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7

第17章 文成公主过瓦亭(2)

弹筝峡谷长幽深,树木葱茏,草色碧翠,若山雨欲来,则“轻畑萦挂,飘如淡墨”,细雨阵阵落下,则“浓如泼墨”。雨后日出,则“晴阳晃荡,丽光绚烂,昱昱夺目”。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至今峭壁上还留有“山光水韵”“山明水秀”字迹。春天,杨柳依依,芳草茵茵,鸟雀嘤嘤歌唱,彩蝶翩翩起舞;夏日,鲜花争奇艳,绿树葱葱吐翠;秋来,满峡红叶似火,崖头山菊花黄灿灿;冬临,雪花飞舞,峡谷披银。四季之景如同四幅山水画,一幅胜似一幅,展现在峡谷之间。

唐德宗建中初年,吐蕃一举占领陇山以西,即历史上所称的陇右。唐、吐蕃对峙之后,于建中四年(783年)双方在清水会盟,划定唐蕃边界,其中唐北界就在今天的弹筝峡。

弹筝峡两侧,山势陡峭,风过水响,如筝鸣声声。但是,当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约定的北边界线,之所以确定在三关口,即弹筝峡,并不是因为它的美妙清音,而是它雄踞峡口,据险扼要的特殊地理。

弹筝峡两岸奇峰峭壁,悬崖凌空,怪石嶙峋。鬼斧神工造就了险要隘口、天堑奇观。在峡谷最窄处,双峰对峙,两山欲合,风声凄厉,飞鸟殊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峭壁上镌有“萧关锁钥”“控扼陇东”几个大字。

贞元二年(786年),吐蕃攻掠唐泾州、陇州、邠州、宁州,践踏田禾,抢夺牲畜人口,兵至凤翔,袭破摧沙堡,烧毁粮仓,杀死守军。吐蕃言,清水会盟,唐大臣少,故契约难被遵守,请派遣元帅、宰相级的人物21人会盟,特别点名要盐州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主盟。唐王派崔浣给吐蕃结赞说,杜希全守灵州,李观已派往他地,都不能越界参加,可派大都护浑瑊主盟。

会盟地点先选在土梨树。浑瑊以兵部尚书汉衡为副使,率兵2万准备会盟,诏令骆元光协助。当此之时,左神策将马有邻建议说,土梨树林荟岩阻,易于埋伏,不如平凉宽阔,而且和泾州邻近,有事可以退泾州,于是定盟平凉。会盟时,浑瑊和结赞相约,双方以三千兵马为限。结赞预伏精兵三万于结盟地面。会盟开始,结赞以三击鼓为号,伏兵尽出,浑瑊走避房后,乘马逃走,吐蕃兵追来,箭如雨发,浑瑊逃到元光营,裨将辛荣带领数百人抵抗追兵,矢尽被俘。判官韩弇、监军宋凤朝被杀,汉衡与判官郑叔矩、路泌,掌书记袁同直,列将余准、马宁、孟晔、李至言、乐演明、范澄,中人李朝清等60人全部被擒,士兵战死500人,俘虏千余人。结赞至原州,列坐帐中,召被俘唐朝官员发怒说:“武功之捷,吐蕃之力,许以泾州,灵州相报,竟食其言,负我深矣,举国同怨,本劫是盟,意在擒瑊,既已失之,虚致君等何为?”于是释放文珍、马宁、马弇归朝。

事实上,唐蕃弹筝峡的界限并不算数,从这次毁盟、劫盟可以看出,弹筝峡是被吐蕃所控制着的。

唐诗人张藉赋诗《将军行》对此事慨叹:“弹筝峡东有胡尘,天子择日拜将军。当朝受诏不辞家,夜向咸阳塬上宿。陇头战胜夜亦行,分兵处处收旧城。边上亲戚曾战殁,今逐官兵收旧骨。蓬莱殿前赐六纛,还领禁兵为部曲。当朝受诏不辞家,夜向咸阳原上宿。战车彭彭旌旗动,三十六军齐上陇。陇头战胜夜亦行,分兵处处将旧城。胡儿杀尽阴碛暮,扰扰唯有牛羊声。边人亲戚曾战没,今逐官军收旧骨。碛西寻见万里空,幕府独奏将军功。”

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兵马逾越六盘山隘口,侵入中原地区,唐朝在今固原地区设石峡关、石门关、木峡关、木靖关、六盘关、驿藏关、制胜关七关,史称“原州七关”。处在泾源县境内的有六盘关、驿藏关、制胜关、木靖关四关。

六盘关。故址在六盘山大水沟顶鞍部,因关在六盘山故名六盘关。古人评价山势险峻,山路狭窄,南连秦岭,北抵大河(黄河)。汉为六盘关砦。公元764年曾没于吐蕃,唐大中三年收复。宋夏对峙时,宋陕西转运使韩琦经营边事,置六盘关戍守。成吉思汗攻取德顺州(今隆德县),越六盘关到开城。蒙哥、忽必烈挥兵南下攻宋、伐金也经过了六盘关。明朝大将徐达取陇西后,挥师六盘山大败元军,于西安州生擒豫王,扫清六盘山至黄河沿岸的残元军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十九日,两广总督林则徐禁烟有功却被清廷贬职,赴新疆途经六盘关时,该关仍有士兵驻防,六盘山道路基本畅通,已成为丝绸之路主线。民国时关寨遗址尚在,栅门东向,营垒30米见方,今已不可辨。清代立有牌坊,上书“陇干锁钥”。隆德知县潘龄皋题楹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牌楼三孔门,皆为石砌而成,中高侧低,檐下有数组斗拱,依次布置椽、檐、瓦当,瓦当上用条砖严收卷顶。

