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55

第55章 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与分布(2)

“最近十余年来(指20世纪40年代以来——笔者注),沙甸人走车里、佛海、南峤一带边区,却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走思(茅)普(洱)沿边,主要的工具是马驮,聚数几百匹马集体行走,俗称马帮。思普路上的马帮,以回民马帮最有力量。而回民马帮中,沙甸人是佼佼者,不仅能吃苦耐劳,不畏烟瘴,兼且勇敢而机智,一个马帮只要有二十条好枪,路中遇一二百土匪是不在他们心上的。”[4]

江先生当年的调查,描述的是沙甸马帮运输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该时期沙甸回族马帮之所以兴盛,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个旧锡矿的大力开采,沙甸籍知名回族耆绅实业家白亮诚(1893~1965年)于1938年受原云南省政府委托,出任开拓殖边的“思普企业局”总办(总经理),招募带去了大批家乡子弟,从而带动了马帮商贸运输的空前繁荣。我们采访时,许多老人都异口同声地告知,近现代沙甸回族马帮经营,即以白亮诚先生为最早,他家的马帮也是沙甸最大的马帮,骡马多达百余匹。其他人家的马帮规模都不大,多合伙结伴而行。建水县回龙(培德)及馆驿回族现有人口近6000,历史上曾有过少量的马帮经营活动,但规模不大。20世纪30年代里,这里的很多回族青壮子弟多外出帮人赶马做工。

(二)滇中的回族马帮

滇中地区,传统上包括昆明市和玉溪地区。在该区域里,昆明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成为省会(时称中庆府)后,万商云集,元时莅滇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曾称:“(押赤)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5]明、清迄至当代的700余年中,昆明市都是云南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云南马帮最兴盛的清季民初,这里商号林立,万商辐辏,马帮云集,今市中心的回族聚居区羊市口、马市口的顺城街、南通街、崇仁街、金牛街、珠玑街一带,回族货栈马店,鳞次栉比。除一些大的回族商号拥有自己庞大的马帮外,绝大多数回族马帮商队都是外地贩货来昆明的,其中以玉溪地区的河西(今通海)、峨山和滇西大理、蒙化(今巍山)回族马帮最大。

许多大掌帮或马锅头因生意往来的需要,多在省城昆明的上述商业闹市购房买屋,开设商号货栈,从事马帮来往货物的采购经销。民国初年,滇西的主要回族马帮锅头还在昆明成立了一个商会性质的“迤西崇善社”,笔者的祖父及叔祖父曾以知名锅头身份参与发起。“迤西崇善社”成立后,大家捐款建盖了位于南屏街与庆云街交汇处的“迤西宫清真寺”(今存),该寺即专门供滇西各地回族商号集会之用,而商会“迤西崇善社”亦附设其中。

滇中经济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回族马帮,当数玉溪大营、东营,通海县纳家营、古城、大回村、小回村、下回村以及峨山县的大白邑村、麦沙冲(今文明村)等几个回族社区的马帮。这些社区的回族从事马帮经营活动的时间较早,清代初期即很活跃。玉溪大营(古名龙门村)较有名的马帮商号是马佑龄、马启祥父子经营的“兴泰和”与“兴顺和”号。他家的马帮庞大,商资雄厚,清末曾向个旧锡矿投巨资5万多两白银,成立“云南锡业公司”,马启祥出任总经理,又向东川落雪铜矿投资白银5万两,成立“东川矿务公司”,仍由马启祥任总经理。玉溪大营马氏“兴顺和”商帮,是清末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0年)云南三大商号(“兴顺和”“百川通”“同庆丰”)之一,为云南近现代的商业、外贸和冶金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原河西县大回村马同惠、马同柱兄弟的“云南源信昌马帮商号”,始于清代中叶,盛于清末,直至1949年。“源信昌”由马帮起家,资产最为雄厚,清末咸同时期云南回民反清起义期间,曾向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大理回民政权捐资15驮黄金。

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中国与盟军开辟滇缅战场,“源信昌”曾慷慨捐资50万大洋给国民政府修建了思茅飞机场,为民族救亡和抗战胜利,作出了彪炳青史的贡献。1949年,“源信昌”的部分资金由马子厚先生输往泰国,继续经营,成为当时旅泰华人华侨商业资本的巨头之一,可惜经营不善,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逐渐衰落下去。

