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指向思维方式
指向思维方式,就是围绕领导指向的问题范围和要求进行思维活动的方式。马正平教授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说:“一般认为思维都是指向性思维,它是指一组解决问题的内部活动”。
公文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是企事业单位解决一组问题内部活动的工具。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公文往往一事一文,这就决定了拟稿思维方式的指向性,指向思维的本质是拟稿人有意识地将自我转移在指向的关注点上。比如,拟稿人根据某种需要或事由拟写通知,或根据指向制定出规章制度。指向思维使拟稿人必须全力关注指向的范围和内容,根据指向的要求进行谋篇布局。
指向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被动性,拟稿人的思维活动受到来自代言领导和机关的限制,替人“捉刀”,思不由己。拟稿人只能在领导指向的范围内,围绕主题,朝着指定的目标进行思维。
指向思维方式不是限制思维,拟稿人可以在指向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动性。这是因为领导在指向拟稿范围时,并未完全指定拟稿只能使用一类材料,按照一条思路,运用一种表达方式。实质上,领导在指向拟稿范围内容时,往往留有很大的余地,这就为拟稿人创造了思维空间。
(八)动机思维方式
动机思维方式,是指在拟稿进程中所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僵化的思维必然使拟稿失去主动求异的动机。俄国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动机,这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西尔格特认为,动机是“能给予行为能量、并指引行为的因素”。
拟稿人对领导意图深刻领会之后,理想的向往和独特的拟稿内容,以及目标会激起完成拟稿的强烈愿望。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拟稿人的气质、秉赋和情绪与拟稿密切相关,激情是出于渴望成功的内驱力。拟稿是各种激情和思虑互相加强或互相干扰的一系列动机所形成的合力效应,只有包含激情,具备主动求异动机的拟稿人,才可能为了实现拟稿目标,产生百折不挠地去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
动机思维方式是拟稿人在常态情况下,处理拟写问题时表现出的非线性突发式的拟稿思维状态。动机产生顿悟,激发灵感,灵感使意识和潜意识高度清晰、敏锐而异常积极的涌现,并与相关的信息实现最密切的融合,使苦思跃迁到幡然省悟,出现思维“迷狂”,拟稿能力瞬间达到超常发挥状态,一气呵成文稿。
二、拟稿思维方式技能
一个拟稿人不仅能娴熟运用不同思维方式拟稿,而且还能根据不同意图、不同要求,不断调整思维方式,以满足不同文种的需要。因此,公文拟稿必须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技能,提高拟稿水平。只有在完全掌握了思维方式技能后,才能达到拟稿最好的效果。
(一)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的认识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共性即包含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拟稿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由具体认识抽象、经过归纳许多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个别事实特点,获得共性的结论。
事实上,拟稿思维常常会从问题的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拟稿在思考某个问题时,关键要对问题能够作出回答。开始时,可能答案是含糊的,也可能仅仅只是个大概。出现思维混乱的时候,这时应当清理自己的思路,然后把问题弄清楚。在拟稿思维中,拟稿人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不同方面,每一刻都应该知道自己正在思考什么,运用自我提问,如主题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拟稿人考虑与主题不同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注意力分散,必须知道你在阐述什么问题,而且能有效地控制思路的方向。
拟稿思维在形成思路前有一个“阵痛”过程,在缺乏对所有材料全面分析和综合的情况下,往往会犯一偏概全的毛病,文稿的内容也只能是事实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例如,企事业单位有些职工缺乏工作责任心,这是事实,但如果由此而得出全部职工都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结论,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在拟稿中要认真研究每一个具体事实,从领导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自己所掌握的具体事实材料中,寻找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并能合理地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或本质,从个别的、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从而形成文稿的中心思想。
(二)概括法
概括法是对客观事物作概括反映的一种推演方法。通过概括,拟稿可以认识事物已有本质或关系,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意义,深化中心思想。
在拟稿实践中常犯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不能将具体事实纳入所属的一类,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就事论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即对具体事实无限度概括而造成结论的夸大性,不顾客观事实对主题任意“拔高”。比如,把加班加点工作现象说成是无私奉献的报国精神;把偶然一次迟到说成是缺乏工作责任感,这都不是对具体事实的合理概括。公文中常常出现说大话的情况,正是拟稿任意拔高主题的具体表现。
文稿貌似思想深刻,实际上见解浅陋,这样的文稿一旦形成公文对企事业单位发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拟稿既要注意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概括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加强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适当,防止由于无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题。
(三)分析法
分析就是对事物进行划分。分析思维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始分析,就是寻找组成事物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感知分析,它不是事物本身的情况,而是认识事情方式的反映。例如,员工培训需求计划,真实组成情况是计划的课程、组织和学时;感知情况可以是计划的目的、要求和应用。
在拟稿思维过程中,拟稿人很自然地先考虑事物真实情况的一面,然后再考虑事物方式的一面。通常思维是一个毫无目标随意漂流的过程,结果造成了对有些地方特别注意,而有些地方给忽视了。随意的思考几乎不可能找出所有那些通过有意识的分析得出的因素。拟稿如果能够分析出真正的因素,而且是正确的思路,就会提出符合领导意图要求的政策或措施。如果只分析感知的情况,即使分析正确,也不可能得出符合领导意图的结论。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把分析的对象分成几个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对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思考,一个完整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所有相关部分。以员工培训计划为例,首先将整个培训任务分解成若干关键的部分;其次从这些关键的部分找出要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确认并列出工作中有问题的关键部分;列出这些关键部分的工作标准;找出完成这些工作对员工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要求。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员工需求什么知识?需求什么技能?需要转变什么态度?从而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稿。
(四)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的相似或相同,得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维方法。当分析没有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思维方式,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处理问题的思路。
对比是在两件事物相似的情况下找出它们不同之处,如果这两件事物相差很大时,就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对比思维是拟稿思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对比思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有一个参照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思考的问题可能与已经熟知的事物存在多个方面或一个方面的相似性。比如,总结年度工作,今年工作形势与去年有哪些相似?工作任务有哪些不同?
