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方法谈
19038600000004

第4章 教子做人方法谈(3)

(六)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锤炼自理自立精神

2004年8月(合刊)的《当代家庭教育报》曾刊登一篇《外国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外国父母家教的经验,如,“2岁自己洗澡、18岁自谋生路”、“跌倒了爬起来,初中毕业当‘佣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吃苦是必修课”,等,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家长千万不要成为只会庇护孩子的“鸡妈妈”,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碰着、伤着和委屈着,要成为把孩子交给蓝天,像雏鹰那样搏击长空的“鹰妈妈”,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理自立能力。

四、坚持自理自立法家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不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800名家长做了为期近3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其中,过分保护型和过分干涉型的家庭各占30%左右。(计亚萍.《放飞——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最佳途径》,《家庭教育导读》2004年第8期)有人说过,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

家长为何要过分保护和过分干涉孩子呢?就是因为他们总嫌孩子小,缺乏能力,总怕孩子吃苦受罪,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因而,总想代劳、保护和干涉本应由孩子该做的自理自立行为。似乎不这样做,他们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也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必须努力克服之。

不克服它,子女就不可能自理自立。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该看到,子女的自理自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正如孩子学走路一样,开始时,总是先练站立;之后,孩子扶着墙迈几步;再后,家长扶着孩子走路;最后,孩子自己独立走路,并由少到多,直至完全学会走路。它是分为若干个阶段进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家长一方面要为孩子自理自立创造条件,告诉他们自理自立的规则和要求,鼓励他们锻炼成长;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解放思想,让他们独立去“放飞”,像雏鹰那样早日搏击长空。

(三)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自理自立的内在积极性

孩子长大以后,在许多事情上都愿意自己动手尝试一下。“让我自己来做”,就是他们的内在心愿。例如,自己洗脸、吃饭,尽管开始时做得不好,丢三落四,但这是一种自理自立内在积极性的体现。家长要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指导他们如何规范地做好。千万不能埋怨、指责、挫伤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只有当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逐步学会自理自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以养德法

“俭以养德”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提出的教子格言。他在《诫子书》中明确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即品行高尚的人,静思可以提高品德,俭朴可以保持自己的品德。俭以养德作为一种教子方法,特指是通过培育孩子俭朴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其良好品德的教子方法。

一、俭以养德法对新形势下教育子女究竟有何意义

毫无疑问,俭以养德法是中国传统的教子方法,也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教育子女更具有指导意义。

(一)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前提。李商隐在其《咏史》中讲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这是治国治家的警世名言。朱伯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即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这是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没有改变。坚持节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仍然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正确选择。俭朴是新形势下孩子们对待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和良好品德。

(二)有助于抵御奢侈之风对孩子的侵袭

不容否认,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一种以高消费为突出特点的奢侈之风正在逐步腐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使其思想和行为习惯逐步发生蜕变。社会上流行的“食品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美容消费跟着明星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父母走”的高消费倾向正逐步向儿童和青少年蔓延,一些孩子经不起这种拜金主义腐蚀而走上了偷盗、抢劫和杀人的犯罪道路。

而勤俭持家、节俭朴素等我国传统优良品德正逐渐被孩子们所淡漠和遗忘,似乎这些东西不符合时代潮流,是一种陈旧的东西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讲那个?”据有人对某学校的调查统计,80%的“双差生”来自讲究高消费的富裕家庭。(许拓,王德勇编著.《家庭教育误区》,科学出版社)另据上海对50名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享受欲已成为一些青少年走向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消费则是一些青少年滋生享受欲的温床。(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而俭以养德法正是防止孩子高消费的一付清醒剂,也是抵御奢侈之风侵袭孩子心灵的一付灵丹妙药。

(三)有助于孩子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从小养成俭朴品德。俭朴是一种成功的品德。孩子有了俭朴这一品德,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与其相反,奢侈是一种失败的象征。凡是追求奢侈生活的孩子,必然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好逸恶劳,吃喝玩乐,难于取得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老舍曾讲过:

“大吃大喝是败家的征兆。”(陆中飞,陈如春编.《家教格言》,经济日报出版社)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很难想像,一个好吃懒做,一味追求高消费的孩子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上获得成功。即使侥幸继承了前辈万贯家财的孩子,再多的财富也经不起他的挥霍和浪费,终有一天要坐吃山空。

二、家长应注意克服不利于孩子俭以养德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在现实社会中,妨碍俭以养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家庭小环境的因素、家长素质和认识能力的因素以及孩子强烈的物质利益需求的因素,等等。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家长要注意克服不利于孩子俭以养德的种种不健康心理。

