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16

第16章 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剖析(1)

答振益

回族近代新式民族工业,于清末至民国期间开始兴起并有所发展。虽然它在全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乃至在回族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其微弱,但毕竟反映了回族经济的新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回族史研究中则很少涉及此问题。本文想就所接触到的零散资料勾画出其轮廓,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引起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探讨。由于回族居住分散,经济方面资料奇缺,本文内容可能挂一漏万,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回族是一个商业意识极强的民族。早在明代,就有“回回善营利”之说。但直到民国时期,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商业、手工业经济为辅的经济结构几无变化。从全国总体角度看,经营牛羊屠宰、清真饮食、制革、小商小贩等行业,基本上概括了城镇回族经济全貌。

回族又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时代感的民族。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起了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高潮之后,在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设厂自救”的号召下,回族爱国志士紧跟时代的步伐,到辛亥革命前夕投资创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工业。天津穆氏回民经营之“正兴德茶庄”于“1900年以后,……在周口寨(今河南商水县)设香茶熏制厂”,后“又于福州设厂”[1]。湖北留日回族学生马积缨(冠周)回国后,自1909年起,先后担任上海至诚图书局副经理、汉口经武军装皮件公司副经理,并经营汉口济公矿务公司和阳新铜矿公司[2]。1910年,河南开封回族富商魏子青征得地方当局同意后,于开封南关三里堡征地50亩,集资25万元,招收工人约200人,创办了普临电灯公司[3]。清末任重庆总商会会长,并任重庆生丝帮负责人的温友松及其堂兄温希谷创办了机器缫丝厂,“为发展重庆机器缫丝业,开创了风气,有过较大的影响”[4]。上述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出现,是回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标志。尽管当时兴办的回族新式工矿企业为数甚少,但它与全国经济发展的节拍相吻合,反映了回族经济的新发展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国初期,在孙中山“振兴实业”的号召下,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下,回族有识之士丁竹园提出了发展实业、振兴回族的主张。他针对回族文化、经济生活的实际,劝告回民要自强自立,“以后务必多多提倡教育,提倡实业。但求教育与实业日渐发达”[5]。并进而提出:“大家齐齐心,先由多立工厂入手。好坏贵贱,家家购买本国货……穿布的高低必买爱国布,抽烟的,高低必抽叶子烟,自造火柴更好……诸如此类,总以助销国货为宗旨”[6]。上述思想主张,反映了回族人民发展近代新式工业的强烈愿望和爱国赤子之心。是时确有一些回族商人、手工业主,某些经济地位上升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少数耆绅,将其商业资本、长期经营积累或榨取群众的钱财投资于新式工业,创建了一批回族独资经营或与汉族合资兴办的工矿企业。就其设厂和经营情况来看,大体上涉及以下部门。

纺织工业 清代咸、同年间,南京回民蒋翰臣靠在长江中游贩卖食盐发家致富,后与邑人刘鉴中合资开办了“金陵春生鉴号”,经营绸缎业。他们自设作坊,自织、自运、自销,产品遍及赣、鄂、湘、川、滇、黔等省,获取了丰厚利润。1894年“春生鉴号”自行歇业,复在长江中游经营典当业和盐业,后又集中财力于上海经营房地产业,遂成江南巨富。至蒋家俭时,正值辛亥革命时期,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将商业资本投资于苏伦纱厂、苏州丝厂、南通大生纱厂和安徽芜湖裕中纱厂,开回族经营纺织业之先河[7]。民国初年,著名阿洪王宽为解决回民生计及就业问题,让刘德厚于北京牛街输入胡同西口设慈善工厂,专门生产毛巾。1919年冬,鲁连城投资10万元于河南武陟县木栾店独资创办成兴纱厂,生产12~20支纱,产量3800锭[8],采用千佛阁牧童像为商标,是河南纺织工业中较早的厂家之一。由于经营不善,1932年为开封回民杜秀升出资接办,更厂名为巨兴纱厂,采用二仙阁牌商标。1920年前后,天津回民马泽民创办吉庆公号,于竹竿巷生产麻袋。云南“河西回民马汉波、马振和、马泽如、马千里四兄弟,通过肩挑及赶马帮到缅甸经商积累了资金,在昆明开原信昌号,在思茅设信昌分号,在江城开敬昌茶业号,在墨江开源信斋,分别经销皮革、百货和生产酱油等副食品……拥有资本曾达200万半开(地方银元)。以后他们又用经商所得资金在昆明开设明德织布厂,从四川运来织布机50台,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生产”[9]。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对于棉花的需求增多,为便于棉花的运销,1932年由西安回民白楚珍、冯梦麟等人集资,于渭南创办西安棉花机器打包厂。该厂拥有19个弹花车间、1个仓库及回汉工人近千人,有从德国礼和洋行进口的50匹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的两斗推盘式打包机,并聘请俄国人作技师,每天打包600多件(每件重250公斤),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均有较大的影响。

