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19

第19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创立(1)

第一节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化理论,以及毛泽东的城市化理论。它的创立和形成是特殊历史背景的产物,本节将分析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

一、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

1.现代化成为世界国家发展的主要特征

人类从非洲走来,在亚洲发明农业文明,在欧洲创造工业文明,在北美洲孕育知识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异常复杂,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很早就有,早期人们用宗教神学或循环论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柏拉图就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

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但一般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和宗教专制的桎梏逐步被打破,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传播,一个非教会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在欧洲出现,同时,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随后的科学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方法,为现代化进程准备了知识和人才。“现代化”一词通常就是思想家们用以概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进程的研究术语。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分析历史,收集、整理和传播哲学和科学知识,如法国的《百科全书》和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等。他们的许多思想成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如宽容、正义、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化”一词就产生于这个时期(1748~1770)。

200年前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现代生产力的形式,人类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社会变迁的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换,马克思认为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伟大事实是“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他认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马克思所言及的这一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推动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来了,经济增长率的极大提高则是这次社会变革中最突出和核心的标志。从公元1000~1750年,西欧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远低于0.1%,而在18世纪期间,西方世界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提高到了1%~1.5%,工业革命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增长率约为3%,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已高达5%以上了,人类社会进入了经济文明时代。同时,经济水平的飞速增长也带来了政治、社会、伦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变革,经过漫长时期酝酿的各种社会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变革破茧而出,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

马克思称人类史上的这次巨变仅有人类从原始部落向封建社会的进化堪与之媲美。要给这样的变化一个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化”一词具有非常丰富而且复杂的含义。“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达到先进水平的过程),又是一种最新特点(最先进水平)”。也如罗荣渠教授所言:“‘现代化’这个词是用来概括近期人类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现代’(modern)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一层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很难一言以蔽之,迄今为止有关它的定义仍没有统一定论。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和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

罗兹曼(Gilbert Rozman)等人从技术角度给“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最宽泛的标准:“为满足那些喜好现代化简略所需,我们用非生命动力资源与生命动力资源之比率来界定现代的程度。当上述比率达到这样的状态,即在不发生深远社会变革的情况下,生命力(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指的乃是人力)资源的增长已经无法补偿非动力资源的哪怕是相当少量的减弱,此种社会或国家便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化了,而且这种比率越高,现代化程度也越高。‘高度现代化’的特征就是拥有极为丰富的消费品的大众市场。”这是一个获得了最广泛认可的定义。然而,还有一些更直接显著的特征被普遍认为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国际依赖的增进、非农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应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到低的运动,持续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更加平均,组织和技能更加专业化和传授推广,官僚主义化,大众参与政治(不论民主与否),以及各阶层教育的普及等等。

“现代化”一词所代表的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且席卷了整个世界。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归纳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征:

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或阶段。

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上述概括比较充分地表明了无论你会对世界现代化的价值做出怎样的评价,你都无法否认它带来的全球范围的、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革新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持续了约200年(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时间,1998年世界约有60多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还有60多个国家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其中,有些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有些国家和民族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少量民族甚至仍生活在原始社会形态。中国就是一个至今还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国家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落后的中国被动地加入了现代化转型的国家队列,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打开了崭新的局面,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形成的。

2.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交流,从劳动力流动发展到技术互通,从外部经济联系发展到内部经济融合,从跨国公司自发性的对外扩张发展到政府间制度性的目标经济合作。所有这一切表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1)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世界经济的一切发展、变化都直接、间接地受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方式的发展,使人类获取、传播信息和商业往来的效率大大提高,引发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

因特网的全球扩延缩短了时空距离,偌大的地球变成了瞬间可及的“地球村”。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边界和时空的局限性,人类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从总统竞选上网宣传政绩,到重大事件在网上的及时传输;从众多厂商在网上开店进行在线服务,到足不出户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讨论伊拉克战争、巴以问题,甚至大学生网上注册、交作业等等,互联网已经把“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信息产业群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现代生产消耗的物质比率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知识经济加强了制造业和服务之间的联系,信息化使产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倾斜,进而深化了社会分工。信息革命使通信费用大幅下降,为巨额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全球性扩张提供了便利,使跨国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和紧密。另一方面,市场的时空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被先进的通信技术所克服,加快了国际经济规则全球化的步伐。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了速度和重量概念,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强,生产转移、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和技术流动更为容易,进一步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价格的趋同。

(2)国际贸易超过生产增长速度,金融全球化显现。作为世界各国间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及世界资源在各国间进行重新配置的重要渠道,国际贸易是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实现经济交往、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的基本手段,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第一,国际商品贸易发展超过了同期生产增长速度。1948~1997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了14倍,而同期世界生产量只增长了5.2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80~1991年,世界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1%,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为3.0%。1990~1995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第二,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供给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供给工业制成品”的国际交换格局已经被打破,中国、韩国、印度等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贸易的一半左右,而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却成为农牧产品出口大国。第四,电子商务及网络采购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要方式。第五,非实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所有这一切表明,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渠道,成为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国际贸易自由化成为历史必然。在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势头更加迅猛。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动脉,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新时代最突出的领域,其重要表现:①国际金融的流量巨大。据统计,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一天的流量是6万亿美元,每天仅外汇市场的平均交易额达2万亿美元,大大超出了国际贸易额。②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欧洲美元市场”以来,离岸金融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已达40多个,经营的货币也从欧洲美元、欧洲马克、欧洲英镑、欧洲瑞士法郎等发展到可以自由兑换20种货币。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以改变原有的对金融体制实施的限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一浪潮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在发达国家则表现为相继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如英国于1979年,日本于1980年,德国于1981年,法国与瑞典于1989年先后取消了资本管制,美国、加拿大及瑞士的资本账户在此前一直开放。金融自由化不仅使各国的利率能够更为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的变化,而且使各国的金融机构能够更为自由地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特别是能够更为自由地跨越国界进行金融交易,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3)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国际化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点,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体系和资本循环突破国界不断扩展的趋势。作为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流动的载体,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不断表现出新的特征。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纽带。国际直接投资自19世纪下半叶出现以来不断增大,但是其规模、结构、流向等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