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4

第14章 张轨前凉奠基人(1)

四海期望乐土州

张轨(255~314年),字士彦,安定郡乌氏县人,西晋凉州刺史。他是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七代子孙。父亲张温做过太官令,“家世孝廉,以儒学显”。母亲辛氏也出身于陇右显族大户,张家可称得上西北的名门望族。张轨是南北朝时期前凉政权的奠基人。

张轨自幼聪明好学,有抱负,是皇甫谧的学生。晋武帝泰始初年(265年),被赐为五品官入朝为官,继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征西军司马等职。晋惠帝时,西晋政权内部为争权夺利,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残杀和战争,政局混乱动荡。张轨想远离朝廷,保全一方。永宁元年(301年),张轨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于是带领全家出任河西,为建立前凉政权走出第一步。

当时河西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鲜卑人,因为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鲜卑人进行了持续的反抗斗争,造成河西地方不靖,动乱不已,寇盗纵横,民不聊生。张轨赴任后,在辖境内采用剿抚结合、恩威并施的策略,对归顺的鲜卑人给予安抚安置,而对于骚扰凉州,为盗为寇的鲜卑贵族若罗拔能进行大力讨伐。“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很快就使河西地区成为五胡十六国分裂动乱年代中北方唯一安定的地方,创造了“乱中求治”的范例。晋廷先后授予他安西将军、镇西将军,加封安乐乡侯,食邑千户,都督陇右诸军事,成为河西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但是,由于他和他的家族世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恪守忠君的纲常正统观念,所以他能做到一再救助晋室,并在名义上维护朝廷的大一统形象,始终没有公开宣布独立建国。张轨还对晋帝的多次封侯晋爵一一谢绝,不让别人认为河西是脱离中央的割据政权,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给西北地区创造了和平环境。

永嘉初年(307年),陇西太守韩稚擅自杀死秦州(今甘肃甘谷县东)刺史张辅,少府司马杨胤向张轨建议说:“今稚逆命,擅杀张辅,明公杖钺一方,宜惩不恪,此亦春秋之美。”张轨采纳杨胤的意见,派中督护汜瑗率兵两万讨伐,并采取政治攻心和军事讨伐相结合的办法。他给韩稚写了一封晓明利害关系的信,写道:“今王纲纷挠,牧守宜戮力勤王,适得雍州檄,云卿称兵内侮。吾董任一方,义在伐叛,武旅三万,骆驿继发,伐术之感,心岂可言!古之行师,全国为上,卿若单马军者,当与君共平世难也。”韩稚看过信后,惧怕张轨,立即投降,从而安定了秦陇地区。

以后张轨患中风病,不能说话,令儿子张茂代理州事。陇西内史张越看到张轨病重,不能理事,企图取代张轨,遂与其兄酒泉太守张镇和西平太守曹祛密谋,派人到长安,向南阳王司马模说:“张轨病情严重,要求任秦州刺史贾龛执掌凉州军政大权,贾龛也已接受。”贾龛兄听见后对贾龛说:“张凉州一时名士,威著西州,汝何德以代之!”贾龛听后,随即放弃此念。张镇、曹祛请求朝廷更换刺史的上疏还未报出,就发表檄文,以军司杜耽执掌州事,并叫杜耽推荐张越为刺史。

这时张轨也表示愿告老回乡,长史王融等向张轨进言:“晋室多故,明公抚宁西土,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当鸣鼓逐之。”随即出去,立即戒严,这时张轨长子张寔自京师回来,乃以张寔为中督护,率兵讨伐张镇,同时又派张镇的外甥前往张镇处陈说利害,张镇听后痛哭流涕,十分悔恨,向张寔请罪。张寔率军攻打曹祛,曹祛闻讯逃走。朝廷得到张镇、曹祛的上疏,即命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潋立即星夜驰往长安,将自己耳朵割下盛在盘中呈给南阳王,诉说张轨被人诬陷,南阳王司马模即上表奏朝廷,停止袁瑜的任命,这时武威太守张碘也上书挽留张轨。朝廷依照司马模的请求,命令诛杀曹祛。张轨命张寔率军三万讨伐曹祛,曹祛被杀,张越闻讯逃奔邺城,凉州乃定。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山东东莱(郡治在黄县,今山东黄县东)王弥进攻洛阳,张轨派北宫纯、张纂、马鲂、阴濬率凉州军大败王弥,解了洛阳之围。接着北宫纯等人又引兵北上,在山西打败了匈奴人刘渊之子刘聪的军队,“杀其征虏将军呼延颢”。这些胜利,使西晋政权又得到了一定的巩固。洛阳地区人民感谢凉州军队的救援,用当地民谣来赞颂他们:“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扁扁,怖杀人。”当地群众以大马、鸱苕来形容凉州士兵的壮勇和强悍。

