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67

第67章 北京回族的经济生活变迁(2)

5.组织无业人员和回族知识青年参加劳动生产与培训。经就业登记,介绍到华大、革大、财经学校、公安学校、市委干训班学习后参加工作的390人;直接介绍参加工作为200余人;组织200余人参加修路、挖河及到察哈尔、绥远参加生产。

6.举办少数民族政治训练班,培训后介绍就业。1951~1956年举办15期,共培训学员7647人,其中回族约占90%。政训班分整日班,半年期满,主要是培养干部;业余班,主要便于在职的店员和小商贩及家庭妇女学习,时间半年左右;还有文化班、会计班(为甘肃、青海、宁夏培训的会计);转业班为牛羊、骡马业转业人员培训。以上除中途自谋职业或因病退学的1416人外,实际毕业学员6231人,其中回族5515人,占总人数的88.5%,经劳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截至1956年介绍学员就业共5830人,其中男3300人,占56.5%,女2530人,占43.5%。回族5059人,占86.7%。1957~1958年,继续举办了政训班,又介绍一批学员参加工作。截至1958年末统计,共有6690人参加了工作,连同1949~1950年组织就业登记,介绍回族青年参加工作与生产的共约1万人。这一重要决策,不仅为回族开辟了广泛的就业门路,而且培养了一批回族干部。40年来,政训班毕业学员在首都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如现任宣武区委书记金松龄,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康永泉,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妇联主席赵秀英(已故),北京市劳模、市民政局干部张德宽,北京穆斯林大厦总经理穆成志,新新服装公司总经理、全国八届人大代表钱秀珍等都是政训班毕业学员。

7.回族农民、工商业者、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郊区回族农民积极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城镇回族工商业者积极参加公私合营或联营及手工业合作社。以回族最大的传统行业牛羊肉业为例:自1950~1953年两次行业整改,牛羊驼屠宰业、牛羊肉贩卖业、牛羊栈业、牛羊百货及骡马店等五种类型,925户,从业人员1313人(包括资方),资金总额人民币828060万元(旧币),并建立了统一的北京市牛羊肉业同业公会。当时,牛羊肉业虽然不断得到发展,但由于经营方式陈旧,品种单一,牛羊肉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80%以上的户有亏损,资金不足,从业人员生活困难。

党和政府为帮助回族这个传统行业的发展,在第一次整改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特殊的政策,予以扶植发展。第一,组织转业。转为牛乳业的60户,转为饮食业的86户,转为土产食品的3户,以上共149户,从业人员291人(含劳方124人),资金共219952万元。第二,组织合作商店。1953年有骡马店16户,从业人员18人,大部分户归口北京市供销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骡马合作商店。第三,按照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有271户牛羊肉零售业和53户摊商,批准为经销户,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1956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对批发户除部分人并入零售、合作点外,对86户从业人员102人,全部包下来,对百货业成立了加工厂。第四,对牛羊肉零售业245户,在货源与资金上予以支持,在淡季则增加鱼虾、鸡蛋、青菜,对兼管饮食的则增加油、面的供应。对没有资金的113户,给予贷款6940元作为周转金。又如对著名的月盛斋酱牛肉铺,合营前资金亏损无法周转,欠外债1.7万元,资不抵债,合营后,保留老字号,资方马林、马玉继续任经理,政府给还了外债,货源上予以大力扶植,对资方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并配备了年轻骨干力量。第五,对资方人员作了妥善安排。这一行业人员文化都比较低,但为体现民族政策,在人事安排上仍予以特殊照顾,从市食品公司到区级管理处及加工厂、零售店,都安排了回族资方人员担任负责人,共安排了75人,其中:市级经理1人,区管理处主任2人,厂、店经理5人,股长14人,办事员53人。第六,对困难户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合营后对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给予长期补助。仅1956年就由市食品公司拨款1.1万元予以补助。以上措施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因而受到广大回族资方人员和职工的拥护,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回族经营的饮食等行业,都实行了公私合营或手工业合作社。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腾飞的北京回族经济生活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10年动乱,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回族经挤发展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拨乱反正,落实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经济建设中,党和政府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七五”期间对5个民族乡共减免各种税收470多万元,投资420多万元,使少数民族经济得到较快发展。5个民族乡1990年经济总收入比1985年增长164%,1991年经济总收入1.7亿元,纯收入6065万元,人均收入1300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9.5%、9.1%、7.9%。如通县于家务回族乡在注重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1991年出栏商品肉牛1400多头,商品鸭11万多只,畜牧收入102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8%,人均收入达到1300多元。朝阳区长营回族乡1991年产值5614万元,比1990年增长22%,人均收入1300元,这个区的13个回族村总产值229.1万元,人均收入1096.4元,回族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房山区窦店村,回、汉、满、壮族杂居,有1100户,4100人,在回族党总支书记仉振亮带领下,艰苦奋斗,使过去“破集烂镇”的穷窦店一跃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这个村1990年工农业总收入6000万元,比1977年增长64倍,公共财产积累4350万元,比1977年增长60倍,人均收入1710元,比1977年增长20倍。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目前,他们正建新兴工业区,开发外埠粮仓,仉振亮以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中农企业集团北方总公司副董事长的身份,已与韩国、日本、台湾、伊朗等七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行了合作开发洽谈,有数十个项目已基本谈成,他们凭借科技实力,准备到东北开发两万亩粮田。畜牧产销面向海外,实行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严守清真标准,质量国际一流,1992年有1750头肉牛屠宰加工成牛肉供应首都大宾馆、饭店、航空公司,还出口日本等国。他们还打入北京市城区,参与全国流通,在市内设立了五洲、诚城、盛通三家贸易公司等。窦店的经济已全方位进入大市场。

