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56

第56章 共青团工作(7)

二、牢固树立以青年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形成有基层共青团组织特色的工作方法

为提高服务质量,根据青年学生的需求,基层团组织应坚持以青年学生为本,团结带领青年在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把服务学生和学校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坚持走近青年,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发挥青年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坚持共青团工作“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实际,把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一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补救性帮助。加强对特殊问题青年学生群体的关注,协助青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困惑。

切实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好国家、学校各类奖、贷、补、助、勤工作,把钱用在确实贫困的学生身上。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学生联系家教和各类有偿社会实践。

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动帮助有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室相关老师或相关心理医疗机构。

切实做好专业学习“后进生”帮扶工作。通过“一帮一”等活动,使后进生重新找到学好本专业的信心。

切实做好应届毕业生工作和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对择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帮助毕业生处理好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强毕业生承受挫折、经受考验、克服困难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对社会生活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特别“包装”,促进其顺利就业;引导毕业生自觉维护学院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和公共管理秩序,做到文明离校,给母校师生留下良好印象。

另一方面建立有效预警服务机制,对青年学生进行预防型教育。各级团学组织通过班集体、学生干部群体、社团等载体进行学生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既提升青年学生抵御各类不安全因素的能力,又预防了他们误入歧途,免受违规行为影响。

把在校女大学生作为预防教育的重点群体。始终把关心关注女生安全健康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案例教育、短信温馨提示女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注意人身安全,不要单独到偏僻的地方或隐秘的地方。

突出青年学生主体地位,把他们的需求作为教育服务的主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进来,获得多种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进行价值辨析,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选择的能力。

2.坚持团的工作中“课内思想教育”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分团的工作与学生社团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团的工作顺利开展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双赢局面

一方面坚持不懈抓好团员理论知识教育。包括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参加党校培训和团校培训、组织好分团校培训、青年志愿者注册大会、对各班团支部交流会、主题团日活动做好相应指导等,让学生接受党团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在青年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内化为团员素质过程中,更加注重团组织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全程设计和参与。强化学生“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素质”的思想意识,鼓励他们学会用理论指导实际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修养。

(1)基层团组织要积极为青年学生搭建专业类、非专业类的竞技实践平台,帮助和启发青年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塑造新的自我。

(2)扎实推进青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每个学生应修读的内容定向、定量化,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层团组织应积极主动联系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地方团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生存等提供锻炼专门平台。

(3)团的工作与青年学生社团工作紧密结合,更好地实现了服务青年的工作职能。近年来,高校各类学生社团迅速成长,新的社团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团组织应力争扮演好“社团后盾”的角色,充分发挥资源融合功能,将分散的“民间组织”进行整合,指导社团开展各类符合青年特点、迎合青年爱好的新颖活动,大大提升青年的参与面、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实效性。

三、把服务学生和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学生合理模式

(一)学校、二级学院、各支部统筹和协调模式

团组织是学校服务青年学生的重要组织,我们必须做好正确领会上级相关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其内化为团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正确的工作方向,保证对主流思想、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推广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跨院系、跨专业、跨部门、校内外合作模式

学生干部之间的合作能力、学生中各类社团、组织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效果,极大地影响着团组织的工作效率,而开展经常性的跨院系、跨专业、跨部门合作是增强团组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团组织横向纵向联系,增加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基层团组织应充分利用电话短信平台、班级QQ群、微博等网络媒介,分层次、分类别建立联系群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分组织工作效率。

(四)团的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团支部为基础的模式

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抓好支部建设,切实服务青年,有效吸引和凝聚青年。坚持各类评奖评优、推荐选拔必须经团支部议定,坚持以支部为主体参与重要学生活动,如以班团支部为单位承办一些大型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团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五)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建立成熟的个别事件和特殊情况应对模式

在团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结合青年学生实际情况,点面结合,有做广大青年学生的朋友,做学生走上社会前的人生导师,把解决青年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2]陈迎红.高校共青团有效服务素质教育的“三维度“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0(7)

四川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