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和古城的回族马帮也是一支商贸劲旅。其经营活动时间也与其他几处回族马帮相当。据本次调查情况,当年纳古两营的马锅头中较有影响的有纳同善、马任朝、纳周海、纳周武、合永昭、马恩荣、纳治廷和马文喜等10余位。整个纳古马帮的马匹一般都在一两百匹以上。纳古回族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手工艺,他们发挥祖上擅长的小五金手工工艺传统,自己动手制造枪支弹药,武装马帮。纳古回族制造的枪支曾成为云南回族马帮普遍喜爱的武器装备,品种有拉七手枪、20响、步枪和轻机枪。这些武器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着回族马帮在滇缅边区与日军的遭遇战中发挥过不小的威力。通海县小回村马帮“走夷方”(思普边区及缅、泰等国)始于清季。据本次调查,1949年以前,该村有名的马锅头有:马汝周、马云昆、马文生、马庆堂、李品才、纳星亮、马云吉、马在群、马德强、马德志、马德忠、马凤珍、马国兴等10余位,马匹总数也在200匹左右。

峨山县的大白邑、文明两村的回族马帮也是驰名滇中的大商帮。据本次调查,大白邑老一辈的大马锅头有马自新(人称“八锅头”)、马天宏、马双毅、李振发、马慈荣、合为光、马云三、马信亭(“三哈只”)8位,他们的马匹较多。其他村中及邻村文明村回族小马帮则多依附他们的大马帮从事营运活动,这两村的马帮牲口总数也在两三百匹以上。

(三)滇西的回族马帮

相对而言,滇西的范围十分广阔,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今昆明市的安宁以西的楚雄州、大理州、保山地区、德宏州、怒江州、丽江地区、迪庆州等7个地州,从历史到现在都划为滇西范畴。虽然这7个地州都有回族分布,但却以楚雄、大理、保山3个地州较为集中,而该区域也是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最为活跃的一大地区。

楚雄地区的回族马帮以笔者家族所居住的马石铺和钱粮桥两村较为著名。马石铺是元代建立的一个古驿站,笔者的先人于明初洪武时从南京移戍此处,位于楚雄城区10里的古驿道上,老滇缅公路、今天的安(宁)楚(雄)高速公路、广(通)大(理)铁路都穿村而过,是昆明、禄丰、广通进入楚雄城的咽喉要塞。清末云南回民反清起义之前的咸丰初年,人口有50余户400来人,居民以姚姓为主体,间杂有数户马姓、金姓、杜姓、樊姓及田姓人家,都是后来迁入的移民户。村中马帮即以笔者家族为主力,曾祖父及祖父二辈都是滇西一带有名的大马锅头,经营马帮始于清末,盛于民初,骡马最多时达80余匹,清末民初曾在昆明小西门购有房产,在楚雄城内设有“仝邑昌”商号。村中的其他人家的马帮牲口总计也在数十匹。马石铺尚健在的老赶马人还有姚学才、姚正书、姚朝兴等三四位老人,都已年逾古稀。钱粮桥的人家户口规模与马石铺相当,也是元代的古驿站,位于楚雄城西30里处,老滇缅公路、楚大高速公路和广大铁路亦穿村而过,扼楚雄之西门户。回族入居始于明初洪武之时。村中主体居民为马、姚两姓,其他有钱、樊姓数户。马帮以马超群家最大,经营时间始于清末,盛于民初,也有100余匹牲口规模。马家以马帮商队起家,逐渐发展为多种工商经营,商号遍及下关、昆明、重庆、香港等地。马超群先生在民国时期还受原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先生委任,兼任过为龙家经营的“云南统运局”保驾护商的“滇西护路大队”队长,权倾一时,名驰西南。大理地区回族马帮商队较为集中,其中又以巍山县永建乡回族马帮(俗称“蒙化马帮”)规模最大,资本最为雄厚。永建乡位于南诏王室蒙舍诏故地巍宝山盆地北端,与滇西商贸中心下关仅一山之隔,位于下关南面,相去仅30余里。回族入居巍山时间较早,始于蒙元之初忽必烈率蒙回联军征讨大理国段氏集团时期,迄今已有700余年。20世纪50年代以前,巍山有回族村寨18个,现在则发展到22村,人口2万余。其中的小围埂村还是清末杜文秀领导的回民反清起义原址。巍山的回族马帮商贸活动发端于明代,清代曾达首次高潮,杜文秀建立以大理古城为帅府的滇西回民革命政权期间,“蒙化马帮”曾是大理政权北通四川,南达缅甸、泰国,西抵西藏,进行通商贸易,获取社会生活和战略急需物资的主要力量。杜文秀起义失败后,蒙化马帮曾一度萧条。及至清末民初,蒙化回族马帮再度崛起,并重新主宰了滇西大道与缅、泰两国的对外贸易。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时,大围埂马帮最大的是马天有家,他家的马帮有百余匹骡马,往来于滇缅及下关、省城之间,商号遍及下关、昆明、保山、腾冲、仰光,据说他还与当时的缅甸亲王结义为兄弟,颇有威望。另一家大马帮主是马云霄兄弟,他家也从事滇缅马帮商贸经营,家资累万。小围埂村的回族马帮以素有“四大家族”之称的龙家、蔡家、赛家马、石家马为最大,各家都拥有上百匹的马帮商队,同时都遍设商号,或开有银厂、石磺矿厂,家资不计其数。马米厂村的马自有家开办了漾濞林台铜矿,有120头驮牛(牛帮)、120匹驮马,往来省关道,川流不息,贩运铜粮。米万选家也是马米厂的大马帮主。