(一)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

有人讲,孩子的俭朴品德是家长培育出来的;同样,孩子的高消费奢侈恶习也是家长给惯出来的。但可悲的是,不少家长存在溺爱孩子的心理,但自己并不觉察,也不认识,还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孩子呢!如,孩子在食品消费上跟着广告走,广告里宣传什么食品好吃,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食品吃,孩子要多少,家长就买多少。在他们看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了增加孩子的营养,谁还在乎买吃的那点钱呢!有的家长干脆给孩子高额零花钱,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这种无节制的消费必然导致孩子的高消费,促使孩子养成偏食、厌食和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岂不知,其背后的根子就是家长溺爱心理在作怪。这种爱不是科学的理性的关爱,而是非科学的盲目的扭曲之爱。

(二)克服补偿孩子的心理

有些家长年幼时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水平低,自己也吃过不少“苦头”。现在家庭生活条件好了,总觉得再也不能亏待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再受那份“罪”了。还有一些母亲,或夫妻离异,或长期分居,或丈夫病故,自己一人抚养教育孩子,作为一位母性,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吃好、住好、穿好、玩好、用好、花好,多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以补偿自己过去的种种缺憾。似乎这样补偿一下,心理才能平衡和平静。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在实践中,它极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生活习惯,丧失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良好品德。

(三)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

还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吃、穿、住、行、玩、用、花上,不是从有利于培育孩子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出发,而是以邻居、幼儿园和学校其他孩子为参照物,盲目攀比,其他孩子买了一件名牌衣服,马上就给自己孩子也买同样一件衣服,其他孩子家里购置了一台钢琴,自己家里也要购置一台钢琴,如此等等。似乎不这样做,就对不住孩子,也显得自己孩子矮人一头,感到脸面上不好看。这种盲目攀比的心理,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必然会导致孩子消费上的盲目从众行为,滋长孩子的奢侈之风。

三、如何培育孩子的俭朴品德

培育孩子的俭朴品德,需要从孩子小时抓起,从一点一滴培育做起。

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俭朴教育

给孩子讲述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俭朴故事,使孩子从中受到熏陶。“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以《训俭示康》一文流传于世,成为千古绝唱。“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的革命先烈方志敏,以其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在人民心中树立了难以磨灭的丰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以其节俭朴素的生活,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这些故事都是对孩子进行俭朴教育的生动教材。又如,教孩子学习背诵有关诗词和治家格言,将俭朴思想深深印在其头脑中。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名篇。陈毅元帅“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和“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的戒子诗,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治家格言。(谭平,杜祥萍.《改变“压岁钱”方式》,《家庭教育导读》2003年第1期)学习背诵这些诗词和治家格言,是进行俭朴教育的好方法。

(二)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家长挣钱的艰辛

现在的许多孩子如同生活在蜜罐子里一样,不愁吃,不愁穿,花钱大方,挥霍无度,但仍感到很不满足。关键是他们体验不到家长挣钱的艰辛,更不了解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的艰难。一位独身母亲带着女儿一起生活,又偏偏赶上了下岗回家。她依靠卖报纸挣钱供养女儿上学,生活异常艰辛。但女儿对此很不理解,总抱怨母亲抠门儿,给的零花钱太少,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暑假期间,母亲让女儿冒着酷暑独自在街头卖报纸,卖了半天,累得满头大汗,一算账,才赚了一根冰激凌的钱。对此,女儿非常震惊,心中触动很大。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也学会了俭朴。还有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夫妻,每年暑假期间都要带着儿子到农村老家住一段时间,一方面回家团聚,孝敬老人,另一方面,带着儿子参加农业劳动,熟悉农民的生活。

孩子回城后感触很深,学习很努力,生活上也严格要求自己,节俭朴素,连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三)让孩子逐步确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孩子不接触钱、不认识钱和不使用钱显然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培育孩子的俭朴品德,不是在脱离金钱的真空里进行的,而是在与金钱频繁接触的现实社会中进行的。

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孩子逐步确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要使孩子懂得,家里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家长通过辛辛苦苦的诚实劳动获得的。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份报酬。因此,孩子要学会爱惜钱,花钱要有节制,不能无限制地随心所欲地挥霍浪费。挥霍浪费既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被禁止的行为。要使孩子懂得,金钱是重要的,离开了金钱是万万不行的。没有金钱就买不到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东西,也买不到书本、文具,交不了学杂费,影响孩子上学读书。但是,金钱又不是万能的,世界上的许多东西单靠金钱是买不到的。如,金钱买不到好的学习成绩、金钱买不到知识和智力、金钱买不到俭朴的品德、金钱也买不到真正的友谊和纯真的人格等。要让孩子懂得,取钱有道,任何不义之财都不可取,取了就要犯错误,甚至犯罪。对于未参加工作的孩子来讲,经济上尚未独立,花钱只能花家长和亲朋好友给的,不能采用不当手段去私拿家里的钱、偷别人的钱、骗取他人的钱。总之,只有逐步确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培育起孩子的俭朴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