化学工业 1915年,在抵制美日货物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斗争中,陈经畲将“义顺成”商号的2.4万两白银投资于汉口开办了“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10](以下简称“汉昌”)。建有老式五开间厂房四进,购置煮灶锅、镇钱冷桶、晒皂架、脚踩手捶木模打印机、铜模脚踩打印机、拉条机及其他设备若干,招收职工40多人,生产七星牌、军人牌、禄字牌肥皂。生产周期一般为7~9天。头几年“汉昌”年产量约2万箱左右,因质量欠佳,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获利甚微,仅能维持。后不断提高质量,改进装潢,在省内沙市、宜昌、黄石、襄樊等地,省外长沙、南昌、九江、信阳、驻马店等地开拓了市场。于是“汉昌”产品很快在省内外获得了信誉,扩大了销路。1920年生产肥皂7万箱,年盈利1万两,1930年资金增至10万两,到1935年猛增到30万两,为其扩大生产更新设备创造了条件。1936年下半年,工厂进行了扩建,将向上海购买生产肥皂的整套机器设备和向德商“谦信洋行”订购的甘油机运回武汉安装,8月正式投入生产。由于技术原因和日寇逼近武汉,1938年机器生产暂停。9月,日寇占领武汉前夕,“汉昌”将部分手工生产设备及少数职工迁入川。1939年8月于重庆开业,日产肥皂百余箱。1940年8月,工厂遭日机轰炸后遣散职工歇业,迁渝前存放于汉口厂内及租界里的所有设备丧失殆尽。抗战胜利后,“汉昌”于1946年7月返汉复业,其流动、固定资产仅相当于1935年的1/3,只好先以手工生产,日产肥皂110多箱。11月,陈经畲将抗战时期标买的上海无敌肥皂厂的机器设备运回武汉安装,1947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产七星、金钱皂300余箱。但随着内战深入,市场萧条,勉强维持到解放。1921年,天津回民马泽民在张家口购置设备试制肥皂,产品行销包头、北平等地。1923年,马又亲自赴包头投资设厂,所生产清真牌肥皂迅速占领北平、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市场,深受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欢迎。日寇侵占绥远后,生产遭到严重损害。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横征暴敛,损失更加严重,于1949年被迫转卖。1936年穆伊光于天津创办长元德皮革厂,由于他技术熟练,善于经营,效益甚佳。“七七”事变后,日寇将牛皮划为军需物资,该厂陷于停产状态。1939年穆伊光增设橡胶制品设备,更厂名为长城橡胶厂,生产自行车内外胎、三角带和皮鞋胶底等橡胶制品,销路逐渐打开。1947年生产日益扩大并设立分厂,获利颇丰。

面粉工业 1912年,候补知县张普元、商人李茂亭等集资库平银4万两,于开封创办永丰面粉公司。1913年投产后,营业始终不佳,延至1924年终于倒闭。同年,由回民杜秀升接办,将厂名改为益丰面粉公司,杜任经理,“因经营有所改进,民国十六七年,已能赚取利润,逐渐增设英式机磨六部(原有旧机磨3部——作者),但仍因资金不足,产量较小。”后得到金城银行贷款始周转灵活营业渐好。“民国二十二年改装3部德式机磨,产品较前更佳”[11],获利颇巨。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面粉厂被军管,抗战胜利后复被河南省政府强占,后经公司多次交涉,一年后始发还自营,终因资金短缺,周转不灵,勉强维持到解放。1935年,杜秀升在西安创办华峰面粉公司,是当时西北最早的现代化面粉厂。抗战时期,杜秀升迁居西安,于1941年“任陕西省面粉工业同业工会理事长。他领导的西安华峰、成丰、福豫、和会,宝鸡的福新、大新,汉中的大新和蔡家坡面粉厂,统一接受当时政府的军粮生产任务,给各厂分配生产指标,协调各会员厂生产关系……他经营的华峰公司挖掘潜力,把日产面粉四千袋提高到六千袋,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需民食,为全民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12]。1946年,回民孙文魁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创办文魁堂磨坊,初以马拉石磨从事面粉加工,次年改为电动石磨,雇佣工人20余人,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48年初,将厂名改为争光,以“望月楼牌”为商标,并添置钢磨1部,以图发展。1949年,绥远解放后改名为争光恒记面粉厂,为发展当地回民米面加工业做出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