对比思维在拟稿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比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选出事物异同点的思考方法,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五)演绎法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是拟稿人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个别事物的推演方法。
演绎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实事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例如,“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我们首先会想到:企业文化决定企业行为的方向,规定着企业行为的目标,只有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企业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个思考过程,就是运用演绎方法形成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文稿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再比如,根据员工的文凭高低推知其可胜任何职,这是因为经历过许多类似的考察,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认识。
运用演绎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据的理论前提必须正确;其次要懂得演绎的规则,只有不违背这些规则,演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框架法
在拟稿中,拟稿人的思路常常会不自觉地偏离主题,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warddebono)为思维方式设定了一个思维框架,运用这个框架,拟稿人思维就不会自然地放弃正在思考的路径,而去选择另外的路径,偏离主题。
框架法就是根据文稿中心思想人为的建立一些思路框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一填满这些思路框架,从而完成整体文稿构思。文稿思路是由知识和经验形成的,拟稿人沿着知识提供的思路去探究经验,框架为拟稿人提供了考虑问题、做出判断,然后依照判断拟稿的方法。
在实际拟稿思维过程中,拟稿人通常都有至少两种思维模式在起作用。一种是经验模式,由经验和知识的路径与联想构成;一种是主观愿望构成“自我”模式。我们常常在这两个模式之间徘徊彷徨。例如,在确定观点时,“自我”模式可能会导致思维做出脱离实际的判断,这种行为,并不是对问题本身的认识,而是由于拟稿人某种已经习惯了的“自我”模式作用于思维的结果。
为了很好运用经验和知识模式,理性思维,爱德华为思维的运作提供了一个有意识的框架。这个框架由一系列“盒子”组成。每个“盒子”就是一种思路,每一个“盒子”的内容分别是我们按照盒子的要求对相关问题或者内容进行思考的思路。如思路盒子包括:目的(终点,你期望的结果,目标、对象等);投入(背景,场所,原料成分,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获得的信息等);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或者建议);选择(决定阶段的选择);操作(行动步骤,通过行动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每个“盒子”就是一个特定范围的思维任务。这种方法将我们的思路引导到各个不同的“盒子”,而不是一次性覆盖所有的思维领域([英国]爱德华·德·波诺《比知识还多――CORT思维技能训练》,企业管理出版社,第79页)。
框架思维为公文拟稿提供了可以应用的思考方法,一个“盒子”就是拟稿人要注意的问题,另一个“盒子”就是拟稿人要重视的材料选择。拟稿思维可能简单也可能复杂,“盒子”不会帮助我们降低任务的难度,它们只是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部分,保证拟稿能够展开某种特定的思维活动。总的来说,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防止思维混乱,确保思维有意识的聚焦在文稿的主题上,使各部分都得到逐一表述。
上述六种思维技能,仅仅是设计引导拟稿思路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思维过程,而不是来源于对思维过程的分析,是操作性的工具。实际上,任何一种思维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都会改进整个拟稿思路,使文思茅塞顿开。
拟稿思维方式运用
思维方式运用涉及拟稿的各个方面,怎样领会意图?如何拟题立意?怎样选材?谋篇布局都要考虑那些因素?运用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应用逻辑法则避免文稿逻辑错误,而是对知识以及经验的恰当运用,涉及到对于自我、领导意图以及客观事物的把握。拟稿思维中的技能与感知注意的取向等因素,都是对经验和知识的探究与运用,是一个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公文拟稿,不论拟写什么样的文种,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一、领会意图中的思维运用
领导意图具有模糊性。公文拟稿往往是领导交拟的“奉命行文”,领导在交拟时常常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想法,多数情况下领导只是说个大概,或者只给个题目。对多数拟稿人来说,领会领导意图是一个相当痛苦和尴尬的过程,只有领会了意图之后拟稿才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领会领导意图就是琢磨领导的真实想法和要求。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领导的真实想法,拟稿才有可能把握领导意图,拟稿才能立意、构思,拟稿才会做到和领导意图不谋而合。如果理解领导意图有偏差或者有误,就会使拟稿一开始步入歧途,出现与领导真实意图南辕北辙的错误,失去稿件的利用价值。
领会领导意图主要是对领导交拟的内容、题目、观点、对象以及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和所限制的条件进行深入理解。明确拟稿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规定的内容范围和文体限制及其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