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题是领导意图的体现,修改时应进一步核实吃透意图精神,深入领会发文的目的和意义,使意图具体化,成为具有指导现实工作的意见。
4.修改主题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把肤浅的模糊的认识,提炼为深刻的正确的主题。
拟稿主题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什么问题都提,什么问题都想解决。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一篇文章……,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其结果必然淹没重点问题,冲淡主题。如果主题不明确,即使拟稿行文正确,也挽救不了文稿被否定的命运。
二、观点修改
观点是文稿的一面旗帜。著名理论家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篇文章有个基本观点,总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要象一面旗帜一样,主要观点鲜明,提得突出。”观点修改的目的就是在于让观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起来。
1.材料是观点的前提,修改观点首先要看观点和材料是否紧密联系,如果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或者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观点,或者只有很多观点,没有材料,就是观点不鲜明。鲜明的观点是材料集中的反映。观点修改就是把相当的材料集中安排说明一个观点,使观点和材料紧密联系,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2.有句成语叫“纲举目张”,主题是分观点的纲,分观点是主题的目,观点修改的关键就是要抓纲举目,看主题是否统目,看分观点是否从纲,在主题统领下,把若干分观点按层次逻辑排列,条理叙述,使主题与分观点互为联系,层层论证,突出观点。
3.文要切题,题要配文,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都必须修改,使题目能概括地准确地表达文稿的中心观点,见题知文,一目了然。
三、结构修改
结构是文稿的重要表现形式。结构修改就是对拟稿思路、层次布局的再调整。通过结构修改使文稿各部分脉络清晰,布局趋向合理。
1.拟稿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修改要紧密围绕主题谋篇布局,认真审视和检查全文的结构是否完整、严谨、匀称、自然。修改的过程就是增、删、调、换的过程。通过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重新调整与安排,使结构趋于合理。
2.重新梳理思路,要纵观全局,抓住中心,要站在应有的高度,对文稿全貌进行领会审视,从全局考虑各层次、段落以及标题等要素。修改先从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文稿的思路,通过修改大小标题使思路连贯通畅。
3.层次的划分应是同一标准。一般文稿分好几个层次,层次下又有分层次,一个层次一层意思。结构修改就是尽量避免把两个互不统一的意思放在一个层次里,一个层次一个观点,结构相同、层级一致。
4.拟稿常见的毛病是把一个段落写的太长,有的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段落,读起来相当费劲。修改就是断段定义,把长段断为短段,把含糊的意义定义明确,删去内容和意义上的重复与交叉,必要时调整各段内容或顺序,以保证段落分明,结构合理。
5.拟稿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大都是“急就稿”,容易出现主次详略不分的问题。修改时要抓住重点,突出加强主要的,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论述,使文稿详略得当。
6.开头、结尾、正文的修改,最好采用“倒悬”式结构,把结论放在开头,经过放在后面,启发放在结尾,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深刻有力,正文要层次分明。同时,要特别注意修改标题,避长就短,除繁剔杂,使标题清新醒目。
四、材料修改
材料是说明观点、证明观点的重要依据。材料修改就是在拟稿的基础上,对所掌握材料的再认识、再鉴别,清代学者魏际瑞说:“善改者不如善删,善取者不如善舍”。善于删去文稿中不合适的材料,是修改能力的表现。
1.如果文稿内容不够全面深刻,肯定是材料不够充分或比较单薄,修改就要增添材料,把残缺的材料增添完整,把单薄的材料增厚添实。
2.如果文稿比较臃肿,肯定是材料堆砌得过多,修改就要删减材料,删除多余的材料,减去关系不大的材料,让被材料淹没的观点显山露水。
3.如果文稿前后矛盾,肯定是材料搭配不当,修改就要比较材料,把可疑的材料核实弄清,调换有矛盾的材料,使内容、观点前后保持一致性。
4.如果文稿老套干瘪,肯定是材料不够典型新颖,修改就要提炼升华材料,把平淡的材料提炼为典型的材料,给陈旧的材料赋予新意,或换一个角度修改,使材料得到升华。
5.如果文稿缺乏说服力,肯定是材料运用的不合适,修改就要调换材料,把牵强附会的材料调换为能够充分证明观点的材料,增强可信度。
五、语言修改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语言通顺不通顺,有没有病句,是文稿合格不合格的重要标准。唐代作家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语言修改就是对文稿的字、词、句、标点符号进行反复推敲,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准确、简洁、庄重、朴实和生动。
1.认真检查修改文稿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确保文稿没有一个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2.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是拟稿常见的毛病,修改首先要注意词语的选择推敲,特别要注意一些概念、术语用词的精确性,反复推敲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尽量把晦涩难懂或生僻的词修改为通俗易懂常见的词。
3.句子修改,主要是修改病句,是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近义词、语序颠倒等病句修改为符合语法的句子。句子要修改得通顺流畅。
4.根据不同的文种对语言进行修改润色,尽量使语言得体、庄重、生动,具有可读性。
5.标点符号是文稿构成的要素之一,要认真修改标点符号,通过修改标点符号,准确体现语义,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修改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所以,推敲文字不能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要特别注意修改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要以最精练的语言文字,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拟稿修改的内容因人而异,因文而已,拟稿人文字功底越好,拟稿就越好,修改就越少,甚至不作修改即可成文,反之,就要修改,甚至要大改。总之,修改要根据文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怎么回事就怎么改,不要流入凭空揣摩抠字眼的误区。
文稿修改方式
