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法
公文形式上表现最突出的体现为它的结构。结构法就是注重文稿“起、承、转、合”关联,从引人入胜的开头,自然地过渡到主题,结尾再回到主题开头,形成一个严整的环形提纲结构。
例如:
科技创新评比活动总结(提纲)
开头:2005年以来,研究院坚持把“科技创新评比”活动作为有力抓手,在全院科技人员中大力倡导、支持和激励科技创新,航空技术不断进步,初步构建了富有生机的科技创新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倡导创新理念,大力激发创新意识
(一)强化责任意识
(二)激发创新热情
(三)营造舆论范围
二、结合科研实际,不断提高创新本领
(一)把握创新方向的本领
(二)选准创新突破口的本领
(三)抓好课题实施的本领
三、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技术创新热情
(一)制定科技创新评比办法
(二)严格考评,激励先进
结语: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学技术、钻研科学的风气蔚然成风,研究院科研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有力地促进了航空技术进步。
结构提纲,使文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转段自然流畅,主题前后贯通,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闭环体系,使整篇文稿呈现出严谨的逻辑结构。
拟制提纲可粗可细,篇幅短且内容简单的文稿,拟制提纲一般采用列题法,提纲线条比较粗略;篇幅较长且内容复杂的文稿,拟制提纲大都采用陈述法,提纲线条比较详细些。实际上,在提纲拟制过程中常常把列题法和陈述法并列使用,一般对文稿的重点、难点采用陈述法予以详细地说明,以保证这些核心部分的内容能够得到充分有力的表达,对次要部分的内容则用列题法予以粗略说明。
提纲拟制得越详细越具体越有利于成文。对于熟悉的部分或内容提纲可以简略一些,但对不熟悉或模糊且没有把握的部分和内容则要弄清弄明白,了然于心,理清思路,明确其中心思想与分论点的关系,一定要详细拟制,不要怕麻烦。可以采取先列题法拟一个简明的提纲,然后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采用陈述法对重要部分开展详细陈述。
深思熟虑的详尽的提纲是拟稿成功的保证。“磨刀不误砍柴功”,一份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充实的提纲,实质上就是文稿的草稿。
文稿起草
拟稿提纲完成后,即可进入文稿起草状态。文稿起草就是打草稿,是把构思好了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现到纸面上或屏幕上,成为有形文稿的重要步骤。不管拟稿人的选题如何恰当,立意如何深刻,搜集的材料如何丰富,若不经过起草阶段,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构思”阶段,还只是“观念形态”的虚拟文稿。
文稿起草,就是运用材料,依据事实、对象等实际情况,经过充分准备和构思,并在起草中升华认识,实现表达领导或机关意图,最终使虚拟文稿成为可视的具体文字稿件。
一、起草的状态
文稿起草的快慢主要在于起草的状态。所谓状态,就是拟稿人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公文拟稿大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工作需要处于理性思考而进行的一种拟写活动,相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拟稿人难以进入起草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于对拟稿的态度和对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瞬息出现的灵感中不能及时进入起草状态。起草状态是保证顺利完成拟稿的关键。那么,如何进入起草状态呢?
1.要有真诚的态度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态度不真诚,干什么也不会干好。”“至至诚城地去写,与吊儿郎当地去写,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就必得到不同的结果。”(《老舍讲演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68~69页)拟稿起草是一种复杂的、精细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
起草文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拟稿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把拟稿看成是一种负担,或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会影响起草状态的发挥,不仅起草的时间、速度、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使自己如坐针毡,似囚牢笼。这种精神状态即是应付差事,也难以发挥平时的水平。
起草文稿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树立“敢拼就能赢”的信心。应当说能有机会起草某份公文稿件,这是领导对你的极大信任,抱着积极的态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是及时地进入起草状态的重要前提。起草态度至诚,把全部思想感情投入起草状态中去,进入忘我的起草境界,就像运动员一样,到了赛场就兴奋,那样的精神状态,拟稿怎能不会取得好成绩呢?
