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17

第17章 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剖析(2)

电力工业 清宣统年间魏子青在开封筹办的普临电灯公司,于1912年正式开业,当时电厂有1台100瓦的燕汽机,不久又购置1台60瓦的蒸汽机,开足马力时可带16支光电灯1万盏[13]。1916年春,魏子青又在郑州大同路创办郑州明运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郑州普照电灯公司),投资12万元,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白德清任经理,负责日常工作,购置外国产75瓦立式蒸汽机1台,招收工人10余人,拟于1916年6月发电[14]。因恰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器未能按时运到,延至1917年才发电营业。1919年公司扩大规模,迁至郑州西关外金水河畔,工人增至30人左右。1917年由魏子青筹备,杨绍泉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于洛阳创办照临电灯公司,购置75瓦发电机一台,职工20余人,1918年开始供电。然而,魏子青苦心经营的3个电厂结局均极悲惨,开封普临电灯公司除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为侵华日军霸占外,还先后于1927年、1932年、1945年为韩复榘、伪河南省政府分别以“通敌”“敌产”等罪名收归官办。虽然又3次发还魏氏,但设备受损,亏损严重,始终未能恢复元气。郑州明远电灯公司几经劫难,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于1948年9月移交给水利部黄河机工总队经营[15]。洛阳照临电灯公司开业不久,因资金短缺,设备受损严重,于1922年关闭。1918年,回族工商业者马辅臣投资20万银元并集资部分股金,于甘肃临夏筹办民生水力发电厂,修建了部分机房、宿舍,新中国成立后始安装发电。

火柴工业 20世纪30年代,镇江回民金子如投资于江西九江创建大中华火柴厂,产品主要经销江西、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16]。1937年,回民马辅臣于甘肃临夏西堡子村创办民生火柴厂,商标为飞马牌,经营至解放。

食品工业 清末民初,湖南邵阳江北陇回民合资创办了“同生利”手工制糖作坊,自1923年起,由木榨改为石榨,1938年又由石榨改为铁榨,将红糖加工为白糖,并用制糖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用来酿酒和提炼酒精,基本上已属现代化工业行列。1927年由刘彬如倡议,上海回民集资创办上海春申食品有限公司,刘任总经理,购进部分机器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聘请江南名师制作饼干、面包、奶油蛋糕、陈皮梅、蜜饯等西式糕点和糖果,并生产牛肉、鸡、鸭、水果罐头,颇受上海、江南及香港等地穆斯林的欢迎,为回民创办新式食品工业之开端。

卷烟工业 民国时期,北京、南京等地有回民经营卷烟业,南京公顺烟号、顺昌烟号,是以回族人为主的合资企业,几乎垄断了当地的卷烟批发业务。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已有回民投资设卷烟厂,如豫南偏僻县城固始,就由回民王金生出面,联络许殿云(回族)、崔少恒(汉族)等,采取“招股集资”按股分红办法,于1942年在东关北大街创办了光亚烟厂,购置卷烟机、切丝机和轧梗机等设备,雇佣技师、工人数十人,1943年正式投产,所产蓼城、国光普通香烟和熊猫高级香烟一经问世,供不应求。当时“该厂全年税收占全县各行业总数的50%左右”[17],效益极佳。

制药业 制药业是回族的传统行业。民国时期,天津著名中医刘秉彝开办的中西大药房所生产的保赤一粒丹、小儿金丹、坤中第一丸、仙丹,河北回民马岐山,1919年在武昌斗极营开设“北京马应龙定州眼药分店”,所生产马应龙眼药等,均以疗效显著而享有盛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传统手工制药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将手工制药作坊改造成为现代工业的白敬宇眼药厂,所制白敬宇眼药疗效可靠,成为全国同行业著名厂家之一。

机械工业 1916年,天津回民穆成波于北营门福泉里创办盛立合桅灯厂,产品十分畅销,该厂迅速发展到五六百人规模。1920年代,德商以商标相似逼其停产,穆以此唤起工人的爱国之心,改进生产,以航空牌为商标,生产更趋发展。1939年,西安回民陈亚光、马福泽、傅小和等,各投资2000银圆于西安大麦市街中段回民聚居区创办建国机器制造厂,设机械加工、锻压制造、钳工装配、烧炼四个车间,生产手摇电话机、汽车轴承,炼制供汽车用的轻质油。1914年,因大量美货冲击中国市场遭严重亏损,次年5月被迫关闭。民国时期,回民马成章,于镇江苏北路蒜山下创办马万兴机器修理厂,雇佣各类工人近20人,主要经营轮船修理,经营效果极佳。

采矿业 回民经营采矿业历史悠久,清代威同年间,云南“东川巧家铜犷,南安(双柏县)石羊厂银矿,他郎(墨江)金矿,都有回族矿主、矿丁和矿业技师开采”[18]。在新疆塔城等地有回民开采金矿。光绪年间,河南禹州回民丁启云在三峰山开采煤矿。民国时期有不少回民经营采矿业,就目前所知,民初河南武陟县木栾店回民王明贤在焦作兴办煤矿,采用提升机、锅炉等设备进行生产,初具规模后为当地官僚依仗权势强行霸占,后他又在济源开办煤矿,直至解放。魏子青在兴办普临、普照、照临三个电厂后,为解决电厂用煤,于1919年在蕴藏量丰富,地处郑、汴、洛三地之间的密县兴建煤矿,购进部分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由于经营不善,设备陈旧,终被当地恶霸霸占。云南巍山县回民忽亮光,与人合资兴办铁矿,一度曾开采铁矿石出售。

