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35

第35章 哈锐与近代天水城市发展(2)

这种近暮年乃由封建士大夫变成实业家和西北早期现代化试验者的巨大转变,其求新进取、勇于实践、救乡救民之气概,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他不是地方官,且身为回族,其精神和业绩尤为难能可贵。虽然哈锐以对天水近代工业的贡献最为显著,但如前文所述,他在天水城市发展的其他许多方面也颇有建树。与同期西北地区其他城市相关人物的单项业绩相比,哈锐的单项成就未必突出,但他集经济开发、教育文化、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制度创新、城市产业布局探索等多方面实践于一身、于一城,这在当时西北地区是难得有人能与之比拟的。从这方面来讲,哈锐可与同时代中国著名实业家和城市建设者、南通的张謇相媲美[28]。可以说,哈锐是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甘肃近代股份制民营工业企业的开拓者,是近代天水城市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同时也是城市地域产业合理布局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二)全面、多视角地认识哈锐

知道哈锐的人,一般认为他仅是西北近代有名的回族实业家,本文却着意将他与城市发展相联系。这是因为,一座文化名城的发展,既有赖于土木、市政等有形建筑工程的修葺,更离不开经济活跃、体制探新、社会和谐和人文发扬等无形文化环境的营建,而哈锐正是主要以对近代经济及城市无形环境的全面创造,有力地促进了天水的发展,从而凸显天水这一西部重镇在近代甘肃和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全面、多视角、深层次地认识哈锐,在本文本可以结束之时,犹觉有必要对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思想实践再作进一步分析:

1.人才兴厂、市场调研、技术开发、团结协作、讲求诚信等卓越的企业管理实践。体现在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工资待遇上,对技术人员特别优惠和尊重。当时炳新火柴厂月支付董事长夫马费50元,经理工资70元,副经理和监理工资各50元;药师工资60元,其他技工工资20至30元,都略高于会计、采购及车间管理人员[29]。在确定生产方向和产品特色方面,十分注重市场调查和分析。初创炳新火柴公司,就是在深入的可行性调研基础上,认清西北火柴工业几属空白、小陇山木材资源可利用、城乡劳动力廉价、生产火柴技术较为可行等因素之后[30],才建厂生产。哈锐领导的火柴公司还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继最初生产阴火火柴后又迅速研制出深受欢迎的阳火安全火柴[31]。合作关系上,哈锐与胡子瞻、王鼎山等合伙人相互信任,各以所长紧密协作,均以操守端正、讲求信誉为公司赢得声誉[32]。这些企业管理实践,是炳新公司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也为天水近代城市经济文明发育引入了一股活水。就是今天来看,哈锐的企业实践所体现出的卓越管理思想仍具重大现实意义。

2.城市产业布局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创造。分析哈锐的城市产业实践,不难看出他具有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产业布局体系的科学思想。他勤于思考,悉心规划,合理布置,沟通产销。他办实业不局限于创建单个企业,还围绕主导工厂先后开办相互关联的多处工厂和商贸企业,试图使多个企业在地域上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炳新公司各企业的空间布点,以天水城为中心,或在原料地设山厂(在林区党家川设山厂生产木材,加工火柴梗枝和盒片;在矿产地三岔设炼硫厂、煤矿),或在城区设内厂(加工、包装),或在交通路口置外厂并布置相关企业(在道路相对通达的甘泉寺元店设外厂,将山厂生产的梗、盒片驮运到元店,连同其他购进原料一并再转运到内厂加工;并利用转运点的区位在元店建立杂货店和铁厂,形成企业成组布局)。在城区,火柴生产则采取厂内生产与居民家庭手工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如糊火柴盒的环节就分散在家庭进行,非常符合特定条件下火柴生产特点和居民做工要求,使工厂与社区发展相融合。整体来看,企业群的布局合理、有序。这种基于近代天水地域条件的企业布局实践,闪烁着现代产业布局学和工业地理学思想的火花,在不可能借鉴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20世纪20年代[33],哈锐的城市地域企业配置模式颇具匠心,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是对城乡产业规划布局极富创意的探索和实践。

