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5

第35章 泾源教育奠基人(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帮助爱护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清真寺规模、数量不断扩大。1957年时,清真寺发展到143座。1958年反“右”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破“四旧”为名,拆寺焚经,大量清真寺遭到人为破坏。1959年,全县只保留清真寺54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各乡村教坊陆续恢复,清真寺得以重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真寺的建筑已越来越精致完善。礼拜大殿雄伟美观,附属设施水房子、阿訇房、门楼等也建筑精良,与大殿相映生辉。马家河滩、杨堡、余羊、石底、上秦、下秦、庞东、向阳、平凉庄、上胭等清真寺先后进行了翻修和扩建。其中余羊清真寺因原大殿有文物保护价值,县人民政府帮助迁址重建。新建的清真寺大多为砖木结构或混凝土结构,不再使用大木起脊的中国传统雕宇形制,而是仿照阿拉伯建筑式样,在大殿上建一巨大的绿色穹顶,顶上均置宝瓶或以不锈钢球体为饰,大穹顶上一弯上弦新月挺向天空。

现在,全县已有清真寺300余座,聚礼点200余处。其中建筑规模较大、风格样式独特的清真寺有城关、杨堡、马河滩、涝池、石嘴、平凉庄、向阳等清真寺。通过统战部、宗教局、伊斯兰教协会等有关部门积极工作,清真寺及宗教活动管理已经趋于规范化、制度化。

回族宗教三大节

礼仪淳朴古传统

泾源回族的伊斯兰宗教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另外还有阿舒拉节和法图麦节。这些节日按伊斯兰历计算,有固定的月、日时间。每逢节日,都要举行会礼庆典仪式。回族同胞们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经,纪念穆罕默德圣人。活动后,还要上坟念经,追悼亡人。

开斋节也称“大尔德节”。“尔德”阿拉伯语意为“节日”,是回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家家炸馓子,户户煎油香。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规定白天不进饮食,称为“封斋”。开斋节,即穆斯林群众斋戒一月后,庆祝斋功完成的日子。开斋日临近,家家炸馓子、油香、油果子,洒扫除尘。开斋节当天上午,12岁以上男性穆斯林都要沐浴净身,身着干净整齐的衣服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仪式,听阿訇讲“卧尔兹”(劝诫词),作“乃玛孜”(礼拜)。会礼毕,相互问候、道谢,说“色俩目”,赶赴祖坟念《古兰经》片段——“唢尔”,悼念亡人。节日期间,大家带上礼物走亲访友,相互祝贺,称“开斋”。一般家庭都备有美味佳肴,随时可以招待宾客。各教派封斋、开斋期略有不同。“开斋节”时,县领导及统战、民族宗教部门领导分赴各清真寺慰问,走访宗教界知名人士。

宰牲节也称古尔邦节,俗称“小尔德节”。“古尔邦”阿拉伯语意为“献牲”,隆重程度仅次于“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后第70天,即伊斯兰历12月10日,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节日期间,条件较好的穆斯林都要宰牲,所宰牲畜的肉除自食外,部分还要施散于他人,皮张捐送清真寺。所宰牛、羊、驼要求是健美硕壮,节日仪礼基本与开斋节相同。

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纪念穆罕默德圣人诞生和逝世的节日。习惯上以此日为逝世日,是个忧伤悼念的日子,故称“圣忌”,也称“圣纪”。穆罕默德圣人诞生于伊斯兰历纪元前51年(571年)3月12日,殁于伊斯兰历11年(632年)3月12日。因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众多圣贤中至尊至贵的一位圣人,在诞生和去世日,各清真寺邀请各坊阿訇及穆民过“乜帖”(参加仪式),以示纪念,宰牛羊,诵经赞圣,宣讲穆圣的丰功伟绩。泾源回族习惯在每年秋冬农闲时举行,以坊、寺为单位集体举行。

阿舒拉节在伊斯兰历1月10日。“阿舒拉”,阿拉伯语意为第十日,相传是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这一天,清真寺过“乜帖”、诵经,并用米、面、豆类等多种杂粮做粥(称阿舒拉饭)分送给穆斯林,也有穆斯林群众自己做阿舒拉饭,分送亲友以示庆祝纪念。同时,此日是阿里次子遇刺之日,故阿舒拉节又成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

