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2

第12章 梁冀专横掌朝政(1)

祸国殃民自毙命

一个地方的名人对一个地方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六盘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除了上古历史传说中的人文初祖和神话人物外,从秦汉以来,六盘山地区曾经产生过无数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过辉煌的业绩。六盘山地区最有影响的家族是梁氏、胡氏和李氏三大家族。

梁氏家族是古代乌氏县一个很有影响的家族,先后有7人封侯,出了3个皇后,6个贵人,2个大将军,卿、将军、尹、校多达57人。梁氏家族在汉代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一百多年,庞大的家族文化势力极大地影响了六盘山地区的两晋文化。出身于梁氏家族的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梁竦,他的《悼骚赋》至今影响着六盘山地区的文学发展。

梁统生卒年月不详,字仲宁,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大臣,九江(今安徽定远县)太守。先祖梁益耳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高祖梁子都西汉间迁居安定。王莽篡权后,梁统在家乡任地方小官。淮阳王刘玄倒新莽政权,恢复汉室,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继位,改年号更始。梁统归顺刘玄,于更始二年(24年)被封为中部将,任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太守。为时不久,赤眉农民军攻进长安,推翻更始政权。这时他与波水将军窦融及河西五郡太守们共同举兵宣布“保境”(实际上是割据),大家公推梁统做大将军,梁坚决不干,便改窦融为大将军,梁自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市)太守。

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后,梁统被封为宣德将军。不久,天水地区实力派隗嚣叛汉,与四川割据政权刘表结伙发难。梁统又率部跟随光武帝御驾亲征。打败隗嚣后,被加封为成义侯,仍然回任河西原官。建武十二年(36年),梁统被调到京城,改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参与朝廷最高决策层的工作。

梁统“性刚毅而好法律”,在任期间比较注重法治。任武威太守时,他“为改严猛,威行邻郡”,重用清廉官吏,把治理地方的安定和富裕看作重要事情去做。当他调到朝廷担任京官以后,仍然多次上书皇帝,阐明重刑的必要性。主张乱世施重典,以尽快稳定全国的局势,恢复经济,给人民以休养生息。但是梁统的主张受到多数大臣的反对,认为“隆刑峻法,非明主急务”。反对派们还联合起来把梁统排挤出朝廷,调到九江郡(今安徽定远县西北)任太守,改封陵台侯。在新任内,梁统仍然坚持实施法治,很见成效,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梁统后病故在九江郡任内。

梁竦(?~83年),字叔敬,东汉安定乌氏人。梁统之子,梁松之弟,约生活在东汉明帝、章帝时期,是宁夏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见于史载的共有两篇,一是《悼骚赋》,二是《七序》。

梁竦自幼勤学,对《周易》颇有研究,少年时已是才华横溢,招徒讲学,从事教育事业。正当他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祸从天降,因兄长梁松遭遇匿名信的诽谤而下狱身死,梁竦与弟梁恭遭到株连,被发配到交州九真郡(辖境约当今越南清化全省及义静省东北地区)。赴流放地九真途中途经湘江时,联想到伍子胥、屈原无辜被贬和自己的遭遇处境,梁竦产生了无限的怀念和情感上的共鸣,挥笔写下了《悼骚赋》。《悼骚赋》是作者感念追悼伍子胥、屈原而作。赋文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匡救忠君之情,以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历史典故,指斥屈原所处时代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黑暗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愤激之情,并对屈原自沉殒身深表理解。

《七序》是梁竦自流放地九真回归本土后所作。据班固评议,可知《七序》以讽谏为本,史传不录,可能在汉末即已失传。

梁商(?~141年),东汉大臣。永建元年(126年)“袭父封乘氏侯”。阳嘉元年(132年),女儿被立为皇后,妹妹又封为贵人,自己也被加位特进、拜执金吾。三年,封为大将军,地位日益显赫。梁家自从梁竦衰败之后,到梁商时又开始重新崛起。

梁商“少通经传,谦恭好士”。在辅佐顺帝期间,“自以成屈居大位,每存谦柔,虚己进贤”。顺帝先后封梁商长子梁冀为襄邑侯、少子梁不疑为步兵尉,他都上书相辞,而是主张选贤任能。他起用陈龟、李固、周举等有才干的人入朝担当重任,“是京师翕然,称为贤辅,帝委重焉”。

在对待与少数民族关系方面,梁商主张实行安抚政策,反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以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元初五年(118年)夏,南匈奴“背衅”,“率三千骑寇河西”。梁商上书主张采取“续深沟高壁,以恩信招降”,尽量不要打仗,让边地安宁,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常常教导边将们,对待少数民族要宽仁,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永建四年(129年),因镇压少数民族有功,马贤、来机、刘秉三位将领赴京受封领赏时,梁商曾对来机等说:“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其务安羌胡,防其大故,忍其小过。”

梁商虽身为大将军执掌朝廷军政,权倾一时,但仍然居官清廉,严格要求梁氏族人严于律己,不能以权干法。在他病危弥留之际,把儿子梁冀叫到病床前说:“我死后要节俭办丧,及时落葬入土。”入葬之日,皇帝命中宫亲自扶灵,皇帝自己也目送他“上路”,并追谥其为“忠侯”。

