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19005000000037

第37章 附录(1)

国家创新能力测评项目介绍

一、创新能力测评项目实施方案(试行)

一、职责分工

部鉴定中心负责创新能力测评项目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和质量督导工作。

省级鉴定中心负责本地区培训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质量监督。

部鉴定中心委托北京华夏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科联创新教育研究院承担创新能力测评项目的推广服务工作。主要负责项目宣传推广,发动试点机构,为试点机构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

试点机构负责开展具体的培训工作,并协助实施有关考核工作。各地的试点机构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审批,并报部鉴定中心备案。

二、培训工作

创新能力培训工作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试点机构应在开始培训前3周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交培训计划。

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可选择部鉴定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训教程》和《创新能力培训复习参考资料》等培训教材。

三、考核方案

创新能力测评项目考核工作实行全国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证书发放。创新能力测评项目考试面向所有愿意提高创新能力的人员。考试采用书面笔答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部分,题型有列举题、辨识题、技法应用题、案例分析题和综合设计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参见下表。

内容领域题型题量配分考核方式考核时间

基本知识

创新思维列举题5小题10分纸笔做答

创新技法

应用创新辨识题5小题10分纸笔做答

技法应用题5小题30分纸笔做答

案例分析题3大题18分纸笔做答

综合设计题2大题32分纸笔做答

合计15小题

5大题100分90分钟

创新能力测评项目证书按照考试得分高低,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50~69分为初级、70~89分为中级、90~100分为高级。对合格者由部鉴定中心颁发《创新能力水平等级证书》。

四、考核工作安排

(一)报名。省级鉴定中心负责组织本地区的报名工作。试点机构应于测评考核前30天向省级鉴定中心提交考核申请表和报名表,省级鉴定中心审核汇总后于测评考核前20天将汇总表连同试点机构的申请表和报名表一并寄送至北京华夏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收集汇总后报部鉴定中心。

(二)试卷准备及传送。部鉴定中心根据各地报名人数和考场安排,准备试卷,并于测评考核前7天向省级鉴定中心发送试卷。省级鉴定中心负责试卷安全和妥善保管。

(三)考场及人员管理。省级鉴定中心按照我部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进行考场和考务人员的安排、管理。

(四)阅卷。省级鉴定中心在考核后30天内完成阅卷工作,并将合格人员统计和考试成绩寄送至北京华夏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收集汇总后上报部鉴定中心。部鉴定中心负责成绩复审并统一核发《创新能力水平等级证书》。

(五)质量监督。省级鉴定中心负责创新能力测评考核的质量监督和现场督考,并向部鉴定中心提交考核督考情况记录表。

(六)考试时间。创新能力测评项目考试时间由部鉴定中心统一安排,每年4次,上、下半年各两次,并在前一年底前公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二OO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二、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

说明

为了建立和发展一个适应迅速变化时代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们的从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以促进就业,并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合中国需要的、为就业服务的核心能力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核心能力体系的开发已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创新能力”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八大核心能力”之一,已列入了2002年首先开发的重要项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北京鑫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以下简称《大纲》)。

1.创新能力定义与等级

1.1定义

本《大纲》依据有关规定将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1.2等级

本《大纲》暂定为三个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每级内容包括单元、要素、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三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初级创新能力表现为在他人指导或启发下,能够进行创新活动;中级创新能力表现为能够独立进行创新活动;高级创新能力表现为不仅能够进行独创和首创性的创新活动,而且能够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创新活动。

1.3特征

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性、独特性。

2.培训与鉴定要求

2.1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

2.2培训要求

2.2.1培训期限

全日制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确定。

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9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

2.2.2培训教师

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按“创新能力”要求,经过系统培训,取得培训证书的人员。

2.2.3培训场所与设备

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具有相关的教学用具和设备。

2.3鉴定要求

2.3.1适用对象

希望提高创新能力的人员。

2.3.2申报条件

2.3.2.1初级

经创新能力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3.2.2中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取得创新能力初级证书,并经创新能力中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3.2.3高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取得创新能力中级证书,并经创新能力高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或取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者。

2.3.3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应用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实行百分制,成绩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应用能力考核采取书面考试和案例模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百分制,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为合格。

2.3.4鉴定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90分钟,应用能力考核时间为120分钟。

2.3.5鉴定场所及设备

在指定的标准教室里进行,配备必要的考试工具和设备。

3.基础知识

3.1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3.2创新能力的心理知识

3.3创新技法

3.4创新原理与原则

4.基本能力

本《大纲》对初级、中级、高级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

4.1初级

单元要素能力要求相关知识

一、思维创新

(一)突破思维障碍

1.能够在他人启示下对已有的问题结论、工作习惯及传统做法提出1~2种质疑。

2.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现有的产品、技术成果中的2种以上不足之处1.关于思维多样性和多角度观察问题的知识。

