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3

第13章 梁冀专横掌朝政(2)

汉顺帝在位时,13岁的梁妠与她的姑姑一起被选中,入宫充当皇妃,后又先后被汉顺帝刘保封为“贵人”。梁妠凭着美貌和智慧以及管理才干,很快在后宫崭露头角,于阳嘉元年(132年)被立为皇后。由于梁氏读书多,有思想见解,能“深览前世得失”,”不敢有骄专之心”,不仅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帮助皇帝治理朝政。如在惩治暴吏、大赦天下和注意接受谏议大臣的意见诸方面,梁皇后都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汉顺帝死后,她相继成为冲帝、质帝和桓帝三朝的皇太后,并持续临朝执政长达十几年。

梁妠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临朝执政而又有所作为的皇太后。东汉政权建立之初,实现了全国统一,消除了大规模战争,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出现过几十年所谓“光武中兴”的“太平盛世”。但是,汉和帝刘肇以后,中央政权不断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的局面,从此,东汉政权开始衰败。梁妠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走上政治舞台的。这一时期她扶持的三个小皇帝都没有亲政的能力,国家大事全靠她一手操持。她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亲理朝政,基本上是“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她能破格提拔德能兼备的人才,协助她管理国家大事,比如起用黄琼、李固、陈蕃、李膺等名士,使得朝政有所改善,贪官污吏受到一定程度的惩治,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国防安全得到加强,东汉政权初步强盛,充分展示了梁妠的治国才干。

当然,对于她哥哥梁冀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和种种倒行逆施以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她也是有直接和间接责任的。另外,由于她“多溺于宦官”,听信他们的谗言,客观上给外戚与宦官的专权制造了条件。

和平元年(150年)春,梁妠将朝政归还给汉桓帝刘志,当年病故,葬于宪陵,追为顺烈皇后。

梁鸿《五噫》百年无梁鹄书法骨气凝

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东汉诗人。东汉安定郡乌氏人,出生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是东汉名门望族“乌氏梁氏”的后裔。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今甘肃庆阳市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他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之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于是改姓换名,南逃至吴,为人做雇工。东家见其妻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地闭门著书。死后葬于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要离墓旁。

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梁让是王莽执政时的城门校尉。王莽好古成癖,登基后,认定一些人是三皇五帝、先贤哲人之后,分别赐予爵号,以显示自己的新朝能克绍先圣,弘扬仁德。王莽认为梁让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封他为修远侯,封地在北地郡内。王莽新朝短命,几年后,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得病死去,昔日的官僚家庭就此衰落赤贫。当时梁鸿还小,因为母亲出走,父亲死后也只能用席子卷起来安葬了。战乱与家庭的变故让梁鸿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对他成年以后淡泊名利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青年时,梁鸿离开北地郡到京师长安求学谋生。在父亲昔日故交的援助下,梁鸿进入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好学不倦,博学多才,虽然家境贫寒,但崇尚气节,颇有傲骨。他鄙视当时儒学圈那种皓首穷经、钻研章句之学,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学习结束后,梁鸿仍然在长安郊区的皇家上林苑放猪兼读书。

一次,因为不小心引起火灾烧了别人的房屋,梁鸿表示愿意用所有的生猪来赔偿。邻家主人还嫌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了,愿意到你家来当帮工。”邻居老人们看到梁鸿经常为债主家做事干活,并且从来都不偷懒懈怠,就一起谴责那家主人不该如此对待梁鸿这样的“德行之人”。之后,那家主人也因为梁鸿的宽厚仁义而羞惭懊悔,愿意将生猪都归还给他,但梁鸿坚决不予接受。从此,村里人都非常尊敬梁鸿,见面都称他“先生”“夫子”,梁鸿的声名渐渐传开。

后来,梁鸿为了清静,悄然回到了平陵老家。有权势的人家敬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人想把女儿嫁给已届而立之年的梁鸿,但都遭谢绝。本县孟家有一富家女儿,粗眉大眼,身材矮小壮实,肤色黧黑,可谓姿色俱无,年龄已经30岁了,仍是待字闺中,未曾出嫁。父母催问她愿意嫁什么人,她回答说:“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梁鸿听说后,就向她下了聘礼,孟女向父母要求陪嫁粗布衣服和麻鞋,以及纺织劳作的筐子和工具。到出嫁时,她浓妆艳抹进入梁家。

孟家女过门七天,梁鸿却没有理睬她,于是她跪在床前请罪:“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发妻,妾深感荣幸;但夫君于今仍默默无语,面色不悦,想必妾是犯了重大过失,还请夫君治罪!”