梁冀(?~159年),东汉大臣,字伯卓,梁商子。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少年时代就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放鹰斗鸡,赌博嫖娼,是京城有名的纨绔恶少。其父梁商死后,继为大将军。梁家的富贵、荣华和权势甲于天下。

永和元年(136年),在担任河南尹时,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当时担任洛阳令的吕放,是他父亲过去的门客,便把梁冀在河南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梁家。梁冀受到父亲的责骂之后,知道是吕放告的状,便将吕放暗杀,又杀了一个所谓的“仇人”及其一家,无故枉杀100多人。

永和六年(141年),父亲病故,梁冀又被汉顺帝特命为大将军,继承父职,执掌朝政。他又乘机把弟弟梁不疑提升为河南尹。当时有位光禄大夫名叫张纲,大胆上奏皇上,举劾梁氏兄弟“外戚蒙恩”“专肆贪明”“纵恣无极”,不宜担当要职。梁冀对张怀恨在心,不久就找到借口,把张纲排挤出京城,贬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去当太守。

汉安三年(144年),汉顺帝刘保病故。太子刘炳继位,改年号永嘉,史称汉冲帝,年仅2岁。梁冀的妹妹梁皇后成为皇太后,并临朝执政,但小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当时朝廷为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太尉李固主张皇位要由“高明有德”者来继承,以便亲自处理政事。而梁冀与梁太后秘密谋划“定策禁中”,选中渤海孝王的8岁幼子刘赞当了新的小皇帝,改年号本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少,但聪慧、勇敢,早已知道梁冀是奸臣,朝廷是梁氏专权,内心非常痛恨梁氏家族。有一次朝会群臣时,小皇帝突然两眼怒视梁冀,对满朝的文武大臣们说:“此跋扈将军也。”于是梁冀就让太监在食物中加毒药,害死汉质帝。不到一年,朝廷再次讨论选择皇帝继承问题,当时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等主张迎立清河王刘蒜(质帝的哥哥)继承大统。但梁冀却在会上“意气汹汹”,“言辞激切”,十分霸道,大臣们都十分惧怕梁家一门的权势,大多数官员们因“惧慑”,不得不表示“唯大将军令”。梁家兄妹便决定让汉章帝刘垣的曾孙刘志做新皇帝,改年号建和,史称汉桓帝。新皇帝也只有15岁,梁太后仍然临朝执政,因而朝中军政大事仍然是梁氏兄妹把持。

对于梁冀的种种倒行逆施,只有李固和杜乔等少数正直大臣敢于站出来说话,所以李、杜也就成为梁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后快,经常想方设法对他们打击报复。先是以“灾界”为借口,将他俩免了职,后又制造罪名把李固抓进牢狱。但是梁太后要梁冀放人,他不得不释放李固。李固出狱这一天,京师百姓纷纷拥向街头去迎候,大家不约而同“皆称万岁”。梁冀看到了民心,非常害怕,对李固更加痛恨。他一不做二不休,借故把李固抓起来。李固最终被迫害死在狱中。李固死前曾给朝中大臣留下遗言,向同僚们提出了警示和忠告。他说:“汉家衰微,从此始矣。”杜乔也在梁冀的迫害下死在狱中,并被暴尸野外。梁冀还威胁不许杜乔家人和他人去收尸。梁家对外放风威胁说:“有敢临者,加其罪。”从此以后,梁冀在朝中一手遮天,再无一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文武官员如被提拔,都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各地进献给朝廷和皇帝的贡品,总是先把好的送给梁冀,而将差的送往宫中。每年春节百官朝贺皇帝时,梁冀“威仪不整”“恃贵不敬”,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梁冀与妻子孙寿,都是生活糜烂,穷奢极侈。梁家在京郊强占民田,大兴土木,修建的私家园林,方圆近千里,赛过皇家园林。他还抢掠平民数千人,强迫他们成为奴婢,对外谎称这些人是“自卖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梁冀把持朝政,控制汉室长达二十余年,他穷凶极恶,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已而不得有所亲豫”。物极必反,梁冀恶贯满盈,终于走到了尽头。延熹二年(159年),梁太后、梁皇后相继死去,梁冀失去了靠山。不久,桓帝与宦官单超、具瑗、唐街、左馆、除璜等5人谋划诛冀办法,果断地收缴了梁冀的大将军印绶,夺回了兵权,以防不测。梁冀自知大势已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便与妻子一同自杀,受他们牵连被处死及免职者数百人。家产被抄没,变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同减天下税租之半”。

临朝执政梁皇后

治理有才国强盛

梁妠(106~150年),东汉顺帝皇后,梁商的女儿。梁妠是东汉三大临朝执政的皇太后之一(邓太后、窦太后、梁太后)。

梁妠自幼心灵手巧,既喜欢读书,又有一手很好的针线功夫。她9岁就已经熟读《论语》《诗经》,并能讲解这些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她还常以《列女图》中的人物为榜样,时时对照自勉。她的父亲对这个女儿所表现出来的才智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非常偏爱,并进行重点培养。梁商经常对族人们说,今后能为我梁家光宗耀祖的人,“倘兴此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