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25

第25章 龙女忍辱泾河滩(3)

那魏征本是直言率性的丞相,哪容得模棱两可、狡辩虚伪之词,愤而驳斥道:“只要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每年二月二为你更衣送膳本不在话下。只是你这泾河孽龙,非把那清风细雨私下改为恶风暴雨,故意触犯天条,恐怕罪过不轻啊!”

出此一言,吓得那泾河老龙出了一身冷汗,转眼间显了龙体,一声霹雳,化作一股白烟不见了。

这泾河老龙早已知晓了魏征身份,心中害怕,于是腾云驾雾直奔长安。在空中等到子时前后,收了云头,敛了雾角,径直来到皇宫。此时唐王李世民正在做梦,梦见龙王跪拜榻前,大叫陛下救我!救我!唐王问道,你有何罪,要朕来救?龙王道,陛下是真龙,臣是孽龙。臣因打赌违犯天条,罪当由陛下贤臣魏征处斩,所以前来相求救我一命!唐太宗说,既然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回家去吧。老龙听了十分高兴,拜谢而去。

唐太宗一觉梦醒后,对此事念念不忘,五鼓三点就设朝议事。文武百官聚齐了,却唯独不见丞相魏征。皇上说:“朕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人迎面跪拜,口称泾河龙王,违犯了天条该被魏征处斩,求朕救他一命。朕已许诺,但不知如何阻挡魏爱卿?”

大臣徐茂功回答说:“此梦事出有因,一会儿魏丞相来朝,陛下不要放他出门,过了今日时辰,便可救下泾河老龙的性命了。”太宗听了非常高兴。

魏征稍后入朝,叩头请罪。皇上说:“免你无罪,但当在早朝后午时,陪朕对弈几局如何?”就这样,唐太宗李世民与丞相魏征在金銮殿上飞相走车,对弈起来。直到午时三刻,一盘残局未终,魏征忽然伏在案边昏昏欲睡。太宗寻思,魏征他一定是体察民情,一路奔波,劳累所致。正好由他去睡,并不惊动。不大工夫,正是午时三刻的时候,魏征在睡梦之中连呼:“杀!杀!杀!斩!斩!斩!”

李世民见状惊呼:“你杀的哪个?斩的何人?”

“臣杀的泾河孽龙,斩的泾河孽龙。”

李世民一把推醒了魏征,只听他讲:“老臣失礼谢罪!刚才昏睡之中忽有仙鹤盘旋而来,鸣叫三声,说是玉帝传我,我便乘鹤而去。到了天宫南天门外,得了玉帝金旨,说泾河老龙违犯天规,罪当服法。并且与你在相龙河畔赌咒,誓言凭你处治。现赐你竹节钢鞭一条,由你明日午时三刻在‘剐龙台’斩杀泾河老龙,以正天条。”

魏征正叙说间,武士们捧着一颗血淋淋的龙首闯进宫来,说是方才午门之上,只听“咔嚓”一声,青天白日一个炸雷,从空中掉下这颗长须赤角的花白龙首。君臣二人见状,不禁愕然吃惊。

唐太宗李世民听魏征讲述相龙河一事前后的详细经过,又见眼前龙头鲜血淋淋,深信不疑。于是说道:“卿与那泾河老龙见面的‘相龙河’如今倒成了‘降龙河’啦。功归功,过归过,那泾河老龙毕竟给了那八字口唤,布来了天雨,只是下得大了些,戕害了生灵。你不妨按照许诺的誓言,于每年二月二为他更衣送膳,祭奠他一回吧……”

自此以后,六盘山方圆几百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乐。到如今,老龙潭的水吼声如雷,震耳欲聋,就是那条老龙声嘶力竭的哭声。已经一千多年了,至今还可以看到红色的血水流淌,还有世世代代挺立在风雨中的“龙头嘴”“龙女峰”和“望驾台”。

回族迁徙化平川

披荆斩棘建家园

泾源县旧时称化平川,清代之前并无回族居住。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爆发大规模回民起义,声势浩大,持续近10年之久。同治十年(1871年),清廷残酷镇压回民起义后,将上万余回民安插到当时荒僻贫瘠的化平川(今泾源县)。

清廷特令陕甘总督左宗棠进行“善后安抚回民”。在“安民”中,左宗棠采取南来北往的大搬迁、大疏散、小集中手段,将回民按指定地点分散安置迁移,“以涣其群,孤其势”,分化瓦解,分而治之。

左宗棠为此拟定三条原则:选择有水可资灌溉的荒绝地方;自成片段,可使聚族而居,不致与汉民相杂;无大山大河之险,距离大道不远也不近,以便管理。根据此三条原则将迫降的回民安插于偏僻荒绝之地,令其自垦自耕,自生自灭。

