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学
19024100000007

第7章 企业管理概述(6)

2.影响管理者工作的主要因素

管理者要负责一个正式组织,他可能作为总经理,也可以是监工,他可处于组织的高层或中层位置。无论如何,每个管理者工作都受到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从权变的角度看,管理者工作受到社会、产业和组织的环境、管理者工作的层次与功能、管理者个人品格与作风以至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

在现实中有许多环境因素影响管理者的工作,这些因素有社会文化、产业的性质、竞争与技术变革的动态发展、组织的特征(组织的大小与生命周期)等。这里重点分析组织的规模与产业的特性对管理者工作的影响。

首先,组织规模的大小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小型组织的主管很少参与正式的活动,例如像挂名的管理者那样参与小组讨论,他们将精力注重于组织的操作工作,一旦有需要,他们还承担一部分非管理性的工作,他们将自己视为”企业家“。

其次,产业的特性也影响管理者的工作。与企业相比,在公共性组织中,管理者重视正式的活动,频繁地与外界交流与磋商,其决策时也更关注政治因素。而在面临竞争的企业中,中层管理者有时也要承担企业家的角色,当组织环境变动较快时,他们将较多时间花在非正式信息沟通方面,同时,工作也显得多变与零散,因此,他们必须重视现场决策与口头交流。

(2)工作因素

这里是指管理者工作的层次与功能。一般而言,管理者工作层次越高,越着重于非结构化的、非专业化的、长远性的工作安排。为此,他通常是长时间思索,直到有合理的工作计划。而低层管理者主要是保证组织内部稳定地工作,因此,他注重的是当前的、具体的、集中的和短期性的工作。

管理的功能不同,对管理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生产线管理者很注意把握生产操作中的问题,销售管理者则重视对外的联络关系和对下属的培养,而人事管理者则注重分析各种人员的关系,并为改善人员的能力提出必要的咨询建议,因此人事管理者花更多的时间作案头的文字书写与材料分析。

(3)个人因素

个人的价值观、品格与作风,都会影响管理者的工作。这一结论在一些公司决策层的工作分工过程中得到验证。在这些公司里,高层管理者的分工趋向非正式,他们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品格与工作作风来取舍各自管理工作的范围,这又被称作”高层管理者星座式排列“现象。

(4)随机因素

管理者的工作还随许多随机因素而变动,这些随机因素有年度预算、周期性的发展计划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等。具体说来,这些随机因素有五个方面。

①周期性模式

许多因素的产生与演化具有周期性,因此管理者必须在不同的时期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②变化——稳定的循环

管理者必须在变革与稳定中寻得平衡。他可以在其他部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改革,也可以一段时期进行大的改革,另一段时期保持稳定。后者导致了管理者工作的变动。因此,管理者在一段时期内是企业家,在另一段时期内则要作为领导。

③威胁的周期性

许多组织面临的威胁不大时,能在不影响正常管理工作的情况下顺利地处理之。但当组织面临巨大威胁时,管理者必须调整其行为。例如,和平时期的将军通常是发言人和挂名管理者,而在战争时期,这些将军就成为稳定局面者与领导。

④新的工作范式

影响管理者工作的因素还包括管理者的经历。在一个管理者从事新的工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与关系网络,他很乐意成为联络者与监视者,当相关的信息与网络逐步发展时,他则希望成为企业家。

⑤社会变迁

尽管影响缓慢,社会价值观对管理者工作还是具有永久的影响。现代管理者将更加关注组织内个人的需求,控制组织的权力系统也将更为复杂。

五、5种心态集于一身的管理者

根据乔纳森和明茨伯格在国际管理教育方面的广泛工作,他们认为,管理者需要同时综合各种不同的心态或者视角,每一种心态都与管理者的5个主要任务之一相联系。这5种心态。

1.管理自己:反思的心态

管理者需要停下来思考他们到底正在干什么,于是他们可以明白他们的行为的意义。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要反思为什么某一个网站的推广活动会特别成功,可能其他的网站也具备同样的条件但却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功。

2.管理组织:分析的心态

管理者不可能不分析就能很好地进行组织,特别是在一个大公司中。分析带来的典型意义与前面提到的管理自己的反思很接近。管理者必须在表面数据以外更深入地了解某些事情的根本意义。某个小镇上的公司部门可能会在组成一个个团队之后达到令人惊奇的状态。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深层地分析会发现,小镇上的人们更看重能够与其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可能都是亲戚或者朋友。但是在大城市的环境下,这样的团队工作可能会降低效率,因为员工之间缺少工作以外的关系。

3.管理背景关系:全球化的心态

高效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和熟悉背景关系或者说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的特定文化和环境。管理者必须亲历这个国家感受其文化.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会有人用,他们又是怎么使用的;公司的某项人事政策是否会有效果:例如。从美国来的管理者可能会到孟买去了解第一手的情况。比如印度的工人不是特别喜爱美国式的授权下自主工作,因为他们非常看重权力并希望由老板来做出重要的决策。

4.管理变化:行动的心态

有效的管理者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变通的方式,例如开通消费者网上银行业务。有效的管理者还会通过认识到延续性的重要来应对变化。比方说在此时同时允许顾客仍然进行现金和支票支付,并且安排出纳员针对这一财务交易办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释。

5.管理关系:合作的心态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需要帮助人们能够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并且创造条件培养人们的情绪,使他们愿意努力完成工作。与他人合作的主要方法是与他们亲密地一同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对必须实现的目标有同样的强烈向往。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会梦想公司成为该领域的头号强者,然后鼓励员工们设计出他们将如何为这个宏大目标贡献力量。

