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19

第19章 张台石窟有传说(1)

济公修行延龄寺

据考证,济公曾化缘北行,到过泾水老龙潭,落脚于张家台延龄寺石窟修行。济公来到石窑湾后,重塑寺内的佛像。做完佛事后,在老龙潭沐浴净身。济公在张家台延龄寺石窟修行多年,直到晚年才离去。嘉定二年(1209年)南归大竺山净慈寺圆寂。临终前作偈一贴:“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1991~1993年,台湾佛教朝拜团由毛国雄先生率领,曾先后数次来大陆,在张家台延龄寺石窟举行朝拜济公和尚的佛事活动,济公第十三代传人冯敏堂带信徒40多人曾三次朝拜祭祖。

现存的延龄寺开凿于石嘴山河北岸岩石面上,分四窟。一窟,券门方窟,窟室平顶直角,后壁雕琢佛像一尊,头部残缺。二窟距一窟22米,拱券门,东西两壁凿有对称小龛,已毁,仅存佛光云纹。三窟在二窟东2米处,石窟中一尊佛盘膝而坐于须弥座上,双手平放于膝盖,头部残缺。二至三窟之间有佛龛,内佛像已毁。四窟距三窟东2米处,拱券门,窟室平顶直角,后高前低,内前壁右侧雕工佛像力士像,情态各异,剥蚀严重。窟室东西两侧雕有对称佛像5尊,身着武士装,头部残缺,其余佛形体较小,皆漫漶不清。后壁佛3尊,均坐于须弥座上,盘腿,双手平放膝上,仅存下部轮廓。

有关济公的传说故事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等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州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字湖隐,南宋高僧,法名道济。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于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济公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取名道济。之后投奔临安(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不受戒律拘束,实际上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佛教徒们则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凡人道济成为了人们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精通佛理,擅长书法,文笔隽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他写的诗清丽洒脱,颇有禅味。有一首他醉酒后写的诗是:“何须林景胜潇湘,只顾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生活落拓,破衣烂衫,不受戒律,饮酒食肉,佯狂不饰,被称之为“济颠僧”。传说他又是一位见义勇为,打抱人间不平且神通广大的侠僧。他智斗秦桧,惩治嘲弄贪官污吏,且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嬉笑幽默,百姓们都叫他“济公”或“济公活佛”。

蒙汗盛邀丘处机

凉殿峡中立遗嘱

北宋时期,六盘山地区曾是宋夏激烈争夺的边境之地,后为金占据。1213年,蒙古铁骑开始大举伐金,在此后的几年,六盘山逐渐进入了成吉思汗雄阔的视野。1226年冬,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灵州,后“还次六盘”。1227年春,成吉思汗又挥师渡过黄河,由西道攻克临洮,进入金境。

夏四月,成吉思汗攻至六盘山西麓,拔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县)。闰五月,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

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六盘山以其特有的秀美与清凉,拂去了蒙古征战者满身的征尘,滋润了朔漠离乡人流浪的心田。在六盘温情脉脉的怀抱中,在大山流波涌翠的美景前,这些蒙古武士真正感受并领略了一种荡魂销魄的宁静与幽美,温馨与惬意,旷达与安适,遂产生了修宫造府、避暑南山的美好愿望,形成了以六盘山为根据地,养精蓄锐攻金伐宋的战略思想。

但成吉思汗并未实现自己的宏愿,就在这年的秋天,一代天骄在大山的怀抱里静静地闭上了双目。元太宗窝阔台承接了父亲的遗志,继续经略六盘。1235年春在和林筑城,修万安宫,派皇子阔端征秦、蜀。到了1236年冬天,皇子阔端已进入成都,至此,蒙古统治者由北方和林经六盘山往南方成都一线灭金取宋的西线战略终于形成并初获功效。

