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22

第22章 泾清渭浊古今辨(2)

清武全文的方法是“随山度其势,循流而考其源”,从史籍记载分析泾水源头。他说:按《地理志》,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按《山海经》记载,“历山之西,百五十里曰高山,泾水出焉”。高山(六盘山)在平凉郡西,水由瓦亭川向东,笄头山在平凉西南,百泉涌出,流为泾水,两水都汇于平凉城西数里。如以《地理志》为根据,则百泉为源,高山水为支流;若以《山海经》为依据,则百泉为支流,高山为正源;两说并存,则泾水有南北两个源头和汭水相同。就水的大小来看,百泉水大,倍于瓦亭水,大水纳小水,泾水源头当在笄头山。从地理位置上看,高山距平凉一百二十里,距离较远,笄头山距平凉四十里,距离较近。瓦亭在崆峒西北,笄头山在崆峒西南,以笄头为泾水源头,以远者为支流,以近者为源头,似乎又不恰当。他的结论是百泉之水由崆峒而东下,山环水涌,其势澎湃,于势为最顺,高山之水出瓦亭,地远流细,北联于泾,势则少递。至于说泾水源于星海昆仑,泾原(清泾原道)人称为百泉者,是说泾水湍急不可近观,如远视天上星宿之海。

清曾麟绶对历史记载有所疑问,“呼土人为前导,探泾水所自出”,用实地勘察的方法探寻泾水源头。他亲身目击,直至泾水的发源地,就是过去华亭县与化平县(泾源县)分水岭之马尾山。马尾山山脊浑圆,长约八九里,形如马尾,因形而得名。笄头山者,坐西朝东,高约二百丈,广约百丈,灵秀独钟,拔地凌苍,蜿蜒磅礴,悬崖峭壁,如屏风罗列。石罅中万斛泉源随心涌出。行约三里到良田峡,一名凉天峡,会流而下,宽约尺许,渐下渐宽,弯转流入北道沟、松林沟、透沟诸水,往南又有二道沟、红柳沟、石窟沟、纽门沟、小南川、二龙河、大南川诸水,次第会合,浩浩荡荡,东注入崆峒峡。自马尾山至峡口四十余里,峡宽处二三里,窄处二三十丈,右岸平畴,近处树木丛生,寂无人烟,行人稀少,唯有荒草雉兔。两岸峰峦数十层,盘旋远去,山势越来越低。行至峡口,山峰环抱,左有干海子山,右有乏牛山,中间突起一山,峻绝屹立,天衣无缝,而泾水由西面冲突,石门顿开,高数十仞,远六七里,宽者二丈,窄者二三尺,峭壁嶙峋。沿岸松树茂密,奇香扑鼻,秀色可餐。山崖曲斜陡险,水流湍急喧嚣。顺流而下有古潭三个,相距约半里许。中潭圆形,阔约二丈,深不可测,上下二潭,没有中潭浑阔。旧传为老龙潭又名泾河脑。天旱潭中求雨,屡屡应验。山西岸过去曾有龙王庙,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其址尚在。山泉水清碧澈,底有森森寒气,白昼犹昏暗阴晦,怒激涛声,雷鸣风吼,除了鹤飞樵采,人不能靠近。山川奇美,仿佛进入仙界,录源至此,仿立望峰,心神气闲,流连忘返。泾水东流出峡,瀑布悬崖凌空飞下,奔腾澎湃,逐渐平静,计十里至北面河,即古白岩河,经过飞龙山麓,同红崖河至银山,汇圣渝川、龙江峡川、化平川注入炭家峡;又会黄花川、胭脂川、过大石头湾,共行四十多里至崆峒山南。东流经平凉县北,又东经泾州北,东入陕西彬县、长武县,东南至高陵县入渭河。他得出的结论是泾河由马尾山而来。说马尾山为泾水正源,笄头山为支流,言之凿凿而又有根据。平凉旧志说泾河在平凉西笄头山发源,有二支,南支流为崆峒峡前峡,北支出老龙潭,曰后峡。查后峡之水,自化平城西北三十里铺米倮山,又名美高山发源,当地人相传,也叫泾河脑。两峰对峙,中间一峡,西北山下,有巨泉三股,相距一丈至四丈,第一泉天然石门划开三尺,中间石窦,水势汹涌,日夜奔放。二泉三泉也是这样,只是没有石门。峡北岸有两个石井,围圆一丈多,深约三尺,水由井底冲出直立,云绕雾障。又半山突出石嘴,仿佛龙吻,有泉水两道,从石缝中涌出,清澈活泼,妙境拟人。此外,尚有小泉数处,汇流域溪出峡,由双桥河约十里会暖水前后川,同焉支川、鲍象川注入下寺河,汇沙塘川,过盐圈子,共行四十余里,入崆峒后峡,出峡汇为泾水。

