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文拟稿
19025200000023

第23章 拟稿思维方式(4)

领会领导意图中的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理解。抽象思维理解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理性的分析领会领导意图。例如,领导常会用抽象概念来表示意图。“拟制一份改革意见”,或者“起草一份经验材料”类似这样一些抽象的意图,如果去问领导什么改革?具体有何意见?如何起草?领导很可能正在思考,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思路。多数领导可能会说你先拿出一个初稿来,在这种情况下,拟稿人就会陷入茫然和被动。

抽象思维就是将丰富的模糊的直觉意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理解,通过辩证分析的方法揭示领导意图所表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对领导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理解意图,形成基本概念和思路。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写小说的辩证法》中指出:“只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才会使大千世界通过我的视听器官传到我脑子里的种种形象信息更为清晰和生动。而这种种形象信息一旦在我脑子里抽象成了某种观念,在观念的支配下,种种形象信息还会生发,还会串连,以至衍变成一段情节。所以说,没有思考和分辨,作家就无法驾驭他所要表现的内容”。

形象思维领会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领导意图具体的可感的内容进行理解。例如,《航空研究院所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实施对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探讨》等研究性质的意图,就要选取并凭借具体的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想象并伴随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来认识和把握领导意图,通过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经过发散联想比较、选择,才能提出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和监督领导干部廉洁执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中说:“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在领会领导意图思维过程中,抽象思维理解和形象思维理解互相渗透,理性理解分析常常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联想和想象也需要理性分析的参与和支持。

二、拟标题中的思维运用

拟标题,就是给文稿确立标题。标题包括正标题和副标题,也包括文稿的各部分确立的分标题(关于公文标题将在第九章详细阐述,这里主要讨论拟标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拟标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拟定好标题,再构思拟稿;二是拟好稿后,再给文稿加上标题;三是拟稿过程中重新修改标题。无论哪种情况,最后所定的标题都必须切题、简明、醒目、得体、新颖。标题应充分揭示主题,涵盖文稿的整体内容。

标题是文稿的“眼睛”,拟好标题等于完成了一半文稿。

文稿的中心思想是拟标题的重要依据,根据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概括形成标题。如果先写好了文稿再拟标题,或者是由领导或机关提供文稿的内容要求拟标题,都需要先看文稿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文稿的标题。

一篇文稿到底拟定怎样的标题?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发散、比较、辐合、选择的思维过程。拟稿人为表达中心思想所激动而引起拟写欲望时,为了表现心中的意念,展开了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了记忆中丰富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并十分活跃地在脑海中寻找各种足以表现拟稿主旨的标题。

思维的领域越开阔,思维的触角越灵活,可供比较和选择标题的机会也就越多。

思维要善于依据中心思想和内容及思路的变化灵活地迁移,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探求。思考的终结并非只求唯一标题,而是产生多种可能性的标题,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百里挑一”,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标题。拟稿人也就获得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愉快的邂逅”。

标题实际上就是拟稿人对文稿内容、范围高度归纳、判断和概括。不同的内容文稿,标题的形式都会有所不同。

标题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直接揭示文稿主旨,例如,《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航空技术进步》;二是表明文稿的内容范围,比如《在2006年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三是既揭示文稿主旨,表明内容范围,比如《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航空技术进步——在2006年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标题设计不要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否则标题就会陷入拘泥、刻板的泥潭。要根据拟稿主题不断深化不断变换着眼点,及时纠正误歧,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具有伸缩性,力求突出主旨,言简意赅,既要揭示主题,又要表明内容和范围。

三、主题立意中的思维运用

文稿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稿的中心思想,也叫文稿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稿思想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请示”、“报告”等文种中叫做“一事一论”,在“通知”、“通报”等文种叫做说明中心,在“决定”、“意见”等文种中叫做主题思想或主题。

中心思想是文稿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拟稿人的立场、观点,对事物认识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文稿的灵魂。

文贵有新意,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稿的成败,拟稿立意立得鲜明,立得深刻,立得新颖,是拟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维能力。

文稿中心思想的形成,是在领导意图要求和占有材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它既包含着对意图的理解过程,又包含着对占有材料的理性概括过程,是在理解意图前提下通过对材料的概括而完成的。拟稿人如果欠缺实际工作经验,各种知识相对贫乏,思维粗泛,往往将认识活动停留在事物外在形式或事物与事物的外在联系上,去泛泛地想象,无法去探究事物内部潜在的规律。因而在立意的过程中,须摒弃传统拟稿中的立意方法,合理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领导意图进行分析,以确立一个比较好的中心思想。

在实际拟稿中,无论是一般性的通知还是大块工作报告,在确立了中心思想后,都需要在拟稿的过程中来突出和深化中心思想。拟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材料内容的堆积与罗列。

怎样才能拟写出有新意的文稿?在平时拟稿中就要注意用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在思维不断反思中,强化突出中心思想、丰富文稿内容。

