危机,面对挑战,我们只有奋力竞争,奋力创新。为此,我们应致力于建设和培育充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了解竞争驱动创新的规律。
那么,竞争究竟是如何激发创新的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创新
差异化是指你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明显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其重点是创造被行业或大众都视为“独特”的产品与服务。差异化创新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切入点。
主要可以从下几方面考虑:
⑴有形产品:产品的特征、性能、耐用性、易维修性、可靠性、外观式样。
⑵无形服务: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维修保养、其他。
⑶人事关系:胜任能力、礼貌、可信、可靠、机敏、善于交流,形态举止。
⑷商品形象:个性体现、标志、包装装潢、书面材料、视听感官、媒体帮助、环境、其他活动项目等。
比如:同样是经营计算机产品,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总裁戴尔,就凭着其“减少销售环节,给消费者省钱”的理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戴尔品牌电脑直销模式,顾客高兴了,戴尔也发了大财!
再比如:“康师傅”方便面的市场销量一直赶不上竞争对手的“统一”方便面。直到他们率先在其“方便”碗面中加入了一把小塑料叉并真正做到了方便到家之后,才首次使其销量超过了“统一”碗面。
(二)基于产品成本优势的创新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指标,同样的产品当然是价格低廉更能为大家所接受,当然,优惠的价格也不能是赔本的买卖,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才是双赢之道,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技术、改善管理、改善工艺等降低费用、降低成本,才能取得产品成本领先的创新优势。现实经济活动中,像用工、用料,采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简化一些结构、简化一些过程,等等,多方面均有不少节省费用的空间。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上海日用电机厂是个600人的弄堂小厂,然而其年产值达2亿多。获得如此效益的关键是他们在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中,以成本领先的优势竞争到了轿车空调电机的长期订单。他们的创新点就在于将原来电机用整体铸造的外壳改为用6毫米钢板滚焊加工而成,仅此一点变化,加工成本就从1000元下降到了150元。
四、创新技法协助创新
(一)运用创新技法寻找创新点
创新技法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帮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帮你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创新技法,对现有事物进行分析思考,从中发现可供创新的课题。
譬如,可以采用奥斯本的检核表法对某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逐项进行设问,或者以希望和挑剔的眼光逐项进行列举,由此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创新点;也可以借助智力激励法的方式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思维,将任何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进行“乱点鸳鸯谱”式的组合,以便通过强制联想可能事物的方法指导创新。
(二)运用特殊技巧寻找创新点
善于创新的人对问题均有着特别的敏感性。一个掉向地面的苹果就能引发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思考。所以,应学会留意身边的小事,并努力从最平凡的小事中揭示最深邃的自然规律,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差异。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提高我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呢?
1.增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也可称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一切创新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会感到什么事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那么就无从提出问题,无从发现创新点。其实,问题意识就是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意识,特别是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质疑,“以疑激思”。
巴尔扎克早就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个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比如:衬衫浸水后要缩水,这是存在已久的问题,一般人对此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有到了桑福特·克罗多那里,这个现象才被第一次认真地当成了一个问题,并摆脱了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老问题没法解决”的观点。于是,他给自己提了个“如何防止衬衫缩水”的问题,经过不断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比如:板栗不好储存、容易霉烂,这也是从古到今就有的现象。有位叫菲立普的人,在1990年来华并到湖北板栗之乡罗田参观时,看到这一现象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板栗易烂?道理很简单,新鲜板栗含水分多,在外壳保护下不易干燥。于是,他始终将如何让板栗快干作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甚至让他的儿子去攻读机械及计算机专业,直到2000年终于发明了干燥机,很好地解决了板栗和其他粮食的干燥问题,而这种干燥机也迅速畅销于东南亚、非洲等地。
2.关爱并尊重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引人们走向未知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力量,因为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驱动创新活动。
通常情况是,一方面,当你对某领域了解得越多、越深入,你就越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未知之谜无穷,你就越容易被好奇心所吸引,并深入地研究探索下去。另一方面,好奇心也可能引导你走进某一完全陌生的领域,从而以你独特的眼光,发现其中崭新的玄机。
尽管好奇心看起来有点盲目,但是却常常是创新的起点和萌芽。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好奇心给予充分的信任、关爱和尊重,并努力向前探索。其实,很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都来源于好奇心。
比如:好奇心就曾驱使伽利略去观察和研究教堂里悬挂的油灯如何摆动,促使这位医科大学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富兰克林出于对雷电的好奇,而从一个年青的印刷工人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学家。爱迪生小时候的好奇心异乎寻常,他除了不断地问“为什么”外,还常常亲自动手去试验,他听说母鸡把鸡蛋置于身下可出来小鸡,便也偷偷将鸡蛋藏在身上希望同样有小鸡出来。他看到气球能飞上天空,便想,要是在人的肚子里充些气不也可以腾云驾雾了么?于是自制了发酵粉让小伙伴米吉吞下去……正是这顽强不息的好奇心促使爱迪生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发明大王。
