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19012100000023

第23章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教学的实施策略(3)

二、民主性的策略理念

教学实践是人的实践,教学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乃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教学’这种活动不能还原为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行为,而是社会集体中的沟通事件。实际的教学是借助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同作业来实现的动态事件。所谓教学可以说就是参与者的实践行为的交往所生成的‘织物’。”[67]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就其社会学基础看,寻求的是师生关系的一种改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是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保障。

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较多处于严格“规限”背景下的上下级关系,甚至于近乎专制性的关系。专制性师生关系,是以教师的主体性来取代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则是理所当然的依从或归顺者。服从教师的绝对权威,成为学生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责。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试图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68]即引导学生寻取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

应当指出,民主性的教学策略理念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平等的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学,从被师生间的隔膜或根本疏离状态造成教学的死寂或沙漠状态,重新回到其应有的、充溢着活力的本真状态。

教育的初衷是成人,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不能漠视教育的本原意义,更不能背离教育的本然而应然的价值追求。对话教学需求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行动的变革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型。只要我们能把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从大脑中清洗出去,才有可能创生出新的、更为合理的教学伦理观念。人人都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对话教学所需。

1.尊重和信任学生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实践,首要的或根本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改变教学活动由教师牵制学生的传统格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尊重并鼓励学生先天固有的学习、成长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倾向,为他们发挥自主性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抵消其厌学、担心失败或退缩等求学经验造成的潜在的消极后果;要创造出充满社会支持的积极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被尊重。尊重学生,就要为学生创造自我决定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控权”。

2.明确教师的合理定位

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知识的“储存库”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资源库”,是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的角色理念。首先,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或研究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学生转向与情景共存。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情境或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或研究的合作者或伙伴,而不是在教学中施发指令的人,应该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分享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绝不只是把知识“给予”学生,而应该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并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增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一般而言,“对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在这里,“对话”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超越语言学的视界,我们就会发现,对话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具有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一个人或一类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到一定的对话情境中。所谓资格,是指权力和能力素质的总和。也正因为“资格”,才使得“对话”不至于局限在任何两个人或两类人之间无条件的言语形式。处于社会或专业领域不同地位的人,由于权力和能力素质上的不平等,以至于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在权威主义的社会中,“你没有资格跟我对话”的心态是客观存在的。站在文化学的立场上,两个人或两类人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可能坐下来对话;否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由于信念的不一致,也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广义而言,“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从此意义上说,教学中的对话正是基本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而展开的(引自小学科学教育联盟网,2004.11.2)。

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纽曼曾指出,学生“应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它,掌握它。思维必须行动起来,半道迎接迎面而来的事实,……你不是仅仅来听讲座或读书的,你是为了问答教学而来的。这种教学存在于你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中”。大学是学者的社团,让学生生活在“代表整个知识领域的人之间”,在一种洋溢着普遍知识的益智团体氛围中进行理性对话和自我教育。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在广义上,教学对话存在于自古及今的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也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或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否则将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三、研究性的教学策略理念

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我国现行的大学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缘由,既与人们的大学“教学观”相关,又与人们对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的认识或理解相涉。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是对大学教学或大学学习中足以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研究”特质的探讨。教学活动关注的是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人为地割裂开来,使研究不只成为教师的使命,而且让学生参与到研究中,在研究中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就教师“教”而言,要注重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从事基本的研究活动,形成学生的研究能力;就学生的“学”而言,则要注重在自主学习中研究、在自主研究中学习,让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1.大学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69]“在大学中,听课只是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使学生与情趣一致、年龄相同以及具有自觉性的人紧密合作,进行研究。”“大学教学不仅仅是讲课、听课,甚至可以说主要不在于讲课、听课。大学教学还有丰富的含义,它涵盖着师生双边交往互动过程的所有经验和形式。”[59]那些在教育系统中本身就是以科研为中心的最高层次从事教学的人,应该通过使学生参与科研来训练他们从事科研。著者坚持认为,做学问或搞研究,不单纯只是大学教师的使命,它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方式。学生在实验室和研讨班,当他们对教授指定的科研问题或者他们自己提出的科研问题寻找答案时,他们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结果教授和学生成为搞科研的同事,在共同寻求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的真理的过程中携起手来。“以科研作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因此科研使教授和学生定向,把教学和学习合拢来成为促进知识的一个无缝的承诺之网,铸成了一个紧密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38]。

2.大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等学校是发展科学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其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教学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有可能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学习人类已知知识和探索人类未知知识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研道德,通过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与学术水平。”[35]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策略,注重提供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也学会探索与研究的教学,注重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以一种“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参与的研究,以“钻研、求索、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逻辑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并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三节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实施

教学策略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其具体操作层面。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涉及的是教学行为及其规则。本节试图探讨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实施策略,以期实现教学实践的改善并达至预期的理想目标。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活动的共同责任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利益主体。虽然他们在教学中各自所担负的责任不同,但二者作为人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对的不仅仅是如何教的问题,还有如何通过教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价值引导的问题。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教师主体性的弘扬为条件的,教学效果或学生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二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绝不可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或主体性而忽视或否认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有效的学校学习需要良好的教学,良好的教学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能作出决断的专业化人员。”[70]学校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极为重要,良好的教学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应当承认,“知识”乃是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大学教学并非不需要关注知识,更不能漠视甚至拒斥“知识”。但必须明确的是,学校要培养的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终身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是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教学的意义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self-initated learning)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去培养创新或扩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教师所要传授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方法类的知识和热情。实现教学的意义,是教师的使命。事实上,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实践,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任凭学生去自学或盲目研究,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一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环境;二是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要指导或引导学生做学问、搞研究,以彰显大学教学在知识的使用、生产和创新中的使命与意义。

从前面各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与传统的大学教学有诸多不同: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做一种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统一;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与研究的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教学而言,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仍然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