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19005100000040

第40章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施继红 宗容 黄铭 蔡光卉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本文通过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阐述了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本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毫无疑问,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既有义务做好本科生的正常教学工作,又有责任培养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脱颖而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就是培养本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外科技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五“强”五“弱”,就是理论知识“强”,学以致用“弱”;被动学习“强”,主动探索“弱”;应试能力“强”,创新能力“弱”;单打独斗“强”,团结协作“弱”;聪明智慧“强”,坚韧不拔“弱”。这些弱点使本科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而我国现行的大学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因此,要将“弱”变“强”,只通过高校的常规教学是难于做到的。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已成为高校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既是实际的科研课题,又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配合,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活动中培养坚韧不拔、积极探索的科研素质和精神;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宽,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

二、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云南大学不仅重视本科生的教学,而且特别强调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云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对培养科技创新型本科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以数学建模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组织的,面向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项竞赛活动。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现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每年一届的四大科技赛事之一。1992年首届CUMCM只有10个省市79所高校的314个队参加,到2007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969所院校、11742个队、35000多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

竞赛的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一般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竞赛考察参赛者的数学知识、计算机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及灵活应用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竞赛的形式是团体赛,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参赛队,在规定的72小时之内共同完成一份答卷——论文。竞赛题有A,B两题,各参赛队从中任选一题,三名队员可以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但不能与三人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我们从2000年开始组织通信系的学生参赛,从参赛队员的选拔、赛前的培训到竞赛的组织,牺牲了许多周末和暑假的休息时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2000~2007年共组织32队参加CUMCM,取得的成绩:国家一等奖3队,国家二等奖6队;省一等奖4队,省二等奖13队,省三等奖6队。

通过竞赛,参赛同学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他们都说:“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2.参与科学研究,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2006年,云南大学开展了《首届本科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这是在本科生中培养科技创新型优秀人才的极好平台。经过两年的建设,该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黄铭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的项目《电磁场仿真及其在微波传感器上的应用》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发表了研究论文6篇,其中一篇为SCI收录论文,两篇为EI和ISTP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

黄铭老师指导学生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制订计划、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方法选择、模型建立及优化、实验实践到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使课题组的同学们从科研入门开始,到逐步深入进去,最后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黄铭老师还根据项目组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优势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肖哲同学能吃苦,肯钻研,责任心强,擅长编程,因此就把具有挑战性的三维RC网络模型的编程工作交给他,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研究成果“三维RC网络仿真异质材料的通用介质响应”于2008年2月在《物理学报》上发表,肖哲同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他是云南大学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首位本科生。

孙俊同学做事认真,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就安排他自学软件Pspice,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并进行了模型仿真。孙俊同学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基于RC网络的非均匀介质模型研究”于2007年4月发表在核心期刊《电子测量技术》上。

巫跃凤理论基础扎实,做事细心认真,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量材料介电常数的精度分析”,于2007年11月发表在核心期刊《材料导报》上。

张平同学组织能力强,外语基础扎实,就安排他参与国际会议论文初稿撰写,与导师合作完成的名为“Acquisition of Hydration States of Zinc Acetate Dihydrate and Aluminium Potassium Sulfate Dodecahydrote by Microwave Sensor”的论文收录在IEEEICIA2006国际会议论文集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创新型本科生人才,黄铭老师提出了让学生走出去,了解学科前沿的思路,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6年10月,资助孙俊同学到广西桂林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2006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Propagation and EMTheory Proceeding”,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2006年11月,资助肖哲同学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基于电阻、电容网络的非均匀介质模型仿真”。让学生出去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对他们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本科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学有余力、不满足课堂教学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在科研活动中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三、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大学生习惯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受到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同学们发现需要许多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及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这就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学尽快地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接触本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很茫然的,因为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孤立起来,不知道该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而数学建模竞赛和科研活动中课题的真实性,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灵活的实际应用。这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学生难于摆脱“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由于数学建模竞赛的“没有标准答案”,科研活动的“结果未知”,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未知”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投身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

4.加强团队精神,培养科研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个人意识很强,协作意识较差;人生经历大都较为顺利,经受的挫折很少。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团队的行为,大家只有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科研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失败,关键是怎样对待失败,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只有越挫越勇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因此在科研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科研素质。

通过我们这几年的观察,参加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他们都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强的自信心和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已毕业的学生中,他们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