此外,民国时期回民经营的还有天津穆氏的“正兴德茶庄”,在盛产优质茶叶的安徽六安设有茶叶加工厂;镇江有新苏印书馆、华生印书馆、三山报馆;开封有商务印书馆;呼和浩特有德义成皮鞋厂;山东益都有永华鞋料行(鞋厂);云南巍山有忽德龙皮革厂……它们基本上均属回族新式轻工行业系列。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回族所经营的近代新式工业已涉及到轻重工业诸多部门,从总体看,他们除具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共有的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轻工业比重居多等共同特征外,自身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人、手工业主、少数经济地位上升的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长期经营积累,多由商业资本转化而来,和官僚、地主联系较少。如民国时期在回族工业界较有影响的魏子青,系由提篮叫卖的商贩靠经营珠宝发家致富后与人合资创办郑、汴、洛三个电厂的;陈经畲出身于南京一个织缎的小手工业家庭,1901年单身到汉口义顺成广货店当会计,1905年任义顺成经理后,将经营所得在汉口与人合资创办“汉昌”;富甲金陵的南京蒋氏创业者蒋翰臣,虽由军士因战功累官至四品衔同知,但长期没有补到“缺”,生活维艰,不得不退出仕途,靠经商发财致富,后来其后人投资于苏州等地丝织、纺织业;云南马汉波四弟兄靠肩挑贩运,赶马帮经商积累资金后,于昆明创办明德织布厂。可以说,回民所经营的民族工业在资金来源方面和封建地主、官僚、买办资本联系较少,基本上没有什么派生关系。民国时期回族新式工业的经营者中,不少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并且在发展民族教育、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受到当地人民特别是回族人民的尊敬。

第二,具有民族性和分散性。民国时期回族所兴办的民族工业,涉及纺织、化工、面粉、电力、火柴、卷烟、印刷、制药、制茶、食品、制革、机械、采矿等轻、重工业许多部门,其中食品、制革、面粉、制茶、制药、制皂等行业,和回族传统经济及其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其分布情况来看,它绝非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几个通商口岸,而是既有沿江、沿海商品比较发达的上海、南京、镇江、九江、武汉、天津等地,又有内地或地处边缘地区的北京、开封、郑州、洛阳、邵阳、六安、西安、包头、归化、昆明等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还有河南济源、武陟、周口、固始、甘肃临夏、陕西渭南等当时的小县城。但上述各类城市,无一不是历史上或当时回族人口居住相对较为集中地区,它和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因此,民国时期回族工业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分散性。

第三,发展的微弱性及其不平衡性。民国时期,回族民族工业虽然开始兴起并有所发展,但它不仅在全国新式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极其微弱,即使在回族经济中所占比重与其传统经济相比也是沧海一粟,且在各地发展也极不平衡。一般说来,沿江、沿海、中原地区及回族居住相对集中的省区发展较快,其他省区的发展则较为缓慢。看不到其产生与有所发展,或对其发展估计过高,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经济发达的滞后性和与国家民族总体利益的一致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到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一个持续设厂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1898年间,国内设立的商办工厂62家,资金总额达1240多万元[19],所设厂矿涉及缫丝、轧花、纺纱、火柴、碾米、榨油、面粉、食品、矿冶等多种行业,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就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回族近代民族工业大约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民国时期到抗战爆发前夕设厂日益增多,与全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相比,一般说要滞后30~40年的时间,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回族,其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各族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确立,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的摧残。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回族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损害甚至倒闭,它和当时整个国际、国内的政治、济形势相一致,反映出国家命运对回族经济所产生的强烈影响,说明回族的利益和祖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今天,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样是发展回族经济的前提条件。

注释:

[1]《正兴德茶庄经营概况》,载《回族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马氏宗谱》(怀远堂)卷2,第54~55页。

[3]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1页。

[4]《温少鹤事略》,载《重庆工商业人物志》。

[5]《思患预防》,民国元年元月15日北京《正宗爱国报》,又载《竹园丛话》21集。

[6]《北京市面盛衰之原因》,民国元年4月22日北京《正宗爱国报》,载《竹园丛话》21集。

[7]郑勉之:《近代富甲江南的回回家族——金陵蒋氏》,载《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8]吴世勋:《河南》,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第259页。

[9]赖存理:《回族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10]有关汉昌肥皂厂资料,请参阅《汉昌化工厂的发展与改造》1957年油印本,《爱国实业家陈经畲》,载《武汉文史资料》,1988年第3期。

[11]田少农:《开封面粉业的三大公司》,载《开封文史资料》第7辑。

[12]冯均平:《抗日战争时期的陕西回族》,载《回族抗日战争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13]《开封普临电灯公司广告》,见1917年7月20日开封《大梁日报》。

[14]《郑州电灯公司快开张矣》,见1916年12月23日开封《嵩岳日报》。

[15]陈廷良:《回族实业家——魏子青创办河南工商业概况》,载《开封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3期。

[16]郑勉之:《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第4期。

[17]雷云庭:《光亚烟厂兴衰史》,载《固始文史资料》第2辑。

[18]云洱丰:《云南回族》,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19]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70~919页。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