2.要有明确的对象
起草文稿首先要看对象。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对象不明,就像射箭找不准靶子,难以进入起草状态。
拟稿对象是起草的事实行为,起草的状态来源于对拟稿对象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象明确了,劲才知道往哪里使,讲问题、提对策才有针对性。为什么要起草这样一篇文稿?是写给谁看的?是对上级的行文还是对下级的行文?比如起草一份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通知。上级文件精神往往是带有指导性、普遍性的原则,如何贯彻上级文件精神?首先应明确这是针对下级的行文,对象是把上级文件的精神原则具体化,使之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措施才能行得通,有可操作性。如果不管对象,起草就会变成照抄照搬照转的产物。
3.要有触发灵感的由头
起草状态在于文稿的由头,由头是起草最灵敏的那根神经。触发了由头那根神经,可以说就摸到了文稿的脉络。虽然有了构思,或者拟好了提纲,起草下笔时却常常出现茫然,“万事开头难”,拿着提纲难以下笔,是许多拟稿人实践中常常经历的事实。
下笔困难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生发的由头。由头是将构思物化成文的引子,是进入起草状态的灯塔,就像一个人去看园,却推不开大门一样,进不去门,就无法观赏到园中奇妙的景致。起草没有由头,构思的精彩就无法展现,起草有了由头,文思就会顺势而下,精彩纷呈。以《飞豹精神永放光芒》为例,作者“以中国飞豹飞机六机箭形编队,空中梯队跟进米/秒不差,威武雄壮地掠过天安门上空,庄严地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为由头,把一群献身国防事业的航空人鲜活的推在了人们的面前。
由头是勤思善想的结果,要善于从自身的实践和所掌握的材料中去寻求,要善于从别人的观点、语言中去思考,围绕提纲,沿着构思,穷追不舍,触发出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兴奋不已的由头,使心中出现难以遏制的冲动,达到起草的最佳状态。
4.要有导入的切入点
公文文稿大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千篇一律是公文稿的通病。要写出亮点,与众不同,写出本单位的特点来,“切入”的角度尤其关键。“切入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从切出来的众多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稿导入的突破口。
在实践中,拟稿人常常要面对一大堆材料,怎样切入,才能找到起草的兴奋点?如果能把“大题”切成“小题”,大题小做,就容易“上手”,千万不要大进大出,泛泛而谈。
例如,“”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这个题目,可以表现的主题很多,如果切入角度选择不好,就很容易蹈入老生常谈、千篇一律的套路。主题切入的角度,关键看你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主题切人的角度独特,就可以与众不同,拟写出特点来。比如《开展帮扶活动,研究院和谐发展》为例,文稿从工会帮助困难职工修暖气管道小事切入,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着把切入点引人主题:“研究院要让每一个职工都感受到党的温暖”,然后直入主要事实——“工会是职工信赖的家”,深入介绍工会开展帮扶活动取得的成效,最后又回到切入点,引用职工的话:“暖气不仅让我们感到温暖,而是使我们更感幸福,对生活充满希望”。整篇文稿切入独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新意扑面。
二、起草的几种方法
起草公文文稿一般情况由一人执笔,特别重要的文稿则成立小组起草。不论一个人起草还是起草小组起草,起草都要按照一定方法实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照提纲起草法
就是按照提纲顺序起草的方法,提纲是经过拟稿人反复构思、精心安排的结果,反映了拟稿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按照提纲顺序拟写,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顺理成章,十分自然。
2.按照意图起草法
就是拟稿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接受某项任务,而且拟稿内容没有可参照的文件,这个时候就只能全凭领导意图进行构思拟稿。因为上级没有就此项工作发过文,多数拟稿人接受任务后不知从何下手,起草诚惶诚恐。俗语说,“挚领而顿,百毛皆顺”,“挚领”就是首先要弄清领导意图,领导意图就是最重要、最原始的参照内容,只要对领导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加以归纳提炼,拟稿就有了依据,起草就不会感到紧张了。突然集就文稿,一般都比较简短,主题也比较单一,只要将领导交拟的内容详细纪录下来,稍加整理就可成文。
3.疾书起草法
就是抓住涌上心头的文思奋笔疾书一直写下来的方法。疾书起草法也叫一气呵成起草法,是在思维出现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坚持不懈地一口气拟写下去,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起草时不管修辞,也不回头看,只管往下写。疾书起草法,不仅能充分发挥才能,而且能增强文稿的整体感。疾书起草需要良好的文字功力,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
4.急就起草法
就是在任务紧急的情况下立马成文的起草方法。公文起草讲究时效,一般公文都有十分严格的时间限制,尤其遇到紧急情况必须争分夺秒,立马成文。急就起草要紧贴中心工作,敏锐地洞察形势发展的变化,善于抓住起全局作用的关键性问题,做到情况明,下笔快。急就起草一般较适用于指示、会议纪要等文稿,要求拟稿人要有“倚马可待”的功夫和能力,缺点是“萝卜快了不洗泥”,难免有一偏概全的毛病。
5.分段起草法
就是按照事先拟定的提纲顺序,将文稿分成若干部分,不分先后顺序,思考成熟一部分起草一部分,或者分专题专人分工起草,起草完后再进行统稿的起草方法。集体起草文稿经常使用分段起草法,较适合比较重要的文稿。
6、参照样本起草法
就是参照同类型文件照葫芦画瓢的模拟起草方法。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具有可操作的措施,决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参照前人的经验,特别是上级文件样本,拟稿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据史籍记载,唐朝中书舍人阳滔和宋朝翰林学士韩丕,就是“依样画葫芦”起草文件的高手,而且屡屡得手,颇得皇帝赞许。虽然人们对“文抄公”深恶痛绝,我们反对那种不动脑筋的机械照抄照搬。实际上,公文多数是上级文件或前人经验借鉴的翻版,对一个真正拟稿人来说,参照样本“画葫芦”,不仅是应当而且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拟稿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