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文拟稿
19025200000046

第46章 文稿起草过程(5)

三、起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起草是文稿的物化过程,直接关系文稿的修改定稿。起草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跑题

在起草文稿前大都拟好了提纲,没有拟写提纲也有一个大致的思路,起草按照提纲拟写下去就可以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常常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是很多拟稿人在起草过程中都有过的体验。

公文在起草过程中,拟稿人的思想相当活跃,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有些原先并未重视的材料这时闪现出来;有些原来若隐若现的观点,这时也明晰起来。平时积累知识突然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文思常常象喷泉-样涌现出来。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愿望和需要在拟稿人头脑中相互撞击、产生矛盾的时刻,也是主观意图最容易否定客观事实,拟稿人的愿望最容易超越客观需要的时刻。这些情况说明,起草中的主观因素逐步加大。应当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拟稿人是很可贵的。一些新鲜的观点,深刻的思想,精采的语言,往往也在这个时候流入笔下。这时候,拟稿人也最容易忘乎所以。如果不加以疏导、规范,听任思想奔流,就有脱离主题的危险,蹈入隔靴挠痒的泥潭。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花费整整七年时间创作了巴尔扎克的塑像,但当他的一个学生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时,他却毅然操起身边的斧子,把塑像的双手砍掉了。为此,他解释说:“这双手太突出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艺术作品如此,公文文稿的起草也不例外。

起草跑题的问题,在单人起草文稿时,还比较容易避免,而在多人共同起草文稿时,解决起来就有一定得难度。这里的关键是要经过充分讨论研究,使每一个参与起草者对文件的主旨都十分明确,对提纲中每一部分的作用都有清楚的认识。而且在这个群体中必须要有一人进行统稿,由他来统筹安排全文,有了矛盾由他决定取舍。

对统稿来说,要胸怀全局,对各个部分的重点必须清楚明白,这是使文稿不脱离主题的关键。统稿一般由水平较高的人来承担。对于其它分题拟稿人,必须明确自己负责起草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通常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分题拟稿人起草时总想加大他那一部分的份量,有时甚至随意发挥,把自认为是“新鲜观点”、“深刻见解”、“典型材料”硬塞进去,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主题。有的对紧扣主题的思想材料不去下功夫挖掘,而与主题关系不大的,他感兴趣的思想材料却大写特写,其结果是次要的掩盖了主要的。这是集体起草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容易脱离主题的另一种情况是拟稿人缺乏“主心骨”。在起草过程中听到一点“新精神”,领导的某次讲话,顶头上司的一些议论,或看到中央的某个文件,就想紧跟,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硬塞进自己起草的文稿中,因而冲淡了主题,这是一种“唯上”不“唯实”,处处跟“风”的思想毛病。对“新精神”应作具体分析,如果它与自己所草拟的文件有关,而且是正确、深刻、贴切的,吸收进来确实能增强文稿的深度和色彩,就应采纳。如果与主题无关,不论哪个文件,都可置之不顾。

2.疾书莫间断

拟稿思路一旦成熟,起草就要疾书快写,一气呵成。起草最大的困难是不相信自己,犹犹豫豫,踌躇不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就是说等到文章写出来的时候,比起开始构思的要打个对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构思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可见写成的文字难以达到构思的程度。于是在起草过程中就犹豫起来,一会儿觉得这样写好,一会儿又觉得那样写好,踌躇动摇,难以下笔。实际上,无论你构思得多么细密,提纲拟制得多么完善,要想把一切都考虑到,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这个必要。

疾书快写是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诀窍。三国时期的曹植作《铜雀赋》,拿起笔就写出来了;东晋时,桓温北伐,袁虎写公文“倚马可待”;唐代王勃在宴会上写《滕王阁序》挥笔立就。毛泽东写文章也常常是信手拈来,《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名文章都是挥笔一就的作品。这当然表现了文章大家的才华,但是,不能不承认是疾书的结果。

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起草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时断时续的起草方法,很容易打断正在喷发的思路。起草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就暂时不必去管它,“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要推敲,也不要回头看,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

疾书快写,不要间断,一直写下去,既可争取时间,给修改审定在时限上留了余地,又使文稿有可能通达顺畅,首尾一气。对起草者来说,一旦草稿完成,就有一种放下重负的轻松感,导致心理的稳定和精神的愉悦,可以进一步激发拟写欲望,增强把文件修改得更好的信心。

如果提起笔来,在某些字句和个别材料上,前思后虑左顾右盼,过多地费功夫推敲斟酌,就有可能截断已经理顺了的文思,让某些完全可以超越的小障碍绊住了前进的脚步,最后拖延了时间,扰乱了文气,是起草变成了难以完成的苦差事。