永嘉五年(311年),刘聪、王弥再次进攻洛阳,张轨又命刘斐、北宫纯引精兵5000东进,保卫洛阳,刘斐兵未到,洛阳已被攻破,晋怀帝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

公元313年,秦王司马邺从洛阳逃入关中,被雍州刺史贾匹拥立为帝,即晋愍帝。张轨闻讯后,立即上表拥戴,并派前锋都护宋配及儿子张寔先后率军七万前去卫护。愍帝封张轨为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平西郡公,进位司空,凉州牧,食邑三千户。

张轨在河西地区推行实际上的自治长达13年时间。其间,他在经济建设方面大兴水利,改进农业技术,同时铸造货币五铢钱,推进商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立法行令,打击豪强;在教育方面,大办学校,选拔民族人才,为建设“西州”共同努力。当时的“西州”成为国人向往的“乐土”,天下的一块“安乐州”。正如史书所记:“苍生鹄企西望,四海注心大凉。”河西地区不仅成为中原人民的避难之所,也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投向这片土地。

建兴二年(314年),张轨病故。在弥留之际,还要执行恩师皇甫谧关于“薄葬”的主张,告诉子女,对他的后事要“素棺薄葬,无藏金玉”。在张轨的教导和影响下,其后人大多能做到爱才敬贤,勤政为民,不追求奢靡,不好大喜功,内施仁政,外求和平,兢兢业业安守基业。张氏世代承袭,共传八世,直到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张天赐执政时才被后秦所灭。张轨家族割据西凉地区前后长达76年,史书称其割据政权为“前凉”。其统治地域以武威为中心,“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及居延”。张轨为其后诞生的“前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晋书》赞道:“美矣张君。内抚遗黎,外攘逋寇。世既绵远,国亦完富,杖顺为基,盖天所祐。”

王符著书凉殿峡

唯物辩证化自然

王符(80~167年),字节信,汉安定朝那(今彭阳县)人,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曾在今泾源县凉殿峡潜心著书,著成《潜夫论》。综观《潜夫论》,学兼经史,论及哲学、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问题。王符在自然领域,主要根据他的元气自化论,极力排斥天神的作用和影响,着力用现实的“民本”改造当时的神学目的论,同时对流行的卜筮、巫术、相术、占梦等世俗迷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他对天道自然的论证,主要是坚持元气自化,以说明天地的自然形成和万物的自然生化。《潜夫论·本训》中直接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而不讲“太初”“太始”,也不讲太素之前,排除了上帝创造世界,排除了元气之外超物质的主宰。他认为道根源于气,从属于气,坚持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天道曰施”,不是天神的创造,而是物质自然的创造;“地道曰化”不是地的化育,而是物质自然的化育;“人道曰为”,人们不必祈求天神的恩赐,在自然面前人是自主的、自由的,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王符认为,君必须以民为天,在天、君、民的关系中,突出“民”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王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要求改革的主张。“天心”就在地上,不在天上,“天心”就是百姓的要求和愿望。

关于卜筮,王符把民心、民意作为吉凶的标准,又一次突出了民的作用和地位,而对卜筮的神秘内容进行了现实改造,“不专任以断事”,结果只能参考。他对祭祀形式并不反对,实际上极力排斥。在王符看来,神管神事,人管人事,“向之何怒,背之何怨?”所以,敬鬼神而远之。

当时社会上流行所谓“图宅术”,按其内容,也是一种卜筮,即卜宅术。据说:“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又说商人的宅门要朝西开,朝南开则要倒霉。王符指斥这种庸俗占卜术,“其为诬也,甚矣!”他指出,人的姓名的作用,不过是把此人和他人区别开来,谁用姓名来定五音”、定“五行”?至于说宅之“五音”和姓之“五声”不一致便要犯病遭灾,根本经不住事实的检验。

关于巫术,王符也没明确否定,但认为对于吉凶祸福只能起辅助的作用、细微的作用。他说:“巫觋祝请,亦其助也,然非德不行。”他又把巫觋祝请比作老百姓向官吏说情,如果是微小的过失,那可以解脱;但若犯有大的罪过,仍然免不了惩处。在他看来,起决定作用的乃是个人的德行、个人的命运,“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以命为决”属宿命论的因素,但“以行为主”又属于反神学倾向,这两者之间,他实际强调的还是德行。所以他说“妖不胜德,邪不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