3.炳新火柴公司对近代天水工商繁荣和城市增长的发动作用。在炳新火柴公司原料和产品运输的促进下,天水城市物资运输业和粮食、布匹、食盐及日用百货等商贸业也随之发展。当时炳新公司有骡马百头、胶轮车十余辆,其车队往返于川、陕、甘之间[34],有力带动了商贸物流业。随着炳新公司壮大,企业职工人数迅速增加,火柴厂由最初108人[35]发展到常年保持800人[36],加上公司开办的铁厂、硫磺厂、煤矿、造纸、水磨等多种经营企业,职工总数达数千人[37]。而1940年代末期,天水城市总人口不过5万余人[38]。受炳新公司创办成功等因素的影响,天水其他实业也相继兴起,先后建成工合火柴厂、光华火柴厂[39]、天水电灯电话公司、和丰制革厂、天隆纺织厂、天水造币厂[40]等一系列工厂和隆昌丰绸缎庄、文源祥、大同洋行等较大商号[41]。炳新火柴公司不但对天水,而且对甘肃近代工业的兴起、商贸的繁荣起到了号召和启动作用,明显促进了天水城市产业集聚、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功能完善。

4.对天水城市民居建筑的贡献和倡导天水渭河航运的思想。前文叙及哈锐受任官府顾问间接作用于天水城市建设。而他对城市建筑的直接贡献,则要提及哈锐宅院。他弃官还乡后对祖上留下的家庭宅院进行改造拓建[42],留给名城天水现今一处具有文化感染力的民居建筑。哈锐宅院前有大门、影壁、垂花门,中有过厅,后有木结构二层楼两座,为典型的小四合院古建筑,具有南北兼备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砖雕、木雕工艺奇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哈锐故居(哈锐宅院)现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中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哈锐还从地方发展和开放的角度出发,设想和倡导渭河天水段航运事业,他在《渭水行航议》一文中写道:“文化商业之灌输,端赖航业。而航业自舍河流不为功。”“至渭,则尊源鸟鼠,本属涓涓,……迤东则纳汇百流,当夏秋之交势颇浩瀚,然至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境,始有小舟往来,而吾甘未有起而议之者,……虽然冬春无论已,至春秋之交,则非绝对不可以行航道,在不惮于虑始而已。况束木为筏,自甘达陕,行之自古。果能铲去巉石,以时疏浚,安知棹歌之声,不自此入吾耳乎?余日望之已!”[43]这段文字,充分表达了他对天水航业开发和发展文化商业交流的热切关注和期望。

哈锐,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西北之张謇[44]的回族实业家和城市发展推动者,对天水城市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在近代少数民族实业开发、企业制度和理念、城市产业布局模式、城市文化建设和民族和睦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他于政治混乱、经济凋敝、天灾人祸频发背景下的黄土高原古城天水,面对实际,以晚年之驱身体力行,以造福桑梓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探求地方发展之路,体现出何等的远见、魄力和创造性。这位推动城市发展的先驱者那种弘扬人文、崇尚科学的实践精神,颇值得当今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发扬。今天,我们处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有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面临历史上不曾有的城市化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挑战也很严峻,面对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和难题也相当多。以前贤的历史缔造为激励,我们应该以更高之远见、更艰巨之创新与更坚强之毅力,热爱乡土、发扬文化、全面发展城乡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努力走出有中国和西北地方特色的城市建设道路,给伟大时代赋予的城市化重任交一份优秀答卷。

注:本文由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城市文化》课题、兰州交通大学“青兰”人才工程项目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导本文调研和写作。

注释:

[1]章越琴:《中国回族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3][8][13][14][16][17][18][23][24][29][32][42][43]胡圭如:《哈锐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4][5][15][30][31]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水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

[6][12][34][37][39]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水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7][26]天水市志编委会:《天水市志》(终审稿)。

[9][10][11]赵智远:《哈锐与天水炳新火柴公司》,《甘肃日报》,1999年12月8日。

[19][20][21]天水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天水市城市建设志》(油印稿),1992年。

[22][35]天水市城镇集体经济管理局:《天水市城镇集体经济志》,2001年。

[25]李清凌:《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27]天水市秦城区地方志编委会:《秦城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

[28]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规划》,2003年第7期。

[33]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年。

[36]吴廷富,马通,胡圭如:《甘肃历史上的四位回族名人之一:清末民国间回族著名学者、实业家哈锐》,《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

[38][41]文长辉:《陇上明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天水市经委:《天水工业志》,1994年。

[44]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规划》,2003年第7期;胡圭如:《哈锐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