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1

第11章 汉代萧关瓦亭城(2)

瓦亭驿站马蹄响

烽燧墩堠烽烟直

瓦亭除了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外,在中国邮政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瓦亭城既是秦汉时期著名的萧关,又是东汉以来一直沿用至清末的重要驿站。

瓦亭最早是东汉邮亭(即驿站)名,历史悠久,曾有“上古驿站铁瓦亭”的盛名。历朝历代都在此设有驿站,为驿道必经之地。

瓦亭之名,自东汉沿袭至今。《汉书·地理志》说“乌氏……都庐山在西,莽曰‘乌亭’”。可知,在王莽时期改“乌氏”为“乌亭”,是因为邮驿,东汉改称“瓦亭”。《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乌枝(即乌氏)县下记:“有瓦亭(刘绍注:牛邯驻军处),出薄落谷。”(刘绍注:本传有龙池山,《地道记》曰乌水出)

古代邮驿亦称驿传、驿站,元代称为“站赤”。驿站的职责是传递公文、信函,运送官吏、使节。

这条驿道在唐代又有新的开拓,成为横贯西北,跨越欧亚两洲,通达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此道长安至凉州段,又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道沿渭水经秦州西行;北道则沿泾水西北出,经邠州、泾州,过今泾源县境蒿店、瓦亭至固原,然后翻越六盘山天堑,渡过黄河,在凉州与南道会合。北道比南道近约400公里。唐代在此设置瓦亭关,后因驿站和关城在同一城内,又改“瓦亭关”为“驿藏关”,为唐“原州七关”之一。

元代驿站受到重视,被称为“站赤”的驿站,更多地被应用于军事情报的传递。明代的驿道,其驿站、递运所设置循元。

清代,瓦亭依然是重要驿站之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地方官员奏请乾隆皇帝,请求将瓦亭驿改归固原州管理:

平凉府华亭县瓦亭驿,乾隆二十五年裁汰驿丞,改归华亭县知县管理。嗣因县泊去该驿太远,奏准添设巡检一员,兼司驿务。接年差务虽无迟误,但马匹钱粮仍须该县照料,殊多不便。查平凉府属之固原州距瓦亭驿八十里,较华亭为近。请将驿务改归固原州管理,其居民钱粮一并拨隶,原设华亭驿巡检应裁。再,平凉府属之盐茶厅回民杂处,狱讼繁多,向设同知一员,并无佐杂,因公山署,仓库监狱乏员经理。请即以裁减瓦亭驿巡检改设盐茶厅司狱一员。下部议行。

清代,瓦亭驿站最为繁忙,清《甘肃通志》载:清宣统年间,瓦亭驿站有驿马103匹,驿夫51人,年支银两826.46两。化平川直隶厅(今泾源县,不辖瓦亭驿)无驿站,只在治所(今泾源县城)和白岩河镇设置铺司代办邮运。清乾隆年间,瓦亭驿站驿马减至45匹,驿夫减至28人,年支银两1666.4两。清朝末年,新生邮电业兴起,驿站被邮电通信和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试设邮局。至宣统三年,驿站废黜,改行邮局。

瓦亭驿站所通行的这条陕甘驿道,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千年,至清代时虽有部分路段发生改变,但六盘山段是唯一沿袭使用的驿道。

烽燧,也称烽火台、烟墩、烽台、烽堠、狼烟台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警报和通信设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烽燧源于氏族部落间的战争,远自商代就有“击鼓传声”“烽火报警”等声光传递军情的方式,后经历代发展完善,至清朝末年消失。

从西周开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各地广筑烽火台传递军情。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防御他国侵犯,相继筑起了长城,烽燧制度得以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把原来诸侯各国长城逐渐连接起来,利用长城和各地烽火台,构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军事通信设施网和军事防御屏障。

汉代为防匈奴入侵,边防烽燧设置加强,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

明初,为防范北方鞑靼、瓦剌侵扰,沿边境修筑长城、关楼、城障的同时,也在险要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制高点大量修筑墩堠。其中以固原镇为中心的墩堠有127个,烽堠众多,星罗棋布。清朝初年,仍沿用明代墩堠传递军情。