梁鸿不满地说:“我的妻子应该是一位穿葛麻粗布衣服,可以和我一起过清贫避世的隐居生活的普通人。现在你穿着华丽,涂脂抹粉,一副贵夫人模样,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呢?”妻子微笑着说:“我这样做是想试探您,看看您的志向到底如何。我自然备有劳作的衣服与用品。”于是,她梳起了朴素的发髻,穿上了粗布衣服,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极为高兴地说:“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妻子取名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梁鸿夫妇婚后互敬互爱,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以后又悄悄地进到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男耕女织,读书弹琴,过起了避世隐居的生活。梁鸿夫妻隐居的地方终于被外人知道,经常有人慕名前往。有人请教经书疑难,有人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最后,夫妻二人决定从霸陵山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

在东出函谷关的路上,梁鸿登上京城洛阳的北邙山,看到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五噫之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东汉王朝的不满与失望,讽刺谴责了帝王追求享乐、浪费民力、穷奢极欲的生活。这首诗歌很快被人们传开,汉章帝刘炟知道后非常不悦。梁鸿对此极感不安,只好隐姓埋名,带着妻儿避难齐鲁大地的渤海海边。几年后,他的行踪又被朝廷得知,汉章帝表示,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的言行均不予追究。当征召他入京的官吏正在寻找他时,梁鸿却已携妻离开了齐鲁。

梁鸿不为朝廷的高官厚禄所诱,也为避免因违抗皇命而带来麻烦,一家人又逃到了吴地(今江苏苏州、无锡市一带),寄身于当地富商皋伯通家,帮人家舂米打工。一天,皋伯通偶然看见梁鸿妻子孟光给梁鸿送饭时“举案齐眉”,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于是让他们搬进正房居住,并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在皋伯通的热情款待下,梁鸿安心生活,潜心著述,余生写了十多本书。后来,梁鸿病危临终时,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终身不出仕,是一个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安葬完梁鸿,妻子孟光带着孩子北上,回到了家乡扶风,后不知所终。

梁鸿在吴地也留下了美好口碑,为世人缅怀。他倡导兴修水利,疏浚惠山古溪,这便是无锡也称“梁溪”的由来。无锡人把铁山该称为“鸿山”,将他曾隐居的铁槛寺改为“鸿隐堂”,至今犹存。

梁鸿诗今存3首,俱载《后汉书·梁鸿传》,分别是《五噫之歌》《适吴诗》《思友诗》。

《五噫之歌》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言志为上,形式灵活创新,古今罕见。每句末以“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采用东汉前期文人常用的骚体而又有所变化。后来诗文中常把告退或者写背时之作称作“赋五噫”。《五噫之歌》是一首大胆批判现实的优秀作品,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反映了东汉前期一部分下层士人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在文人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写这样的诗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魏晋之际的赵至说他“登岳长谣”,“以嘉之举,犹怀恋恨”(《与嵇茂齐书》)。

后人敬佩梁鸿其人其诗,常有引用。唐初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将贾谊与梁鸿相提并论,给了梁鸿一个极高的评价。唐皎然《咏史》诗:“《五噫》譎且正,可以见心曲。”宋代陆游诗《秋思》:“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沉石厉《月旦》诗之三:“昔诵梁家《五噫歌》,桂薑品性百年无。”陈去病《疾起还吴有感》诗:“《五噫》吟罢曜初暾,省识皋家廡尚存。”郁达夫《席间口占》:“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

梁鹄,生卒年不详,字孟皇,安定乌氏人。梁鹄一生既步入过东汉末年的官场,也经历了三国初年的兼并和战乱。曾任凉州刺史,后回朝廷任侍中之职。汉灵帝又以侍中升迁为礼部尚书(三国魏时改选部为吏部,主管选举之事),侍从皇帝左右,是权倾一时的人物。

梁鹄少年时刻苦用功读书,喜欢书法。朝廷举荐孝廉时入京城,举孝廉者被任为“郎”官。不久入鸿都门(当时最高学府)学习,奠定了深厚的书法造诣功底。梁鹄在东汉书法家师宜官教授下学习八分书。八分为隶书一体,亦称“分隶”“分书”,其名始于魏晋。师宜官性嗜酒,酒后挥毫,无拘无束,狂放不羁,且又多书写于墙壁或字版上。梁鹄从不放过老师酒后挥毫的机会,每饮酒,梁鹄必为老师多准备字版,随后拿回来细心钻研框架结构,勤学苦练,掌握书写技法,由此书艺大进,“以善八分书知名”,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师徒比较,师善小字,鹄善大字,已经是“龙威虎振,剑拔弩张”。梁鹄书法用笔斩敛,干脆利落,骨气凝重,筋力丰足,笔势雄健,意志戆宕,方笔多于圆笔,凌厉中见朴厚,方正中多变化,充分体现了八分书的精熟和超迈,完全印证了善书大字的评价。后人(卫恒《四体书势》)评价说,八分隶体的成型,得益于梁鹄,他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鼎立,群雄割据,汉室权臣各奔东西。师宜官投奔袁术为其将,梁鹄追随刘表于荆州。曹操破荆州,召见梁鹄,梁鹄遂归曹操,被待为上宾。因梁鹄身为前朝选部尚书,曹操决定让他做洛阳令,后任曹魏军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职)。曹操是一个书法家,酷爱鹄书,常以梁鹄书写的条幅悬挂帐中或订于墙壁上观赏。在曹操看来,梁鹄的书艺已胜过老师,就连当时宫殿题署也多是梁鹄的作品。梁鹄已成为当时书法界的卓然大家,很多有名建筑的碑文书法出自梁鹄之手。当时因处战乱年代,梁鹄书迹所留甚少,传世佳作珍品有《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孔子庙碑》《受禅表》等。

梁鹄是汉末魏初隶体书法演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家,传世的碑刻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