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6

第16章 文成公主过瓦亭(1)

藏汉文化结姻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派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向唐朝请婚。太宗许诺了他的请婚要求,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于松赞干布,从此,唐、蕃成为舅甥关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成公主藏汉“和亲”。文成公主一行进藏时曾途经六盘山地区,夜宿瓦亭。护送文成公主的队伍进藏是沿着泾河走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西行的。他们从平凉过弹筝峡,住瓦亭关,小息之后,又沿清水河抵达原州治所高平(今固原城)。然后出石门关过海原至永靖乌兰关过黄河,到达凉州。

文成公主“和亲”是汉藏文化交流、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有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也是途经丝绸之路过往泾源并逗留过的历史名人之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进藏时,唐朝送亲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也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以及各种金玉饰物。江夏王李道宗带领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启程,携带乳母、侍婢、工匠等,并随带佛经、诗文、医药、历法、手工技艺、占卜、历算等各类历史文化典籍,各种谷物种子以及珠宝、府库财帛、金玉器皿、诸色服饰等嫁妆,浩浩荡荡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而去。松赞干布也设置了规模宏大的迎亲场面,率兵驻扎于柏海(今青海玛多县,黄河上游鄂陵湖、扎陵湖),迎亲于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松赞干布亲自迎接,谒见唐廷主婚者李道宗,恭恭敬敬地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说,16岁的文成公主五次考验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匹母马中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仰。

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族人民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唐太宗夜宿瓦亭

六盘山巡察马政

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时间在公元646年的农历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带着初登帝位的一腔豪情,风尘仆仆,从帝都长安起驾,亲临六盘,视察马政。史书有一笔记载:“贞观二十年,帝逾陇山,至西瓦亭观马政。”

在太阳西下的时候,这队人马披着六盘山夕照的晚霞,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泾源县境内的东瓦亭驿站,这就是现在的古萧关瓦亭。他在这里停留几日,又要翻越六盘山,去西瓦亭(今西吉县将台堡)视察牧场。

在中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十分重视马政,唐太宗也不例外。创业之时,他就以骑兵为主力打下了大唐天下。守成之后,在巩固边防,与突厥骑兵作战的过程中,他对游牧民族军队的组成及其作战特点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这位大唐皇帝的心中,不凭长城,而且大兴马政,凭借装备精锐的骑兵对付外族的入侵就成了他靖国安邦的重要战略思想。创业艰难,守成不易,为此,李世民亲临六盘,视察当时大唐帝国最为重要的养马基地,以显示一国之君对马政的特别重视。

唐王朝国家养马业的兴盛,应该是六盘山历史上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由于六盘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良好,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水草肥美,草场广阔,虽属边郡之地,却适宜大规模牧养马群。故而,六盘山的马政,始于周秦,盛于汉唐,其重要性向来为历代统治者所洞悉。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民富国强的唐朝,国家牧场的开发和军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民间牧马业和农业的发展,并直接促进一个地域内人口的递增,经济的繁荣,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说,六盘山牧马业的兴盛,是这座大山对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所做的最重大的贡献。

唐太宗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他的六盘山之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次视察,一方面促进了六盘山地区马政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为李唐王朝基业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年八月,塞外秋高气爽、水草丰盈。唐太宗一路沿泾水北上,越六盘山,在六盘山东西的瓦亭巡视马政、牧马场。

半月之后的九月十五日经原州到达灵州。铁勒九姓酋长及诸部使臣数千人隆重欢迎,向唐太宗献上最珍贵的礼品,尊唐太宗为“天至尊可汗”,并立下“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的庄重誓言。唐太宗盛情款待酋长、使臣,当场写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并勒石以记下这次民族和好的盛会。

十月,唐太宗离开灵州返回长安,下令在灵州等地设立州府,以安置归附唐朝的回纥、铁勒各部,又任命各部酋长为这些羁縻州府的都督或刺史,以分统其部。从此,烦扰隋、唐两代数十年的民族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宁夏境内出现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人民休养生息,农牧业经济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唐太宗又下令在西北开辟交通大道,沿途设六十八马站,供使臣入朝往来,号称“参天可汗道”。当时处在泾源境内的驿站有瓦亭、蒿店。唐高宗和武则天时,宁夏地区广设牧监,军马繁盛,一只绵羊即可易壮马一匹。又广开屯田,数年之间,积谷数百万,军粮丰足,“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宁夏也进入繁荣阶段。

唐蕃划界弹筝峡

四大关隘扼六盘

关于弹筝峡,史籍多有记载。《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弹筝峡,水经注云‘泾水经都卢山,山内之路,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鼓舞而去’。又云‘弦歌之山,峡口之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

唐储光羲对弹筝峡有过描述:“鸟雀知天雪,群飞复群鸣。原田无余粟,日暮满城空。达土忧世务,鄙夫念征程。晨过弹筝峡,马足凌竟行。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皑皑坚冰白,漫漫阴云平。姑信古人言,苦节不可贞。”

弹筝峡位于六盘山东麓,地处瓦亭峡东段。古书记载弹筝峡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即今宁夏泾源县蒿店村附近三关口一带,峡长5公里,为关中通往陇右交通孔道。《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建中四年(783年)和吐蕃盟,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即此。

三关口,两山并峙,中夹一线,绝壁如削,泾水中流,沿河西为路通过关口,山势险要。晚清以前,尚不容驷马并辔,双车同轨。据清光绪《增修三关口车路记》碑记载,“春冬则冰坚滑折,夏秋则雨漆淘漏”,使“马号车轮辄倾隔,是行者苦之”,来往行人有“阻滞之患”,到光绪乙亥春才增修“自安国镇南岸西上,凿石劈山,陉者垣修,陉者凸平,蜿蜒而达关口者三十里”。

弹筝峡就是三关口,今颉河流经三关口一段峡谷的古称。唐建中三年,凤翔陇右节度与吐蕃盟,以泾州西至弹筝峡西为界。《元和志》泾水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行旅因谓之弹筝峡。

弹筝峡,又名金佛峡。有一首赞誉弹筝峡的古诗:“晚霞留客住,夜半闻弹筝。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

据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三关口摩崖碑主要有“峭壁奔流”,无年月可考,唯下款有“晋江明题”四字。“泾汭分流”,下刊“丙子季秋,晋江”六字。“山光水韵”,无年月可考,下刊“龙光氏”三字。“萧关锁钥”,无年月姓氏可考,仅存“锁钥”二字。据当地群众回忆,早年见之,知为“萧关锁钥”“控扼陇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壬寅首夏,知固原州山东钮大绅题。

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弹筝峡距县南110里,峡长10余里,双峰夹峙,一水中分;山势崎岖,耸插青冥;峦岫相接,谷峪低承。嶰石披皴,斧劈而搅披麻,荷叶相错弹涡。诘屈凹陷,云水缝渍。峭壁迂折,宛若曲屏。山色青翠,莓鲜点擢,间成苍绿色。”

唐朝储光羲路过此峡也曾写诗道:“晨过弹筝峡,马足凌竞行。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皑皑坚冰白,漫漫阴云平。”弹筝峡谷深狭长,景色奇异,时而山风嗖嗖掠过,悬崖树晃枝摇;时而云雾弥漫,万物囊括其中;时而云消雾散,翠峰碧水一层秀色。湍湍河水穿峡而流,訇訇水声,嗡嗡之音,悠扬袅袅,清亮悦耳,如同弹筝之音,故称弹筝峡。峡谷内壁平台建有杨六郎庙,有杨六郎把定三关口的传说。摩崖有文人题刻并重修三关口隘道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