烽燧作为重要的军事警备和通信设施,始终受到历代重视,至今仍有大量保存。今泾源县六盘山镇(什字)、大湾乡一带,以及县城通往六盘山、华亭县的道路沿线山峰上,可见许多明代烽燧遗址。据1984年文物部门普查,县内有宋代烽燧21座。2003年,由固原县划归泾源县管辖的大湾乡、六盘山镇就有17座烽燧。遍布县内各地的烽燧遗迹均为圆锥形,大部分用黄土夯筑,也有部分用砖瓦筑建。目前,约有四分之一的烽燧遗迹保存完好。

汉武帝六出萧关

北征赋凭吊孙

汉武帝,名刘彻,西汉皇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雄才大略,开疆辟地,开通回中道。他在位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采取“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采纳桑弘羊主张,将盐、铁贸易等收归国家专营,充实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多次派张骞等前往月氏、乌孙、安息等地,加强与西域的联系。曾任卫青为大将,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连续发动反击匈奴战争,保障了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西巡至雍,祀五帝,越陇山,登崆峒,西临祖历河(今甘肃靖远、会宁县境)而还。又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始四年(前93年)、后元元年(前88年),多次西巡安定、北地(今甘肃陇东),祀五帝,祭天神。

“文景之治”后,汉朝政权逐渐强盛,物阜民富,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年号建元。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等率兵一举将匈奴逐出塞外,收复大片领地,泾源及周边地区方得安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为彻底铲除匈奴军主力,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采取大迂回包抄战略,重创匈奴军于祁连山。元狩四年(前119年)夏,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余骑兵,深入蒙古大漠对匈奴主力作战,史称汉、匈奴漠北之战,消灭匈奴10余万部众,汉朝西北边境得以安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析北地郡另置安定郡(郡治在今固原城,称高平),今泾源全境及当时乌氏县皆属安定郡。此后,汉武帝曾六次巡幸陇西、北地、安定。

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首次出巡郡国,由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出发,越陇山,登崆峒,陇西太守赶来迎接。由于随行人员多,食物不充足,陇西太守惶恐自杀。武帝“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安定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檄,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见《史记·武帝本纪》)。当时,34岁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也随行巡视。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第二次出巡安定、北地。汉武帝沿着清水河谷至雍祭祀后,过安定、北地,又向东北巡视到河北乃县(今河北省涞水县北)返回。“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西河归……”在修筑长城的基础上,沿长城内外交通通道上修建关塞、亭障、斥堠和烽燧。太初元年(前104年)八月、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年)正月、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汉武帝又先后四次北出萧关,巡视安定郡、北地郡。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汉武帝去世前一年)正月,武帝第六次出巡至安定郡。自元鼎五年首次出巡,至后元元年第六次出巡期间,汉武帝在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战争,加强了西北边境防务,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他曾六次驱马击剑,北出萧关,巡视边塞,稳定了陇山周围政治形势,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扰掠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掠掳大量人畜,并烧了回中宫,兵锋直逼甘泉宫。

汉武帝先后6次亲登六盘山,出萧关险隘,观览泾源苍茫悲壮的河山景致。到了泾源,汉武帝查看了地形,那时,匈奴单于烧毁的秦始皇时期的“回中宫”遗迹尚存,汉武帝凭吊了回中宫遗址和萧关及守将北地郡都尉孙卬。陪同汉武帝巡视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多次提到“北地都尉卬”,并将孙卬的独特业绩当作重大历史事件加载传记,悼念孙卬的丰功伟绩。

西汉末年,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北游安定(今固原)时,专门凭吊了孙卬殉职的萧关。

班彪作为历史学家,早就有对秦汉史迹寻觅的渴望。秦灭义渠筑长城以拒胡,始皇出鸡头过回中到高平,匈奴14万大军入朝那破萧关烧回中道,北地郡守孙卬战死沙场,这些历史在他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促使他“亲躬践行”,以觅长城、回中道、萧关和高平。更始三年(25年),他从长安出发,经陕西泾阳,甘肃庆阳、镇原,取道安定,考察了汉与匈奴的古战场,凭吊了英雄孙卬,写出了千古绝唱《北征赋》,开东汉抒情小赋之先河。

《北征赋》

余现实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厄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备袂以北征兮,赶绝进而远游。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登赤须之长坂,入义渠之旧城。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恩。日奄其将暮兮,暗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越安定以客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譬。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闭獯鬻之猾夏兮,吊尉邛(卬)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陟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回千里而无家。风焱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郡翔兮,鹍鸡鸣以哜哜。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托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噎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塑。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俱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