例如,拟写一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文稿,为突出中心思想的需要,可以选择几个与主题相近的素材,如:奉献精神、团结友爱、文明行为等优秀文化,对中心思想进行层层渲染、加强;也可以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反的素材,如:因循守旧、随地吐痰,自由散漫等不良文化,对主题进行反衬、烘托,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再如,总结一份经验材料,在组织材料中,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论据为论点服务,论据与论点可以是同的关系(强化、渲染),也可以是异的关系(对比、反衬)。但论据不是材料的随便选取,在论据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用超角度思维对材料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选取,纵横古今,囊括中外,来证明取得的经验是正确的;也可以用逻辑思维从形成经验的正确方向进行选取,指出经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也可以从教训的否定性方向来寻求,通过教训警示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在立论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对构成某种事物的各个分支进行考查,逐层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事物进行研究,来确立一个新颖的论点;或者从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手法来确定一个更高的论点,使文稿血肉丰盈,生动形象。

四、筛选材料中的思维运用

材料是确立文稿主旨,形成观点的基础。拟稿材料,就是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客观事实,是形成文稿的“血肉”和依据。

丰富的材料是拟稿选材的基础。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材料都有使用价值。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平时所积累的各种材料性质、类别各不相同,搜集到的材料常常精细并存,真伪混杂,良莠皆储。拟稿不可能不加选择地把占有材料全部拟写进文稿中,而必须进行严格的选择。

拟稿材料选择,就是对占有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和筛选,看这些材料到底可以说明什么样的问题?表明什么观点?表现怎样的情感等等,选择出最有价值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一般来说,公文中心思想和标题确定后,拟稿人就会在中心思想的激发下联想起种种材料。这些材料有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有些则不一定密切;有些是主要的,有些则可能是次要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鉴别保留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的材料,去除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次要的材料。

对所选取的材料通过思维,将原始的、粗糙的材料再加工,再提炼,使其更真实、更典型、更切题。经过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提炼过程,“使原材料舍弃了那些偶然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的成分,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成分。”(卫灿金:《创造性思维》)。从而直接把握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材料和关键性材料,使文稿内容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在拟稿实践中,不难发现常常感到掌握的论据材料不仅有限,而且陈旧。拟稿困难重重,力不从心,这是对材料缺乏敏锐鉴别思维能力的表现。因此,要善于鉴别材料的新旧,死活,要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阐释问题,把旧材料、死材料变成新材料、活材料。例如,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大到企业重大决策,小到职工福利改善等事例,拟稿人都要及时抓住这些事例,选取这些材料为论据,公文就有说服力,就有吸引力。

信息是创造的源泉。信息畅通、情报敏捷,是获取典型材料,确保拟稿成功的关键。我们既要扩大拟稿的信息源,扩大知识领域和拟稿视野,又要扩大获取拟稿素材和方法的渠道。要经常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领导讲话提供的各种新的信息,使其成为拟稿的“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拟稿才能在众多的生活素材中选出更新颖的材料。

五、谋篇布局中的思维运用

谋篇布局就是安排结构,具体说就是按照中心思想把材料组织起来,有条有理地贯穿全文,从而形成整篇文稿。结构是文稿内容的构成形态,是拟稿思维的具体表现。在开始谋篇布局时,文稿的内容还是一个未被分化的,没有经过逻辑组合的,一个较为杂乱的模糊的概念。文稿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表明拟稿人对所表达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看法和态度。

文稿不会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性,文稿自然而然就有条理性。文稿的条理性,必须通过拟稿人的正确思维来获取。拟稿人通常在模糊状态下,通过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趋势,来把握整篇文稿的总体结构走向。若未能对中心思想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只能凭直觉判断,作出潜在的经验性的总体走向把握。

实际上,拟稿的过程,难以完全进行逻辑把握,即便是有逻辑把握,也无法排斥具有模糊性特征的直觉介入。

直觉思维是拟稿思维场输出思维的重要形式,必然与感觉、知觉、表象、情感、体验、理解等心理因素密切联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瞬间判断、理解、交融和领悟。

在这种拟稿思维场背景下的直觉心态,又必然会具有一种氛围式思维惯性或形成一种总体趋向性推力。比如,拟稿人通过标题的直觉,不但为全篇文稿奠定了一种思路氛围,而且,这种氛围所形成的基调、心态及惯性,从总体上把握和影响着文稿结构的整体和谐发展。

因此,要想使文稿有序化,就得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角度或着眼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方法,将模糊的整体分解为几个部分。

只有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才能认清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类别,才能对各种材料进行归类和综合,合理地安排好文稿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使整个文稿言之有序,顺理成章。

由于文稿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文稿的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文稿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到思维的逻辑性,使文稿组织严谨而周密,又要注意到思维的灵活性,力求新颖而富有变化。同样是以时间为序,到底采用顺叙的方法,还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在顺叙中要不要安排插叙,这就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六、表述和修改中的思维运用

公文拟稿表述,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包括公式、图表、数据等)将所考虑的内容充分、完整、贴切表达主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是拟稿人运用和驾驭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拟稿思维的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过程中,主要是不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内部语言”。其特点是句法结构不完整,往往只由谓语组成,其主语及句子的其他许多成份均被省略,只用片言只语体现思维过程,是一种自我理解自我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