根据乔纳森和明茨伯格的理论,成功的管理者将这5种心态集于一身就能在各种情形下获得最好的结果。管理者应该分析然后采取行动。如果这并不奏效,他会反省可能是什么环节出了错。如果他有一个这样的结论:我们有许多员工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交通事故。那么,这位管理者就会张贴宣传海报,召开关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的会议来保护和提醒自己的员工。如果事故率没有下降,他需要仔细地考虑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高事故率。管理者们或许会假设是太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在驾车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于是他们会开始研究工作压力是否会成为事故诱因。最后,他们会通过减少工作压力的管理方法来减少事故费用。为了使组织达到高效率,大多数的管理者必须将这5种心态集于一身。

管理的理论体系

管理现象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但是,人们对于管理作有意识的系统研究与发展,还只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一节将对各学派在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其局限性作较为系统的讨论。

把管理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与发展虽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但却经历了若干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有许多实际工作者与科学家、工程师为它作出了贡献。这里只能择其主要派别就其主要的典型人物所代表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讨论:

(1)传统管理阶段(早期的组织理论);

(2)行为管理与管理科学阶段(近代管理学派);

(3)系统管理阶段。

一、传统管理学派

作为传统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和法约尔(Henry Fayol)。他们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科学管理与早期行政管理理论。

虽然人们所关注的是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研究传统的早期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理解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仍然是有益的。因为,现代管理的很多概念是同传统理论的概念相联系的,不是截然无关的。而且当代管理的很多方法有意无意受到传统理论概念的影响和引导。我们在这一节里不可能完整无遗地讨论所有传统的管理理论,但可以提供作进一步研究的系统框架,作为研究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将分别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传统理论出现的背景;

科学管理原理;

行政管理理论(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官僚模式组织理论(Bureaucratic Model)。

(一)传统管理理论出现的背景

工业革命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推动管理知识体系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与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企业使用机器体系和扩大生产规模,它要求为之研究和发展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这就是19世纪后半叶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发生的基本情况,它为管理理论的萌芽形成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当时这些国家中的政治哲理与经济理论也为管理理论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那时虽然一些大的工业组织与商业组织相继出现了,但是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当时所盛行的是经验管理的方法,管理模式是非常个性化的,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工业资本家的个人经验与个性,而不是依靠精确定义的知识体系。管理具有鲜明的个人性质。管理中的知识是靠个人的观察来获得,通过口述、言传教给他人。一个企业的经验不能有效地传输给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得从头摸索自己的管理方法。换言之,主要靠业主的个人经验来对组织进行管理。

直到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人先后提出了科学管理和早期的管理理论,才发展成了管理的知识体系,为广大组织所采用。

(二)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科学管理作为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动阶段,是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泰勒的倡导下进行的。泰勒作为一个工程师强调实干苦干和合理化运动。他不是提倡一般性的管理,而是着重致力于实验、工程和机械,集中于提高工作者的效率。在其早期著作中,他把自己的思想说成是”对工作的管理“。而直至1910年人们才把它称为”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重点内容是计划、标准化和在操作层次提高人们的工效,达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泰勒的思想是他在钢铁厂工作时根据其实际工作经验产生和形成的。在他的早期工作实践中,他热衷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效,并且认为每项工作均有一种科学的最佳工作方法,采用此法可以提高效率,使得工人与雇主双方得益,借助于科学方法可解决劳动者与雇主间的矛盾。

(三)科学管理的基本论点

泰勒认为工作可以被科学地加以分析和设计,给操作者提供科学的指导,这是管理者的职责。这一思想引向为每种工作发展一种最佳的工作方法,运用动作与时间研究方法将此操作法标准化,然后选择最适合于作此工作的操作者,通过操作训练让他们掌握完成该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是一种工程的方法,它把工人当作机器的附属品。这种方法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工人将为更多的经济收入所激励,这种较高的收入又从提高效率中获得回收。这不是一种单因素的作用,而是在自觉的科学管理下的系统组合,这里不再是经验,而是科学。在泰勒的这种管理哲学下,管理的作用比过去更为重要。其中心思想是要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凭借于个人的经验。他为管理设定了如下新的责任:

1.给每一工人的工作设定科学方法而不是老一套的经验工作法;

2.要通过科学地选择工人,加以训练,提高其能力,不能像过去那样任凭他自己按其经验进行任意操作;

3.要与工人进行很好合作,保证所有工作均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

4.在工人与管理者之间规定各自明确的责任。管理者要履行全部的职能,因为工人不可能履行这些职能。

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作好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绩效。它要求管理上实行新的系统的管理过程。正因如此,推行泰勒的科学管理,阻力主要来自管理部门,因为,实行科学管理要求他们摒弃老一套的经验,采用新的科学的方法。

(四)科学管理的推行与局限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对此后的数十年的管理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即使从今天来看,他的基本思想与原理仍构成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工厂和工业部门。泰勒和他的后继者在科学管理方面发表了大量演说、文章和书籍,传播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构成了一个科学管理运动,使之在很多国家中获得推广与应用,对各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同样,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于本世纪的4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的一些工业中获得推广与应用,首先用于机械行业与纺织业。应用较多的是其标准化、动作与时间研究、计件工资制等方法。在我国50年代初大量推广的合理化操作运动、工时定额制定法,均含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