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68

第68章 吉林省回族人口经济构成的变迁(1)

田志和

根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吉林省的回族人口122777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5%,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9%,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1.43%,占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三省回族人口总数的23.37%。由于吉林省回族人口在全国各省区中所占比重比较低,所以在中国回族史的研究中常常被忽略,致使全国回族同胞对吉林省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吉林省回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回族同胞一样,在各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进程,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辉煌的进步,其中以行业职业为内容的人口经济构成方面,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事例。本文仅就现有资料略加整理,与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加以比较,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对于中国回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亦有更深刻地理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吉林、黑龙江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时期,三省回族人口约有20万左右,其中吉林省(按今行政区划,下同)约占5万人左右。在日伪统治下,回族同其他各族同胞一样,经济生活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由于回族的风俗习惯特殊性,其贫困的程度更甚于汉族群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后,日伪政府残暴推行“经济统制”政策,造成了东北城市人口失业群的扩大,其中城市中回族人口失业群尤为突出。此时东北地区回族人口185251人,无业者约占31657人,占东北地区回族人口总数的17%。在这个统计中属于今吉林省的市县,无业人口占全省回族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17.64%。回族人口较多的长春市(伪首都),回族劳动人口失业率占本族劳动人口总数的36.92%,吉林市占30.85%,敦化县占74%,洮南县占66%,长岭县占53%,桦甸县占61%[1]。从总体看居住在经济落后县镇的回族人口失业率高于发达的市县。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更加强化了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搜刮和政治压迫,将东北各族人民的生活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回族人口的失业群急剧扩大,1941年长春市、“间岛”省(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省(今通化市)等2省1市20个县统计,回族失业人口占该地回族劳动人口总数的56%,与1937年比较失业率增加38%。全省35个市县统计回族失业人口13910人,占全省回族劳动人口总数的35%,较1937年增加17.36个百分点。吉林市是全省回族人口密集的城市,失业人口最多,失业者占全市回族劳动人口总数的54.78%,高出全省失业率19.78个百分点[2]。以上诸多数据仅仅是静态的量的反映,又是日伪政府自行统计和公布的,其虚伪性和欺骗性不言而喻。事实有业者生存境况不是当今的标准,那种吃穿用水准与今天的职工生活水平不能比拟。在日伪统治下,有业者时时向无业方面沦落。无业者的那种艰难和生活饥饿状态,用数字是不可言状的。

生活在城市的回族人口,靠出卖“苦力”(包括搬运工、泥瓦建筑工、人力车夫、杂工等)谋生者占多数。吉林市回族聚居区有条街巷称“牛马行”,其中有个“工夫市”,是回族失业者每天等候雇佣的劳动力市场,被雇佣就算“有业”,无人雇佣则浪迹街头。1937年东北地区这类回族人口约39527人,占所谓有业人口总数的25.56%,其中吉林省这类人口约有4329人,占16.94%。今吉林市船营区致和街1、2、12、13等4个居民组24户回民,当时有14户靠修鞋、卖豆腐、拉人力车、捡破烂和乞讨过日子,这样一个角落的人口生活境况,就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回族有业人口的典型写照。

“回回善于经商”,这是一种普遍的通说和印象。但东北沦陷时期对吉林省而言,这种“经商”也仅仅表现在经营清真食品的饭铺、小商贩、小吃摊床。1937年统计,东北地区回族从事商业活动者38360人,约占有业人口总数的24.81%,其中吉林省5203人,占有业人口总数的20.36%,长春市占28.48%,吉林市占49.75%,四平市占73.63%。1940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运回日本本土和各个战场,中国人口的口粮严重短少,日伪政府实行法西斯式的“粮谷出荷制”和人口“配给粮制”,凡普通老百姓吃大米和面粉者判处“经济犯罪”。在这样恐怖饥饿的条件下,各族经营的饮食店、食品摊床,开始大批倒闭,从业者失业。从事这类职业的回族人口大幅度减少,1940年东北地区仅及原有数的20.67%,而吉林省仅及14.54%,其中吉林市为47.9%,1942年为28.68%。

“牛羊屠宰业是回族的传统行业”,但在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地区从事这类行业的回族人口并不突出。1941年东北地区回族中,从事皮毛加工交易者,仅占有业人口总数的1.66%,从事牛羊屠宰业者占2.18%,贩牛羊者占1.09%,贩牛羊肉者占3.45%。吉林市回族人口从事上述各业者,占该市各业人口总数的31.25%。

回族当时也有少数人在日伪政权或企事业机构中,担任职员以上的职务。1937年今吉林省35个市县中,任日伪官署公职者99人,占有业人口总数的0.38%。1941年长春市回族中有139人任日伪政府官吏,占该市回族有业人,口的0.48%,吉林市该阶层有67人,占该市回族有业人口总数的2.63%。

在农村方面,1937年东北地区回族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口95330人,其中吉林省约有10964人,约占全省回族人口总数的26%,占有业人口的42.9%。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府推行《战时紧急经济方案纲要》,疯狂实施“决战搜荷方策”,管制粮谷,“出荷”粮谷。农民一年劳动所获的一半左右,被强迫“出荷”给日伪政府,剩余部分还要交租、纳捐,留给自己的已经实难果腹了,糠、菜成了主粮,农村人口生活非常贫穷苦楚。总而言之,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14年间,吉林省回族人口的经济生活陷入了绝境,日本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回族“在经济上社会上正面临着崩溃的危机”[3]。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需要,随着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民族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吉林省回族人口的行业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各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旧社会两层天”这个质朴的真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按13个行业划分,吉林省回族在业总人口61328名,其中直接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者13202人,占全省回族在业人口总数的21.53%。工业23805人,占回族在业人口的38.82%。地质普查勘探业116人,占0.19%。建筑业3008人,占4.9%。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2863人,占4.67%。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仓储业9162人,占14.94%。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业1790人,占2.92%。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1328人,占2.17%,教育文化艺术业2866人,占4.67%。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358人,占0.58%。金融保险业415人,占0.68%。国家机关政党社团中2400人,占3.91%。其他15人占0.02%。与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所得各数据比较,8年间回族人口在各行业分布有增有减,例如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三大产业中,从业人口较1982年减少1.53个百分点。传统的商业公共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从业人口较1982年增加2.14个百分点。在国家机关政党社团从事工作的回族人口,从1982年的2.53%增加到3.61%。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从业人口都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