驿藏关。位于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今遗址尚在,土垣残存。瓦亭为东汉邮亭,自此以后,历代都设有驿站。由于驿站和关城在同一城内,唐时改瓦亭关名为驿藏关。关筑在瓦亭梁西麓、瓦亭峡峡口,依山面水,易守难攻。驿藏关是古代关中进入西北边地的要冲。古人评价:“山岭奇峙,峡水迂回,夙称要道。”由于控制原州通向关内主要道路,与战国长城紧密相关,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东汉隗嚣部将牛邯驻军瓦亭。《后汉书·隗嚣传》卷四十三记:“(建武八年春)乃使王元据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盂塞鸡头道,牛邯军瓦亭。”魏晋时,前秦主苻登与后秦主姚苌在瓦亭兵戈相持。唐贞元年间,吐蕃攻掠关中,关随其他六关尽陷于吐蕃。唐大中三年六七月间,唐军陆续从吐蕃军手中收复诸关,唐宣宗特下诏书褒奖,并要求给守关士兵加倍赐给军衣、军粮。金天会八年(1130年),南宋将领吴阶等大败金兵于瓦亭。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明大将徐达攻占陇西后,挥师六盘山,故元豫王从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乡)仓皇北逃。随后,徐达率军南下萧关,攻克平凉。瓦亭在古金佛峡(三关口)上口,在今银(川)平(凉)公路与西(安)兰(州)公路交会处,交通方便,东去甘肃省平凉市45公里,西至固原市40公里。

制胜关。古址在泾源县城西,即今泾源县香水镇永丰村(原名官庄)南古城遗址。唐置制胜关(旧称大震门)于此,管领沿坡小寨25处。宋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宋泾原路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言五事疏》记有“仪州地控山险,制胜关西五里有流江口”之语。制胜关距泾河源镇十里滩村(今泾光村)的北岩河镇(白岩河)古城址10公里,西2.5公里为流江口,明清以来俗称西峡。唐朝为防御吐蕃而设关,公元764年没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唐末复没于吐蕃。古人评价此关为:“高山峻岭,隘道崎岖,有克敌制胜之优。”制胜关控制着今甘肃省平凉循泾水西越六盘山脉的古道,即秦始皇走过的“鸡头道”。

木靖关。位置不详,疑在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村西干海子,此处林木茂密,峡谷深邃,有捷道可逾越六盘山。

按《旧唐书》载:大中三年春正月丙寅,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奏,吐蕃宰相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民归国。六月癸未,康季荣奏,收复原州、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等六关讫,十三日收复萧关。三州六关百姓数千人诣京师,见皇上,皇上诏告天下:

自昔皇王之有国也,曷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运,忧勤庶政,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闹。自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进士试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佑,左衽输款,边垒连降,刷耻建功,所谋必克。实枢衡妙算,将帅雄棱,副玄元不争之文,绝汉武远征之悔。瓯脱顿空于内地,斥堠全据于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况将士等栉沐风雨.暴路郊原,披荆棘而刁斗夜严,逐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泾原宜赐绢六万匹,灵武五万匹,凤翔、邠宁各四万匹,并以户部产业物色充,仍待季荣、叔明、李玭、君绪各回戈到镇,度支差脚支送。四道立功将士,各具名衔闻奏,当议甄酬。其秦、威,原三州及七关侧近,访闻田土肥沃,水草丰美,如百姓能耕垦种莳,五年内不加税赋。五年以后重定户籍,便任为永业。温池盐利,可赡边陲,委度支制置闻奏。凤翔、邠宁、灵武、泾原守镇将士,如能于本戍处耕垦营田,即度支给赐牛粮子种,每年显得斛斗,便充军粮,亦不限约定数。三州七关镇守官健,每人给衣粮两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给,一分度支加给,仍二年一替换。其家口委长吏切加安存。官健有庄田户籍者,仰州县放免差役。

秦川至陇州已来道路,要置堡栅,与秦州应接,委李玭与刘皋即便计度闻奏。如商旅往来,官健父兄子弟通传家信,关司并不得邀诘阻滞。三州七关刺史、关使,将来训练捍防有效能者,并与超序官爵。剑南西川沿边没蕃州郡,如力能收复,本道亦宜接借。三州七关创置戍卒,且要务静。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来投降者,申取长吏处分。

呜呼!七关要害,三郡膏腴,候馆之残趾可寻,唐人之遗风尚在。追怀往事,良用兴嗟。夫取不在广,贵保其金汤;得必有时,讵计于迟速。今则便务修筑,不进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备无患,载洽亭育之道,永致生灵之安。中外臣僚,宜体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