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件激动人心而又富有挑战的伟大事业,包含着许多令人感同身受的传奇故事,令人向往。一个企业、一条高速公路、一幢大楼、一座学校……无论任何事情,在实现以前都是个美好的梦,这些创业梦想的实现首先要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第一节 创业的内涵、类型与过程
一、创业内涵与要素
对什么是创业,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管理学家认为创业是创业家成功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企业或事业。由此可以看出“创业”就是“创立”,分开来说就是“创”企业和“立”企业。“创业”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是新创企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一是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立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人们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指承担风险的创业者通过寻找和把握商业机会,投入已有的技能知识,配置相关资源创建新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显然,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业者要付出辛勤的努力甚至沉重的代价;创业的本质在于对商业机会的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创业的潜在价值需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创业以追求回报为目的。
创业要素。创业包含了创业者、商业机会、技术、资源、资金、人力资本、组织、产品服务等诸多方面。其中创业者是创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个人或团队,是创业的主体。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推动和领导作用,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商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商业机会就是创业机会,创业首先从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开始。商业机会的捕捉和选取,将可能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技术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基础。产品与服务中的技术含量及其所占比例,是企业长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动力源泉,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资源则是创业中的各种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方面。资源不仅专指有形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也包括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还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类似信息、权力影响、情感支持、金融资本等社会网络资源。资金对任何企业都尤为重要,资金缺口将直接限制企业的发展壮大。创业初期,尽管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是靠创业者自筹,但有效利用国家相关融资政策,获取企业发展必要资金仍将是创业者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创业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宝贵资源。企业成功的关键主要依托于创业企业中人力资源积极因素的充分发挥。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富有战斗力的创业核心团队,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这是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组织是协调创业活动的系统,是创业的载体,也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从广义上来说,创业型组织是以创业者为核心形成的关系网络,它不仅包括新创企业内部人员,还包括这个组织之外的人或组织,如顾客、供应商和投资人。产品服务是创业者获取利润,创造个人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载体。离开了产品和服务,创业就无从谈起,创业必须从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及服务中开始。否则,一切创业都将沦为空谈。
二、创业类型
依据创业动机可分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指创业的动机并非出自谋生或养家糊口,而是为了抓住和利用市场机会,从更大程度上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以市场机会为目标的机会型创业,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或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因而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一个国家机会型创业活动越活跃,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而生存型创业。指创业的动机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谋生的需要,从而使得创业者自觉或被迫地走上创业之路。这类创业往往是在现有的市场上寻找创业机会,并不一定在市场上创造新的需求。创业模式大多属于追随和模仿型,因而可能会出现小富即安,极难做大做强的创业局面。
依据创业起点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企业内创业。创建新企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团队从无到有地创建出全新的企业组织。其自主创业的过程,充满着挑战和刺激,创业个人或团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风险和难度往往比较大,创业者有时会遇到缺乏资源、经验和相关方支持的困境。而企业内创业是指一个已经存在的企业,由于产品(服务)、市场营销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原因,需要进行重新改造,比如企业流程再造。企业内创业往往是动态的,正是因为企业内部的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乃至连续不断的创业行为,才使得企业的生命周期不断延续。
依据创业者数量可分为独立创业与合伙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独立创办自己的企业。其特点在于产权是创业者个人独有,企业由创业者自由掌控,决策迅速。但它需要创业者独自承担风险,创业资源准备也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受创业者个人才能的制约。合伙创业是指与他人共同创办企业。其优劣正好与独立创业相反,合伙人的选择、合伙人之间的相互博弈、责权(利)分配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有序经营,甚至存亡。
依据创业项目性质可分为传统技能型、高新技术型和知识服务型创业。传统技能型创业是指使用传统技术、工艺的创业项目。传统技能型创业往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酿酒、饮料、中药、工艺美术品、服装与食品加工、修理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独特的传统技能创业项目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型创业是指知识密集度高,带有前沿性、研究开发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业项目。我国目前正构建创新型国家,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一般都拥有大批高新技术研发人员,他们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必将成为高新技术型创业的孵化园。知识服务型创业是指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的创业项目,诸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类知识型咨询服务机构都是这一类型。
依据创业方向或风险可分为依附型、尾随型、独创型和对抗型创业。依附型创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依附于大企业或产业链而生存,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专门为某个或某类企业生产零配件或生产、印刷包装材料。二是特许经营权的使用,如利用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效应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经营风险。尾随型创业即模仿他人创业。其特点,一是短期内只求能维持下去,随着学习的成熟,再逐步进入强者行列;二是在市场上拾遗补缺,不求独家承揽全部业务,只求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独创型创业是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填补市场空白。如生产的洗衣粉比市场上卖的环保性好且去污力强,改革开放后首家搬家服务公司、婚介公司等。独创型创业也可以是旧内容新形式,比如,产品销售送货上门。对抗型创业是指进入其他企业已形成垄断地位的某个市场,并与之对抗较量。这类创业风险最高,必须在知己知彼、科学决策的前提下,抓住市场机遇,乘势而上,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依据创新内容可分为基于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而创业。基于产品创新而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等创新成果,产生了新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基于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而创业是指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厂商的市场营销模式,因而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满足感。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所提供的邮包服务。基于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而创业是指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因而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相关链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一般占到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200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整体创业成功率基本达到30%,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只占到了成功创业企业10%。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的《全球创业观念中国报告》显示,中国TEA(创业活动指数)2002年为12.3%,2005年为13.7%,表明中国早期创业活动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2005年在全部参与创业观察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在第5位,保持相对领先地位,但创业主体是高中学历者,而且中国创业者创业能力较弱,关闭企业比例在全球所占比重高,排在创业观察35个国家和地区中第一位,具备创业技能和经验比重排在倒数第二位。
——邓汉慧、赵曼:《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第4期。
三、创业过程
创业过程的蒂蒙斯模型。美国著名创业学家蒂蒙斯(Timmons)教授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创业过程机会筛选模型。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驱动力,创始人或工作团队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资源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创业过程始于商业机会,而不是资金、战略、网络、团队或商业计划。开始创业时,商业机会比资金、团队的才干和能力及相应资源更重要。
创业过程是商业机会、创业者和资源三要素配置和平衡的结果。创业者或创业团队要善于配置和平衡商业机会、创业者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推进创业行为有效发生。对商机的理性分析和把握,对风险的认识和规避,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对工作团队适应性的分析和认识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首要任务。
创业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寻求平衡的行为组合。企业要保持发展,必须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创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目前的创业团队是否能领导企业未来的成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陷阱等。这种动态平衡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推动着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