窝阔台死后,宪宗蒙哥汗即位。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征伐大理,仍然因袭了太祖成吉思汗当年的进关路线。1254年,忽必烈由大理班师北归,于夏五月驻跸六盘山。1258年,宪宗蒙哥汗“自将伐宋,由西蜀入”,进关路线仍由六盘山、宝鸡一线南行,夏四月亦驻跸六盘,直到秋七月才离开南进。这时候,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的经营,六盘山已不仅仅是一座野草萋迷、万木葱茏的大山,而是一处蒙元政权开疆辟壤的后方大本营了。

实际上,六盘山在蒙元时期历史地位的奠定,应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宪宗三年(1253年)秋七月,忽必烈“受京兆封地”,这既奠定了他在西北的统治地位,也预示着六盘山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受封京兆后,六盘山就成为忽必烈避暑议事、指挥南方军事行动的地区之一。后来,当他登上大元帝国的皇帝宝座后,又于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分地,驻兵六盘山”,并于山下建立安西王府,以镇守秦、蜀。随后的岁月,六盘山便迎来了安西王开城建府、置兵屯田的热闹日子。安西王府成为元朝派出的驻守秦、蜀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六盘山也成了中国西部万众瞩目的名山要地。

但物极必反是一条无情的自然法则。经历了大元的极盛时期,享尽了大元的荣耀风光,六盘山很快就容枯色退,盛极而衰。元朝的屯田养兵,牧马南山,开城造府,大兴土木,明清的震灾倾覆,战火焚烧,无度砍伐,干旱少雨,终于使六盘山在明清之际进入了灾难的深渊。尽管大山峻拔依旧,姿态如昔,但已是山色易容、草木稀疏的景象,已使后人难以再领略秦始皇当年所观览的一山青葱与满目苍翠了。翻破明清两代史书,我们已经很难从中找出明清皇帝们登临巡游六盘山的只言片语了。有时候,明清皇帝们因西北战事的需要,也要御驾亲征一番,但往往是绕开六盘,取道他方。

六盘山是陇山主峰,山峦险峻,横亘长200多公里、宽50多公里,森林茂密,牧草丰富,溪流密布,气候湿润凉爽。更重要的是,六盘山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隘和屏障,在此避暑有一举两得之功。

自成吉思汗进入六盘山,驻跸凉殿峡以后,此时的六盘山,山峦吐翠,绿波万顷,他决定在六盘山凉殿峡避暑。凉殿峡是一道南北走向,长达20多公里的峡谷,这里四面环山,群峰林立,怪石嶙峋,乃天然屏障中的一方洞天。泾水穿峡而过,汩汩作响。虽然盛夏时间,却凉风习习,香气怡人。

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悠然而生感慨:人生苦短,安得长生不老,永牧天下?成吉思汗正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和抚众安民大伤脑筋时,他的一个臣子告诉他,山东栖霞山有一个叫丘处机的道士,精通养生学和道术,法术超人。成吉思汗一听,亲自起草了一封邀请函,并派侍臣刘仲禄千里相邀。当丘处机看到成吉思汗“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悠远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朕保身之术,朕亲侍仙座,钦唯先生将咳唾之余,但援一方斯可矣”的邀请函时,不禁为成吉思汗的诚意所打动。随即,他不顾年逾七旬的高龄,决定长途跋涉,去跟成吉思汗会面。丘处机带着18个弟子,一路饱经风霜,终于在六盘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以长者之礼对待,盛宴款待,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丘处机坦诚回答:“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统一天下,须敬天爱民。”一句话说得成吉思汗醍醐灌顶,深深折服。他赞誉丘处机是济世渡人的“神仙”。成吉思汗深深佩服丘处机的渊博知识,丘处机深深佩服成吉思汗的英雄气概,两人彼此欣赏,成为莫逆之交。成吉思汗听从丘处机的劝告,下令“止杀”。当时蒙古骑兵每攻占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轻者大肆抢掠,将俘虏和女人作为奴隶,重者满城屠杀干净。后来成吉思汗的子孙攻取中原后,很少屠城。成吉思汗令其子女学习中原文化,以礼御兵,忠孝事义,礼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