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20

第20章 张台石窟有传说(2)

传道结束后,丘处机请辞返程,成吉思汗依依不舍,借口给丘处机做生日,拖延好些时日,才肯放行。临行时成吉思汗赠给丘处机牛羊马驼、金银财宝,丘处机一一婉言谢绝。

丘处机离开后,成吉思汗曾托人打听丘处机的生活健康状况,捎去亲切的问候,先后发布三道诏书给丘处机,每道都畅谈两人的友谊,表达自己深深的思念。

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危,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据此,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派人将驻兵于附近的儿子窝阔台与拖雷召到身边,郑重地立下临终遗嘱:“吾儿,父殆至寿终矣。赖长生天之助力,吾已为汝等建此大帝国。自国之中央达于四方边极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设若汝等欲保其不致分解,则必同心御敌,一意为汝等之友朋增加富贵。汝等中应有一人承大位,吾死后,汝等应奉窝阔台为主,不得违我遗命。察合台不在侧,应使其勿生乱心。”

此时,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中,拙赤已去世,窝阔台最大的威胁者消失了。察合台一直拥护窝阔台,成吉思汗死后仍然如此。拖雷本人也多次强调自己对窝阔台的拥护,所以,窝阔台继位似乎是毫无悬念的。

但是,按照游牧民族“幼子守产”的习惯法,在成吉思汗逝世后,小儿子拖雷实际上继承了成吉思汗本人所统领的诸部及大部分军队。就以12.9万的漠北自由民骑士为例,成吉思汗诸子诸弟共分得2.8万,其余的10.1万人都属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死后则全部属于拖雷,这便意味着虽然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窝阔台将成为整个帝国的汗王,但其本人实力却远低于弟弟拖雷。这一看似矛盾的处理,体现了成吉思汗的另一观念,即:他认为汗位是属于整个黄金家族的,而不只属于自己。所以,在自己的财产继承上,他遵循“幼子守产”的习惯法。但在汗位的继承上,他不愿意以“幼子守产”的方式进行,而采取以贤能而定的方法。如此处理,在成吉思汗看来,就是将公与私分别按各自的原则处理,是最妥当的。

大汗长眠六盘山

坟冢何处成谜团

元太祖本名铁木真,12世纪末13世纪初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19年,他率部大举西征,击败花剌子模帝国。1224年,成吉思汗班师回来,不顾64岁高龄,于1225年秋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六次征剿。

成吉思汗率东路军浩荡南下,行军至盛产野马的黑水之滨打猎。围猎中,一群野马冲撞而来,成吉思汗的乘骑惊叫腾起,将他掀落马下,当天夜里,大汗昏昏沉沉,天不亮,王妃就向儿子窝阔台说明情况,建议重新考虑蒙军的进退问题。仍在呻吟中的成吉思汗不甘心无功而返,令继续前进。

1226年12月,蒙古军队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重兵压境,中兴府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粮尽援绝,西夏国主李束手无策,完全丧失了抵御能力,便派使者向大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大汗许之,即留部分人马继续围城,自率大军进逼金国。

1227年1月,成吉思汗攻下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县),2月拔临洮,3月破洮州、西宁二州,4月夺取德顺州(今宁夏隆德县)。时值盛夏,为避暑养伤,成吉思汗率大军奔向六盘山。

成吉思汗率军出德顺州城,进入六盘山浩瀚林区,屯军牧马,休养生息。因为每到仲夏,是马匹乏瘦之时,不利于行军作战,所以每到这时,蒙古军必选择水草丰盛之地放牧战马,待到秋高气爽,骏马膘肥体壮时,才大举出兵,驰骋疆场。

蒙古军陈兵于六盘山之后,旌旗猎猎,战马啸啸,一下子打破了山林的沉寂。成吉思汗的避暑活动地大概在六盘山腹地凉天峡一带,所以后来人们将凉天峡名为来王壕、凉殿峡。繁忙的军务操劳,使成吉思汗体质日衰。到六盘山避暑以来,气候反常,多阴雨天。成吉思汗身体难以适应,跌伤处不时隐隐作痛,不幸又染风寒,久久不愈。七月初,大汗不停地咳嗽,周身发冷发热,头、项、背、四肢楚楚发痛,虽然不停地服用中草药,但无济于事,且天天恶化。剧烈地哮喘、呕吐,高烧不退,周身陆续出现片片斑块,此病大概属于斑疹伤寒症,又称热病。在西征花剌子模时,士卒中就有发病者,且有亡者。大汗的爱妃忽兰也是染上这种病,西征回来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大汗似乎已意识到黄泉临近,急召回儿子窝阔台、拖雷到身边,立下遗嘱三条:一是克金大计,二是灭西夏方略,三是立窝阔台为汗。立完遗嘱,成吉思汗便逝于行宫,终年66岁。《元史·太祖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闰五月,避暑六盘山……秋七月壬午,崩于萨里川哈老徒子行宫。”“萨里”,蒙古语,黄色的意思;“哈老徒子”,蒙古语,蒙古包大帐行宫。就是说,成吉思汗驾崩于六盘山黄色的蒙古包大帐行宫之内。

成吉思汗殒命六盘山后,葬于何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蒙古族葬俗有一大特点,最忌讳遗体腐烂,至今人死后在蒙古包内停置不得超过3天。《元史》说“葬起荤谷”,“起辇”,蒙古语,指一条有名的河;“谷”即辽阔的河谷之地。以此推断,这条有名的河是指六盘山下的泾河,而且这里也有开阔之地,所以大汗病殁后就地埋葬于六盘山下的泾河之谷了。

