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导学与导研并重——大学教学改革新视野
19012100000028

第28章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构建(1)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首选难题。在实施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中,评价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且相当复杂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能否沿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关系到能否体现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改革的质的指向性和规定性。虽然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就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及其评价”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但还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著者所主张的教学评价是针对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实践需要而提出的,并且认为,大学的教学评价要能充分体现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价值取向,就必须还教学评价以教学的本性,就必须以新的思路来建构起新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

大学教学的评价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在讨论教学评价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评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评价,在汉语中“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是评定价值的简称。英语中,“评价(evaluate)”一词由valuate 而来,前面的字母“e”是前缀,具有加强词根的意义。也就是指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可以看出,评价的内涵通常包括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这样两个方面。我们通常把对事物进行量(或质)的记述,称之为事实判断,即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如“某某学生掌握了力学基本原理”,这就是事实描述。“价值判断”则是在事实描述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由于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一,因而对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也有不同理解。但其中已达成共识的一点则十分明确:“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其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王道俊、王汉谰教授认为,“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综合不同观点,著者认为,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概念,通常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的质与量的评定。简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的质量评定。教学评价通常包括对学校教学管理在内的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教学评价往往注重于“评教”视野,评价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所以偏重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本章讨论的教学评价主要涉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教”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学”的层面。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应注重显性目标评价和隐性目标评价,必须遵循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原则,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等。

二、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的特质

在讨论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对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导研结合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或研究的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的过程。它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发展,是现代多元化教学评价思想在新的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反映。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教学评价中,在“评价主体是谁”亦即在“谁把持着评价的标尺来实施评价”的问题上,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评价主体。除此之外,几乎再没有其他人参与教学评价。这样一来,教学评价自然就成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从某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难以从不同侧面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学生好与不好,行或不行,都是教师一言定论。在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评价主体突破了传统评价中的唯一主体格局,转而实现由教师、学生、家长或社会其他成员或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来参与评价活动。例如,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任课教师,可以是研究活动的指导者,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学习与研究小组互评,甚至是家长、与学习或研究课题相关的社区、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或研究活动的评价更为真实,而且使评价内容更为全面、合理,切实体现或反映出被评价者的综合素质。

第二,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著者提出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理念,是基于对现行大学教学的全面剖析为背景的。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没能突出大学教学在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这些足以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教学活动中严重忽视教师对学生从事基本研究活动的“导研”层面,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力强盛与民族兴衰的根本影响因素的今天,传统的大学教学越显其欠缺和落后,必须加以变革。将导学与导研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其目标指向之一是要改变过去的大学教学模式,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从而使大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真正担当起知识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的双重重任。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要能跟上并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既要重视显性评价,也要注重隐性评价。评价的内容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掌握向全面、开放的认知、情意和人格发展等多维度转变:不仅要评价最终的学习或教学效果等显性目标,而且要对参与学习或研究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价值观变化等隐性目标加以评价。

第三,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传统教学评价把纸笔测验、标准化考试作为学校教学的唯一评估工具,考试分数的高低往往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水平高低的表征。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手段上,往往强调标准化和划一性而忽视差异性,缺乏灵活性,习惯于用同一把尺子、同一种方法去衡量或评价不同的个体,没能给学生可能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没能发挥出教学评价对改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积极作用,当代教育改革和个别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取向对此提出质疑。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仅仅局限于学习指导而忽视甚至忽略学生从事基本研究活动的指导或训练的局面,转而关注导学与导研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评价对象上,着力突破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灵活、评价手段多样的评价体系。由此,在评价时必须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见下表。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

传统大学教学评价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评价

更多关注教学或学习与研究活动最终结果的评价,较少关注教学或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 更多注重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过程的评价,较少关注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活动最终结果的评价

更多注重外显的、可观测的行为变化的评价,较少关注教学的内隐或潜在价值目标的评价 更多注重教学活动中内隐的或潜在价值的评价,较少关注外显的、可量化层面的评价

更多关注教学的外在于人的知识或技能等外在价值,较少关注教学活动的内在于人的能力发展、品格养成、健康人格形成等内在价值的评价 更多关注内在于人的价值观的确立、品格养成、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评价,较少关注外在于人的知识或技能的评价

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占有与守成的评价,较少关注学生在知识的改造、扩展与知识的生产或创新方面的评价 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的改造、扩展与知识的生产或创新方面的评价,较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占有与守成的评价

更多关注静态的学业成绩或研究结论,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研究活动中基本学习与研究素养的形成 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研究活动中发生的积极变化或基本学习与研究素养的形成,较少关注静态的学业成绩或研究结论

更多关注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既成知识或理论定见方面的评价,较少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或帮助的评价 更多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或帮助的评价,较少关注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既成知识或理论定见方面的评价

三、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指在评价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性原理。我们知道,学校教学总是受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支配和调节的。同样,对学校教学工作所作的质的和量的评定,也要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进行。我们倡导将导学与导研结合起来开展大学教学,旨在通过更新大学教学模式,实现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学习主体能动的、全面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必须以明确的思想为指导。概括说来,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教学评价,要力求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学评价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显性轻隐性、重接受轻创新、重传知轻研究的局面,从而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多元化为特征、以指导和激励为原则的新的大学教学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推进大学的教学改革,丰富、完善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评价是一种调节和控制活动的方式,是对活动的反思。在教学的价值判断问题上,美国的斯坦豪斯给出了12条鉴别标准:(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能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做出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2)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3)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4)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使学生涉及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与人工制品),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5)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地完成,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6)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项对于智力活动的应用,或一个以前研究过的现存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7)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审查一些题目或问题,这些题目或问题是我们社会中的人们一般不会去审查的,是典型地被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忽略了的,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8)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冒险”——不是冒生命或肢体之险,而是冒成功或失败之险,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9)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经开始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10)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及准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1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别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12)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与学生所表达的目的密切相关,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我们推崇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强调和突出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与研究,注重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特别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是注重教学活动之于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评价。在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如下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既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这种主体性就是引导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或研究活动,以实现主体能动的发展。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真实评估”,认为评估学生的学习时,应采用情境化的“学徒模式”,让教师、专家、学生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估。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新的发展性教学,而不再是维持性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从事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不是传统教学形态下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或研究活动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