文稿修改要讲求方式方法,方法对,修改自然会得心应手。常见的文稿修改主要有自我修改、请人修改和集体修改三种方式。
一、自我修改
初稿完成后,自己首先要进行反复修改,修改满意了再拿给别人看。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书中说:马克思“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他未完成的东西公诸于大众的这种思想。要把他没有做最后校正的手稿给别人看,对他是最痛苦的事情。……有一天他对我说,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自己不满意的文稿不要轻易拿给别人看,拿给别人看的东西必定是改好的东西。
自我修改是一种主动的修改方式,修改的质量和效率较高,容易贯通文脉,一气呵成。自我修改主要有以下方法:
1.速看法
速看法是指拟稿完成后,通过用眼睛快速扫描全文,一目十行,迅速扑捉拟稿被忽略了的明显的错误。美国视觉家玛格丽特·利文斯说:“人的眼睛通常具备一种中心视觉,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观察一个物体的细节部分。(路易斯·奥特罗:《你在看什么?》,西班牙《趣味》)。通篇文字”一目十行“是快速扑捉错误的有效方法,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简文帝”读书十行俱下“,却每能指出关键。
一目十行不仅仅是阅读速度,而是指一个人在阅读文字时眼睛的运动停留间隙,表面上是在看,却是在寻找文稿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并把目光最终停留在那里,目光停留的地方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实际上,我们常常在展开文稿时就有”一眼就看出来了“的惊奇发现,在看文字中,使视觉追踪准确地跟踪忽略或遗漏的地方,从而达到修改的目的。
2.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朗读文稿,在朗读中发现问题,然后修改。我国语言学家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他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据说,他每次写好初稿后,总是先看几遍,然后一遍一遍地朗读给自己听,边读边寻找出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和最贴切的表达方法。
拟稿完成后,最好是诵读几遍,像读别人的文稿那样去读,别扭而不畅达的地方,就会立即显露出来,甚至有时仅凭“语感”也能发现不妥之处。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或者“别扭”,那一定有毛病。读能读出不通顺的地方,读一遍改一遍,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修改问题,直到读得朗朗上口为止。
3.启示法
启示法就是针对文稿中涉及的内容先阅读一些同类资料,获得启示和灵感的修改方法。公文拟稿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很强的政策,必须认真对待,慎重处理。有些内容表述看似简单,修改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比如,修改一份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文稿,需要修改的重点,主要是那些提法上与国家科研体制改革政策不太一致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水平,不去参阅同类性的资料,修改是不可能有所深度的。
公文具有同质性,阅读同类资料,可以激活僵化的思维定势,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修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文稿涉及内容没有足够把握的或者有所怀疑的地方,一定要先阅读一些相关资料。
通过阅读上级文件,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法律知识,触类旁通地悟出新的见解;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获取启示和灵感,修改出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启示法,实际上就是就本文稿而不以本文稿的修改方法,改定在文稿,功夫却在文稿以外,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全面审视文稿的主题内容,切不可自以为是,望文生义,不作深究,随意修改。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联系背景对文稿的观点和材料作比较的修改方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修改一个观点或一个事实,不能孤立的修改,必须联系背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比如,修改一份职代会工作报告,科研生产经营成绩怎样总结?没有背景,成绩就无法得到客观鲜明的表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是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面的意见要有反面的意见衬托,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时我们写文章话都说了,可是人家看不懂,为什么呢?常常就是因为没有背景,没有衬托,没有比较。”背景就是把现在和过去作比较,观点要有背景,事实也要有背景,那个地方需要修改?拿到背景中一比较,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修改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5.暂放法
暂放法就是在拟稿完成后,不要立即修改,而是暂时放一放再修改。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故何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常常把写完的稿子放上几天再拿出来修改,他说:稿子“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公文拟稿不能像唐彪和鲁迅写文章一样,写好后放上几日,甚至放上数月再改。
公文拟稿大都有一定的实效性,所以,暂放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根据文稿的急缓程度来确定暂放的时间。拟稿完成后,如果时间允许,最好暂时放一放,在头脑冷静下来的时候再修改。
如果是急就文稿,拟完后不妨看看无关资料或听听音乐,转移一下兴奋的思绪,再看初稿,思想就会产生新的感受,新的认识,作出理智的判断,修改往往有点睛之笔。
6.抄写法
抄写法就是把草稿从头到尾再抄写一遍的修改方法。抄写是极为有效的修改方法,抄写的过程就是思路得到进一步启发,灵感得到激发的过程。列宁写作时“把稿纸一分为二,一边打草稿,另一边抄写”(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我国现代作家中也有不少人谈过这方面的经验,著名作家刘绍棠写作,“把写完的东西抄在白纸上,边抄边改”。据说,他所有的文稿都是经过了数次抄写修改,最后才清清楚楚誊在稿纸上。
现代办文大都使用电脑拟稿,重新抄写似乎意义不大,但是,在实践中电脑为抄写修改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比如,将修改过的文稿重新存档,对照前文,就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