蒙古人又将起辇谷尊称为大禁地,其缘由是他们信奉撒满教,认为人的灵魂是藏在血和骨之中,因此特别注重血和骨的保存完整,及早秘葬,严以封闭,使其不受任何干扰,故采取大封禁,以示对亡者的崇敬。所以,《元史》对成吉思汗埋葬地的记载是起辇谷,这或可告知人们,可汗驾崩后,就近葬于六盘山下的起辇谷(大禁地)了。

但是,在六盘山却难以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地,因为蒙古族葬俗是无寝陵制度,帝王可汗都是风葬或火葬,而且王公可汗皆采用秘葬式,葬地不留任何痕迹,不起坟垅,不立墓碑。这样一来,在六盘山自然找不到大汗的陵地。

而成吉思汗葬于漠北一说,从当时的情况判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大汗病逝后,正处于征西夏之战取得最后献城投降的关键时刻,同时又是向全国发起总攻之际,为不动摇军心,不泄露主帅身亡的消息,成吉思汗遗体被就地秘葬的可能性最大。

更为重要的是,时间不容送遗体前往漠北。因为大汗病殁地距其生前所选定的墓地,直线距离有2500公里以上,若以勒勒车(木轮大车)换马不换车,日夜兼程前进,至少需要130天,况且当时正值七月,炎热高温,在无任何防腐措施的条件下,送遗体到漠北是难以完成的。

可想而知,蒙古人当时采取的办法是:送灵柩悄悄北上,为不走漏风声,将沿途所遇到的人畜概行杀掉,美其名曰:“作大汗亡灵的陪伴去吧!”灵柩到达怯绿连河(克鲁伦河)时,才公布大汗死讯,大汗的妻妾500多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奔丧,加之在处理西夏投降一事上又耽误了一段时间,耗去的时间就更长了。但遗体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呢?其实灵柩内并无遗体,只是大汗的衣冠罢了。

成吉思汗长眠于六盘山后,却引来不少使者、特派员,实施着一项重要使命。《元史》记载:宪宗三年,忽必烈征云南中,派兵2万屯六盘山;宪宗八年四月,蒙哥汗驻跸六盘山;宪宗九年四月,令大将浑都海领兵2万,驻六盘山。又据《固原地区志》《泾源县志》记载,在此后的40多年中,蒙元可汗、军帅、使者,以驻跸、屯军、驻防等名义,屡屡造访六盘山,目的似乎只有一个——祭祀大汗。且多是四月来,八月走,边牧军马,边等候忌日——八月二十五日。若速来速去,岂不暴露了使者的来意和大汗的葬地之秘?

还有,为了方便祭祀秘葬的大汗,忽必烈索性在六盘山下开城堂而皇之地建起安西王府,设王、派员、驻军,除执行卫戍任务外,还承担着一项赴大汗葬地秘祭使命。

每一个地方的名字,都有一定来历,一般是根据其地形、物产、人物和传说为背景命名的,所以,每一个地名似乎都有特殊的含义和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今六盘山腹地泾源县境内的皇陵寨、将军墓、鞑子坟等地名,也许隐藏着一个历史秘密。

皇陵寨(黄陵寨)位于凉殿峡东8公里处,今属泾源县兴盛乡黄林寨村,全村回族350多户,1500多人。此地原名皇陵寨,后演化为黄林寨。虽称皇陵寨,但未曾见有陵墓和墓碑。从历史上看,除成吉思汗外,还没有哪个帝王在六盘山驻跸达4个月之久。古代帝王葬地皆称陵,皇陵寨顾名思义,是指一代帝王之陵寝。从地形上看,此地之后是一道苍翠的山峰,左右是碧绿的山梁,两侧山梁下各有一条河水向东流去,中间是一片开阔地,整个地形山环水抱,颇有起辇谷的格局。

将军墓位于皇林寨东1公里,处于一座孤山前,未见墓堆墓碑。今属泾源县兴盛乡上金村,墓地现为农田,由村民杨福亮耕种。1982年,农田主人犁地时,将一手扶拖拉机陷入墓坑内,墓穴有两间房大小,空荡荡的,里面任何东西都没有。后来,用土壤将墓坑填平种上农作物。顾名思义,将军墓可能是一位为大汗守陵的将军之墓。

“鞑子坟”位于凉殿峡南高花旦的一处台地上,东依大山,西傍河水,面积约300平方米,未见墓堆。群众称蒙古人为“元鞑子”“鞑靼”,鞑子坟显然是一处蒙古人的公墓。

700多年过去了,今人在六盘山腹地凉殿峡的老城台、狮娃台、老庄子、议事亭台周围的草丛里,仍然发现散落着一些石条、石柱、石马槽、石香炉、柱基石、插旗座等,判断是亭堂庙宇、住宅建筑和牧马遗物。虽然零散,但其地面的建筑轮廓依稀可见。可以肯定,这都不是成吉思汗当年遗留下来的,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牧,游走不定,不会有如此永久性的建筑材料。那么,这后来的东西是谁修建的?成吉思汗作古后,却招来不少祭祀者。据文献记载,从窝阔台即位到成宗铁木尔执政期间,先后有蒙哥汗、忽必烈、大将浑都海等先后40多人次来六盘山。而且都是四月来,八月走。

来王壕、凉殿峡、安西王府、皇陵寨、将军墓等零落的古迹遗物,身影斑驳,静默不语,用神秘年轮的金石篆文刻写着六盘山的往事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