2.有关克服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的心理知识

(二)发现创新点1.能够在他人启示下,对创新对象进行分析,对已有的创新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2.能够在他人指导下提出将现有成果扩展到其他领域的设想1.有关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和重复观察事物的方法的知识。

2.问卷、资料查询、文摘、访谈等收集信息的知识

(三)引发创新思路1.通过发散思维对对象从八个方面(结构、用途、材料、功能、因果、形态、组合、方法)提出新思路。

2.通过想象思维对某一个事物提出3种以上的想象。

3.通过联想思维对某一个事物提出3种以上与其他事物相关的联想1.发散思维的特点、作用及其训练的基本知识。

2.想象思维的特点、作用及其训练的基本知识。

3.联想、想象思维的特点、作用及其训练的基本知识

二、方法创新

(一)进行个体创新

1.能够运用检核表对创新的对象提出设问,获得创新设想。

2.能够运用组合法对2个以上的产品或想法进行强制联想组合,产生有新颖性的结果

1.检核表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方法的知识。

2.移植创造原理的有关知识。

3.二元及多元组合技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操作方法的知识

(二)参加群体创新

1.能够遵循“智力激励法”的原则,参加智力激励讨论会议并提出设想。

2.能够在“优缺点列举法”的会议中提出意见

1.智力激励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知识。

2.缺点列举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知识

三、应用创新

(一)提出方案

1.能够在他人指导下对创新点做出初步可行性分析。

2.能够参加方案设计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1.有关可行性分析的知识。

2.有关方案设计资料收集、整理的知识

(二)实施方案

1.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能承担联络沟通、现场配合及领导交办的工作。

2.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发现局部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向领导者提出建议

1.信息沟通的有关知识。

2.与人配合及相互协作和信息反馈的有关知识

4.2中级

单元要素能力要求相关知识

一、思维创新

(一)突破思维障碍

1.能够对已有的问题结论、工作习惯及传统做法提出1~2种质疑。

2.能够发现现有的产品、技术成果中的2种以上不足之处。

3.能够发现自己或他人创新受阻的障碍因素并提出2种以上突破障碍的新思路

1.创新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

2.有关创新的基本知识

(二)发现创新点

1.能够独立对创新对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创新点。

2.能够独立提出将现有成果扩展到其他领域的设想

1.分析、归纳知识。

2.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形成创新思路

1.通过直觉思维,能对发展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做出快速判断。

2.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对发散、想象、联想思维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选择相对最优的结果,并用简明的语言和必要的计算数据进行表达

1.直觉思维的特点及产生过程的基本知识。

2.形式逻辑中的推理、归纳、判断方面的知识

二、方法创新

(一)进行个体创新

1.能够运用类比法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属性,将某一领域(方面)的创新成果移植到另一领域(方面)。

2.能够综合运用类比法、检核表法和其他创新技法,对已有的产品或想法做较大改进

1.类比法中的拟人类比、综合类比的有关知识。

2.直接类比、象征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的有关知识

(二)参加群体创新

1.能够运用“德斐尔法”,提出新的创意。

2.能够运用同质异化和异质同化的“综摄法”,从多种途径进行创新

1.“德斐尔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知识。

2.“综摄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知识

三、应用创新

(一)提出方案

1.能够针对创新点独立设计出一种可行的方案。

2.能够听取他人意见,改进自己的方案。

3.能够针对他人设计的方案提出评估意见

1.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

2.可行性报告的写作知识。

3.方案评估的知识

(二)实施方案

1.能够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协调进度、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及问题处理和总结。

2.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独立地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1.方案计划、组织、控制、管理的有关知识。

2.纵向沟通、协调的有关知识

(三)展示与评估

1.能够对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描述。

2.能够对成果进行展示和宣传。

3.能够提供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的所需资料

1.成果评估的知识。

2.会展宣传的有关知识

二 创新能力测评参考题

一、创新意识自我测试参考题

(一)测试题

1.我不随大流。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2.我不断追求事业上的进步。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3.我发言直爽而无顾忌。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4.我觉得我思想比较活跃。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5.我对新知识有兴趣。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6.我的时间宝贵。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7.我敢于向困难工作挑战。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8.我提建议多。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9.我求知欲望强。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0.我不迷信权威。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1.凡事我有主意。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2.新鲜事很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3.我看问题站得高望得远。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4.我兴趣广泛。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5.我不墨守成规。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6.我不害怕从来没做过的事。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7.我喜欢做新颖工作。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8.我的主意多。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19.我对事情喜欢究根问底。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

20.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无⑴偶尔⑵时有⑶经常⑷总是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