3.留心生活中的小事
要学会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因为“大”与“小”本身是相对的,小事有时会起大作用;同时,所谓“大”也是许多“小”积累起来的,没“小”的积累也没有“大”。
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个由小事做起而逐步发迹直到成功的例子。据说早年洛克菲勒只是石油罐盖自动焊的一名检查工。有一个现象是:罐盖每焊一圈,焊油自动滴下39滴,天天如此,谁也没有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但洛克菲勒却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少滴1~2滴焊油呢?经研究改进,他设计成了只滴38滴焊油的自动焊生产线。而仅仅是一滴之差就每年给公司带来了百万美元的效益。洛克菲勒就是这样从眼前的、身边的小事做起,以“一滴智慧”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了全美石油的顶尖大王。
前面我们介绍的台湾首富王永庆,正是从热衷于不辞辛苦地从米中将夹杂的秕糠、砂石之类杂物捡出来的小事做起,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4.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
一个人很难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因为它离你的眼睛最近、最明显。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常常如此,即忽略平时最显而易见的事物和问题。
自行车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一段奇怪的发展史。一开始,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一般大小,但此后前轮越来越大,后轮越来越小。原因是那时的自行车脚蹬直接和前轮连在一起,当时还没有人想到过链条传动,因此,让自行车增加速度的办法就是将前轮做大。这一趋势的发展使自行车前轮曾经达到1.5米的直径,可以想象样子会多么怪异和不安全。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H.J.劳森的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联系,他问道:“为什么不用链条带动后轮呢?”自此以后,才有了沿用至今的现代的自行车。
可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多留意看起来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并尝试用新观念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就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创新点被你首先发现。
第五节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将思路由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展开,从而获得众多解决问题的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是创新及其思维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如图2-1所示。
从图中可知:我们所说的一个点,就是指问题的对象和问题的中心,各条思路就像车轮上的辐条一样向外放射。每一条思路都是由问题中心出发,但各条思路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互相的转换不是直接的。所以,发散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
正是借助发散思维的这一特性,才使得我们捕捉到的思维目标有可能脱离脑内已有的逻辑框架而具有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而成为一个新的创新萌芽和创新点。而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之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一、发散思维的特征
发散思维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流畅性:是指思维的进程流畅,没有阻碍,在短时间内能得到较多的思维结果。
⑵变通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思路能迅速地转换,从而得到更多的思维结果,为选择解题方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⑶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成果具有新颖、独特、稀有的特点,是发散思维的灵魂。
二、发散思维的分化
我们前面已说过,发散思维的特点是由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但是,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都向各个方向均匀地发散,而是可能主要沿着某一方向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又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横向思维、逆向思维、颠倒思维等,这些可看做发散思维的分化。发散思维的分化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也称侧向思维。它不同于一般逻辑思维总是由已知逐步推到未知,由原因逐步寻找到结果的正向思维,而是不完全按逻辑推理去换一个角度思考或横着插过去想。
【巧打总统牌的聪明出版商】
据说,美国有个聪明的出版商,为了增加书销路,就送了一本自己出版的书给总统,并请总统为该书签名。随后,该出版商便借此大肆宣传:现有美国总统喜欢的书出版。于是买者云集,他便大赚其钱。
第二本书出版后,他又拿给总统签名,这一次总统脑筋转了一个弯,就签名并说自己不喜欢这本书。可这并没有难倒善于横向思维的出版商,他借此又打出广告大肆宣传说:现有美国总统最不喜欢的书出版。结果,他又成功地赚到了钱。
当他的书第三次出版时,他又找到总统,总统这一次再也不想上他的当了,故坚持一言不发。然而,这还是没有难住这位聪明的出版商,他借此打出广告说:现有美国总统不能做出任何结论的书出版。于是该书再一次获得畅销。
这一案例表明,面对困难,横向思维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因势利导地找到办法。
(二)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就是采取一种与人们通常考虑问题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灵活恰当地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逆向思维发明充气灯泡】
美国化学家兰米尔发现,当时的电灯泡有个致命伤,即钨丝通电后容易发脆,使用不久灯泡壁就会变黑,影响效率和寿命。对此,一般人都认为要克服这个毛病,就必须大大提高灯泡的真空度。
可善于逆向思考的兰米尔却不这么想,他并不忙于提高灯泡的真空度,而是与众不同地将氢气、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等充入灯泡,研究它们在高温低压下与钨丝产生的作用。当他发现氮气有减少钨丝蒸发的作用时,作出了“有可能在大气压下钨丝在氮气中长期工作”的判断,并发明出了充气灯泡。1928年,他由于发明充气灯泡和对高温低压下化学反应的研究等突出贡献而荣获帕金奖章。
这个逆向思维导致的发明案例说明,把思维方向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有时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就是采用逆向思维法而取得重大发现和发明的。
(三)颠倒思维法
颠倒思维法是一种对已知系统的整体或部分的性状进行颠倒性变换,以实现系统改进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这种颠倒是硬性的,试探性的,且没有什么逻辑依据,所以,也可以看成是发散思维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