在城镇,清真饮食业已从1984年的245家增至1992年的1123家(包括国营、集体与个体),清真食品(含副食)网点1992年已达1011家,东来顺、又一顺、西来顺、烤肉宛、同和轩、两益轩、祥聚公、清华斋、大顺斋,月盛斋等清真老字号均已恢复,营业得到发展,新品种不断增加。如清真糕点除传统品种外又开发了300多种中西糕点。同时,商业部门还在全市各大商场设立了清真专点专柜400余个,其中牛羊肉专柜215个,清真鸡专柜30多个,糕点专柜69个,豆制品专柜100多个,熟食专柜30个。1991年6月,成立了北京市清真食品公司,集加工、生产、批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现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回族工人750多人,每年组织牛羊肉货源2万吨,生产加工清真熟肉制品1500余吨。国家投资1600多万元为该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水平设备的清真冷库,总容量1.5万吨,急冻能力75吨。1992年该公司又成立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并聘请东四清真寺哈吉·萨里赫·安士伟大阿洪任公司董事长。

1990年9月,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一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和阿拉伯风格的、10层3万多平方米的北京穆斯林大厦开业。大厦是北京市旅游局定点接待中外宾客的综合性商业服务企业,设有商品采购公司、百货、珍宝工艺品商场、穆斯林餐厅、高技术产品部和具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写字间、客房等,服务于国内外穆斯林兄弟和各界朋友,开展同伊斯兰世界的经贸往来。大厦聘请北京市伊协会长、中国伊协副会长安士伟大阿洪任董事长。同时成立了北京爱海威高科技开发公司、北京有朋国际旅行社,推出“穆斯林中国游”项目,发属穆斯林旅游事业。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中东、海湾国家开展经贸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1993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举办93'中国北京国际穆斯林经贸洽谈会,这将是北京同各伊斯兰国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发展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一次盛会。

如今,回族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穷回回、回回道仄”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本文前述牛街小吉街11号大院“穷八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据1964年5月调查,8户人家的人口已经66人,比解放初增加36人,家家都有了工人,全院计有职工22人,有钢铁厂、电子管厂、机床厂、橡胶厂的工人,还有林业、纺织工人,有教师、司机和售货员,全院有7个孩子上初中,5个孩子上高中,有21个孩子上小学。8户每月总收入1171元,每户平均收入146.37元,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另据1983年对牛街寿刘胡同、春风胡同(即王老师傅胡同)、小吉街等6条街巷410户回族典型户调查,解放初期,这一地区回族生活人均收入只有6.12元,只能维持最低生活,共有自行车、缝纫机8件。

又据1988年7月在牛街地区进行每百户抽样调查,每100户拥有黑白电视机58台,彩电42台,电冰箱73台,录音机63台,录像机7台。1983年人均收入34.8元(按每户全家人口平均,只按基本工资,不包括奖金及其他补助)。另一个有意义的是,回族生活水平提高后,已开始注意智力投资了,书架柜与订阅报刊从无到有,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回族生活的另一重要变化就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回族聚居的农村,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很多回族农民都按照当地乡政府的规划,建了新房。住房问题突出的城市回族聚居的住房,相当一部分是危旧房屋,近几年,市政府已决定对全市危旧房进行改造。牛街春风胡同(原王老师傅胡同)是宣武区最破的危房区之一,住有202户居民,回族居民占70%以上,有危旧房305间,约5000平方米,这里的房屋多是用碎砖头和土坯堆砌盖起来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到雨季,多少人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虽多次维修,因老房基础差,只靠修补无济于事,回族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住房条件。宣武区委、区政府下决心为牛街回族去掉这块心病。这片危房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比原面积增加3倍,1990年11月20日举行危房改造工程开工典礼,北京市陈希同市长、张百发副市长亲自出席开工典礼。1991年,底具有民族特色的春风胡同回族小区竣工,回族群众已喜迁新居。目前,牛街西部地区的危房改建工程也已经破土动工。不久,牛街、马甸、秀水河、豆芽菜胡同等回族聚居地区的成千上万的回族群众将喜迁新居。

结束语

北京的回族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21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她和各兄弟民族一起,已走过了43年的历程。如今,北京回族经济生活巨变,文化教育有了长足发展,过着幸福生活,但和先进的兄弟民族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还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优势,艰苦奋斗,努力争取早日跨入先进民族的行列。

注释:

[1]《秋涧先生集》卷88。

[2]《北京牛街志书〈冈志〉》,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34~35页。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