3.莫怕拟写得长

起草只是为领导或发文机关提供一个修改定稿的依据,并不要求写成完美无缺的成品,当然应尽可能地把初稿写得全面些充实些。初稿莫怕拟写得长,不要局限于篇幅或文字的规定,最好把所掌握的材料、观点都写进去,以便修改定稿。

起草把初稿拟写得长一些,会不会影响公文的简明性和精炼性?这是不会的。初稿毕竟是公文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材料的集成。起草的内容只要不重复,就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用事实说明问题,这正是领导求之不得的。特别是初稿材料尽量多一些,尽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论证主题,即使文字长一些也无关紧要。

当然,起草可以把初稿写得尽善尽美,不让领导改动一字。文稿不改一字,那是拟稿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初稿不可能一次定稿,更不可能不改一字,尤其是比较重要的稿件,都是经过了反复研究,无数次修改,几易其稿,最后定稿,成文多数已是面目全非了。一般文件都是删繁就简的结果。自然最后确定的文稿应当是精练的简明的。

文稿拟写得长一些,并不是随心所欲不顾需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起草中所忌讳的。文稿拟写得长一些,是说尽可能地把与主题有关的材料拟写进去,并不是说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原封不动地进行罗列;更不是说只要与主题有关,不问典型与否,不管篇幅多长,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沓,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起草必须在特定的文种要求下,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用一点典型材料。就是说对自己熟悉的情况,所掌握的典型材料,只要紧扣主题而又互不重复,那就应当尽可能地多拟写,拟写得越充实越好,不惜笔墨。对典型材料和背景情况,不要总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一定知道,常常拟写得很简单,甚至一笔带过,使人看了往往不得要领,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因此,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说充分,特别是职工不熟悉的背景情况,一定要交代清楚,写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

如果内容需要导致起草的文稿哆嗦冗长,不要轻易删掉,最好的办法是原封不动地拿给领导或机关审阅取舍。这是不是给领导或机关增添了修改难度,恰恰相反,充实的内容和详实的材料正是为修改定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背景材料拟写得多一些,内容拟写得充实一些,修改就容易得多。

事实上,素材丰富,内容充实,思想观点明确的初稿更受领导或机关的欢迎。修改最怕内容干瘪的稿件,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就得进一步搜集补充材料,修改立显棘手。甚至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思想会产生新的认识,原先起草的初稿有可能被推倒重来,使起草前功尽弃。

4.拟写不出时不硬写

起草文稿拟写不出是常有的事,面对稿纸或屏幕,抓耳挠腮,就是下不了笔,敲不出一个字来。遇到这样的情况的确让人苦恼,令人着急。

拟写不出来的确与一个人的才华有着直接关系,但是,起草准备不足仓促下笔恐怕是造成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毛泽东起草电文,摊开稿纸就能立等成文,这是因为他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准备充足的结果。

有准备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下笔就有话可说。如果起草准备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未能透过现象深入其本质;对问题分析不透彻,没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加上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充分,或对起草文稿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还没有想好,等等,都可使起草拟写不下去。

拟写不出,说明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起草的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鲁迅创作的经验之谈。

人们几乎无不承认普希金是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可是,他创作有时也是极为吃力的。他经常费很长时间去思考未来的作品,当创作冲动尚未成熟,还未达到“和谐而完整的发展的时候”,有时需要一连等上好几年。为普希金编辑和整理手稿的安宁柯夫曾说过:“普希金有时要拖上一个很长时间才得到灵感把这些材料迅速变为明朗而有力的艺术作品。当然”构思一成熟,就非常迅速地倾注到纸上去了。“(《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第497页)。

文稿拟写不出的时候,就应当尽快地停下来,冷静地分析写不出的原因,回顾文稿结构的各个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是材料问题,就要进一步搜集材料;如果是认识问题,就要对起草的对象进行再认识。如果一味的硬写,到头来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腊。

拟写不出时不硬写,不等于不能再写,而是必须写。公文讲求时效,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来,拟写不出时”不硬写“,只是说可以暂短地停顿一下,整理一下思路再继续拟写,有必要时确实还得硬写,甚至开夜也的按时把文稿拿出来。

公文稿起草是一个复杂艰苦的拟写实践过程,是拟稿人继续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手脑并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进行琢磨的过程。起草过程是拟稿人思想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是拟稿人知识、阅历、才能、精力得到充分调动的喷发期。如果遇到拟写不出时,可能是起草思路遇到了暂时的阻塞,只要认真做好起草准备,查明原因,对症下药,克服起草中的障碍,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