晏旗厂以马彩廷、马彩臣兄弟的马帮最大。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前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先生家经营的“云南统运局”十分看重滇西回族马帮,局长周守政曾与马彩廷结为亲家,将统运局的所有货运交由马彩廷兄弟负责组织,马氏兄弟组织了1000余匹骡马,常年服务于统运局,成为统运局的马帮主力。此外,晏旗厂的马鸣玉、马为龙,回回登的米富川、马飞龙、马化龙兄弟,西莲花的苏家、马家等,都是以马帮营运发家、富甲一方的大马锅头。根据本次调查统计,在1949年前夕,巍山全县共有长途马帮15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回族的,只有少量属汉族和彝族。当时的18个回族村寨仅养马户就有665户,拥有的骡马在4500余匹以上。蒙化回族马帮从马匹数量到营运资本,都是整个滇西各族马帮商队中首屈一指的。

大理市郊的凤仪镇芝华村、小关邑、喜洲镇、珂里庄、五里桥、上兴庄,洱源县的士庞村、鸡鸣村、三枚村,漾濞县的上街、下街等回族村镇,虽然也有马帮商队,但无论数量或资本,均远远不及蒙化马帮。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大理保山之间博南古道上的永平县曲硐镇的回族马帮。据本次调查,1949年之前,曲硐回族马帮中最有实力的马锅头是罗汉彩(字云武)。他是清朝光绪时的武举,从事滇、缅、泰之间的马帮商贸活动,有骡马100余匹。他在南洋经商时曾结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两先生,加入过同盟会。他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支持过孙中山、黄兴两人,而且受黄兴指派参与领导过河口起义和麻栗坝起义,后来又参加云南蔡东坡领导的护国首义,成为辛亥斗士,名载史册。据现年79岁的熊德昌和74岁的马品方、72岁的马树方3位老人介绍,曲硐马帮除罗汉彩家之外,清末至1949年间的回族大马锅头还有如下几位:大东门马国龙的父亲(佚名)、马金毅、马跃文、马朝华、张品仁、马运春、马春谨、马启英,南门的李毅华,北门的马秉才、马振邦等11位。马启英家的马帮较大,有骡马280余匹,雇用或合伙的赶马人达50至60人,途中炊事工具及生活物品就需驮马5匹左右。马启英为罗汉彩之后曲硐回族马帮中的佼佼者,毕生都从事马帮商贸活动,往来于滇缅及川滇之间。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时,曲硐回族拥有的骡马仍有2400多匹。除曲硐镇外,附近的乡街“白锅头”白忠彩,龙门乡的张学立之父(佚名),白山冲的马居福之父(佚名)等都是有名的回族马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