其中,选择隆德、固原、平凉、华亭四州县交界区域的化平川,前后两批安置陕西西安、渭南、大荔、华州和甘肃秦安、张家川及宁夏金积堡等地反清“就抚”回民1.1万余口,并且设置化平川直隶厅,亦即恢复已撤销900余年的宋金化平县。筑城垒墙,派道员冯邦栋、总兵喻胜荣驻兵镇守治理。当时,清廷将当地土著汉民强制迁移到邻近的平凉、华亭、固原(今原州区)等地,并放火烧掉汉族居住过的村庄院落,以彻底断绝他们回乡的念头。仅留下今县城附近永丰村的15户94名汉民,为官署官员眷属服务。因官吏也多居此,该地被称为官庄。永丰、黄洼两个村成为唯一的汉民村(2004年4月,全区行政区划调整时,原属原州区的大湾、蒿店、什字三乡镇改属泾源,全县汉族村庄增多,回族人口比例始有所下降)。

左宗棠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称:“臣勘得平凉、华亭交界之处化平川,宽六七里,长三十余里,窑洞三百余,土沃水甘,人迹断绝,可安置万余丁口矣。”这样,失败于金积堡的陕甘回民义军陈霖一族1560人,马振江一族848人,赫青选一族383人,马化风一族1278人,阎兴春、禹兆鳞、拜万江、金明堂、安杰五族5550人,共计9480多人安插在泾源。从灵州金积堡押解到平凉及化平(泾源)途中,许多老弱妇女儿童因饥渴累寒而死。左宗棠亲临点验:“陕回之就抚者,北路官军所收纳及东西两山之众,悉解抵平凉。”“为数一万有奇,中有前安插平凉回民亲眷者,听其认领,尚实存男女九千四百余,安插华亭县西北七十里化平川。”

这批陕甘回民被安插到化平川后,清廷派员亲临点验,按人口发给赈救粮,按户拨给房屋窑洞,丈量地亩,发放适宜当地耕种条件的籽种,酌情派发耕牛骡驴,督促回众开垦耕作。将陕西的西安人(西安市西部)安插于今兴盛乡的上、下黄及黄花乡的沙塘村;将东安人(西安市东部)安插于香水镇、惠台乡及黄花乡的羊槽村;将陕西渭南九社和赫冶家的回民安插于泾河源镇的泾光、冶家、北营及涝池村,王阁村回民安插于兴盛乡红旗村;将大荔沙苑、乔甸村回民安插于香水镇的沙南、沙塬、上桥、下桥村和新民乡;将华州秦家滩回民安插于泾河源镇的兰大庄;将宁夏金积堡的回民安插于黄花乡的向阳村;将甘肃秦安(莲花城)、张家川回民安插于黄花乡的庙湾、华兴、店堡、上胭、下胭村;将甘肃平凉的回民安插于今黄花乡的红土、平凉庄村。这便是泾源回族的来历。

清政府为达到百年平安的目的,对安插的回族采取行为举止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统治。左宗棠颁布《安插回民告示》,限令:不许和汉民同在一地方杂居;安插后,不得迁移,陕回不得回陕,甘回不得回甘;不许回民随意行走,如有需要,要报请官府发给“路票”,并限期返回;不准私养骟马、私藏军械;不准阿訇管理回民事务;严禁新教传播;修建清真寺高不得过二丈四尺,宽不得逾十丈,墙厚不得过二尺五寸,寺内外不得修建高楼。之后还修建学堂、书院,施行儒化教育。这些极度严厉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左宗棠把当地的“圣女川”改为“圣谕川”,旨在向当地回民“宣讲圣谕,以化顽俗”。清政府在化平厅设通判1名,专事钱粮诉讼,添设化平营都司1名,专理镇治;遣千总牟春阳领兵勇240人分驻关山、三才镇各口,以扼要冲;调总兵喻胜荣所部平汇营驻扎化平厅,以司稽查。增参将、外委各一员,以佐专政。对安插的回民编立保甲,分“良莠”严密监视。

被安置的陕甘回族难忘故土,照搬了家乡的地名到泾源县。泾河源镇的涝池、十里滩,沿用的是陕西渭南故乡的村名。渭南秦家滩回民安置地分上、下两个庄,故留下现在上秦、下秦和双秦的地名。泾源县城南、泾河北岸的南营和北营,是当年陕甘抗清回民军在此驻扎的两个军营,故名。香水镇的沙南、陈昌村和兴盛乡的王阁村(现名红旗),是当年陕西大荔县回民迁居地,沿用了原籍村名。现黄花乡政府所在地平凉庄,系甘肃平凉回民迁居地,故得名。黄花乡还有一个崇义村,现改名华兴村,这个村名是因1911年(清宣统三年)回族教主马光烈在此组建回民“崇义军”,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