民国时,叶超为化平县知事,他觉得清人对泾水源头的考查不全面。他认为固原南境,岩岫毗连,溪流映带,大湾分水岭以北的涧泉,注流高平川、古城川暂且不论,南边干朶耳、元疙瘩、狼窝沟、直沟、芒椠沟、青杠沟、杨家沟、赖子沟、豹王沟、水沟、六盘沟、庙台沟、剌沟、时家沟、刘家沟、东山沟诸泉汇为泾河,那么到底谁为正源,南北两源头谁又是上源头?所以不可不沿水勘察。

于是他在壬午年秋社前五日,和同乡仰斋、子玉、鹏程等数人由苏家堡拄杖西行,大约一里地,到纪沟门。又一里多,到石窑峡,瀑布高悬,巨岩如楔,沿水上寻,至黄羊滩即旧弯池,已经看见泉水数眼。又一里多,到天瓢顶。有一块地一顷大小,平圆如镜,幔帐山在西,黑圪垯梁在北,马厂山在南。往北是清凉山、卧牛山、干耳朵,又南为铧尖山、溜道山、四道岭、六盘山。南北相连,好似屏障。自清凉山向东,是簸箕阳洼、张家阳洼、加子湾、上下寺顶。自溜道山向东为白崖子岭、卧龙台、小南岗、丘家列施。更有大小东山,遥相对峙,站在天瓢顶上,好像率领左右登上牙城。西北隅有一泉,滢澈无比,周围一弓之地,浑不满一尺,泉从岩缝流出,冬天不冻,久旱不涸,循剌沟脑湍急奔注,清越可听。出谷后,纳北沟诸水,经杨家磨至瓦亭,又汇合南沟诸水,折而向东出萧关。综观六盘山水,泾河水肇启于北源。北源在固原县南七十里,泉洌秩秩而下,訇青有声,所以是上源或叫做正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闲暇读《诗经》,披阅宋苏轼“兖兖河渭浊”、元人曹伯启“泾清渭浊源何异”诗句时,认为孔颖达注疏没有依据,于是下诏陕西巡抚秦承恩,令其组织官员实地考察泾河、渭河源头,搞清“何清?何浊?”

当年农历三月,时任西大臣水利学士兼任宁夏府中卫县知县胡纪谟,奉差遣勘察泾河源头,并作了《泾水真源记》,为后人留下了有关泾河的宝贵历史资料。

胡纪谟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了县城南约20公里处的老龙潭,探清了泾水本源,撰写《泾水真源记》一文上报朝廷。在《泾水真源记》中,胡纪谟详尽记述了泾河源头的笄头山(又名鸡头山)、老龙潭,泾河的流向、流程以及与渭河汇流等,并对前人普遍认为的“渭清泾浊”作了纠正。作者称:“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又言:“惟由平凉至泾州,泾汭合流处百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肯定地认为“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否定了所谓“泾以渭浊”的说法,遗憾“笺释家”不加调查研究,导致“咸谓泾浊渭清,承讹不易”,使泾水多少年来蒙受不白之冤。他因事感叹“泾水有灵,不甘久匿其面目”,终于可以还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的真面目。并在文末附诗五首。

其一

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

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

其二

藏书獭祭论终刊,漫把笄山认六盘。

颠倒泾渭成底语,于今益信说诗难。

其三

在山泉水本俱清,鸟鼠何必浪得名。

出谷非遥同枳桔,浊流万古不能更。

其四

法古原非泥古人,渊源圣学迥超伦。

一从垢净分明后,二水方知面目真。

其五

纷纷毛郑梦辎渑,赖有苏曹句独醒。

水派河源衡地简,不须重补道元经。

乾隆帝读阅数遍,欣笑曰:“泾渭分不明,此可昭然也。”依此撰写了《泾清渭浊纪实》一文,明确宣布“实‘泾清渭浊’”。随后便诏告天下,记于史册。泾清渭浊,千古疑案终于有了定论。自此,“泾渭分明”一语得以御正,泾河及老龙潭更加蜚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