法图麦节在伊斯兰历6月15日。法图麦是穆罕默德圣人之女,阿里之妻,曾随穆圣进麦加,她只活了27岁。法图麦生前恪守教门,清廉俭朴,是穆斯林妇女的行为典范,事迹被后人代代传颂。每年在她的去世日,清真寺请阿訇过“乜帖”,回族妇女前往参加,以示纪念。也有回族妇女相聚请阿訇在家过“乜帖”的。

回族的礼仪活动主要有割礼、命名礼、婚礼、葬礼等。

割礼一般在男童5~9岁时举行,称“做逊乃提”,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割礼,实际上是指割开阴茎的一点包皮,过去都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用花椒粉做原料,土法麻醉要割的部位后,用小刀割。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如今泾源回族一般在家里举行隆重的割礼仪式:给孩子换上全新的衣服,宰牛羊,炸油香,请来阿訇过“乜帖”,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送来衣服钱物祝贺。仪式完毕后,再把孩子送到医院,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既安全、卫生,又愈合快。从医学角度讲,割礼会预防诸如包皮炎、包皮结石等疾病,有一定的健康意义。

命名礼也即“起经名”。回族的名字一般有3个,分别是经名、小名、官名。孩子出生后三天内,举行命名仪式,请阿訇从伊斯兰教经典中众多的先贤圣人中选出一个名字告诉家人,谓之“起经名”。男孩的经名一般有“尔撒”“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子”“穆萨”“尔里”“伊斯玛仪”“伊斯哈”等,女孩的经名一般有“阿依舍”“海撤”“索菲燕”“法图麦”“赛里卖”等。有的婴儿还以生日命名,出生在斋月叫“来麦丹”,生在盖德尔夜的叫“盖德尔”,生在主麻日的叫“主麻”等。父母还为孩子起小名或奶名,在家庭范围内使用,一般以美好吉祥的事物命名或者用官名的叠音,甚至丑物反用,如福财、宝宝、彩霞、桂花、臭旦。以后是由父母或亲戚朋友起官名,也即正式的、公开的名字。

婚礼一般要经过提亲、订婚、发媒、迎娶、回门等过程。一是提亲。男方看中某家姑娘,就请人做媒,带上礼品前去提亲。若女方家初步同意,就收下礼品。之后开始了解男方家情况,认为合适就给提亲媒人表态,称“给话”。女方家长也请一位媒人,由双方媒人牵线,安排姑娘、小伙在集市或媒人家见面。如双方基本同意,男方家长及小伙子尽快携带“四色礼”(糖茶干果共四样礼品)到女方家相亲,并送给姑娘见面礼(钱物),然后由媒人主持,商定“赞腰”(正式订婚)的日子。二是订婚(称“赞腰”)。订婚即正式确定婚约,一般选在吉利的日子进行。按照事先商定的聘礼数量、种类,由男方的亲人、媒人带上部分彩礼、食品等到女方家“赞腰”。双方见面互道“色俩目”,女方家以丰盛的饭菜盛情招待男方家人,女方家的邻居和亲朋也请男方家人做客。第二天,女方家亲人与媒人到男方家做客,并请阿訇过“乜帖”,男方家的邻居亲戚也同样相请女方家客人。三是发媒(也称“送大礼”或“道喜”)。临近结婚前的1~3个月,由男方亲人、媒人、准女婿到女方家送其余的彩礼和礼物,女方家盛情款待,并商定结婚日期和有关事宜,也叫“要日子”。四是娶亲(女方称“嫁女”“发落女子”)。娶亲前一天或当天上午,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请阿訇诵经过“乜帖”,设宴招待来宾。迎娶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请阿訇念经,纪主赞圣。娶亲时,男方家选一对年轻夫妇,带上花生、红枣、核桃、果糖等物到女方家,用彩车(旧时用马)迎娶新媳妇。到女方家门前将干果撒在众人面前让大家争抢索要,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娶亲的人在女方家吃过饭后,新娘搭上红盖头,乘车(旧时骑马)起程,女方家则由亲属组成送亲队伍一同前往。娶亲的彩车来到时,早已恭候在门前的人们蜂拥上前,由新郎亲自将新娘迎进新房,新郎的姑妈或女亲属为新娘揭盖头。众宾客入席坐定后,阿訇念“尼卡哈”(婚约词)。之后设宴席款待所有客人。入夜闹洞房,谓之“耍房”,欢声笑语不断。五是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家的姐姐或嫂嫂到男方家接新娘回门,新郎的姑妈陪同新婚夫妇回娘家,亲朋邻居争相请女婿和新娘。天黑前新郎返回,三天后新郎接回新娘。至此,回族的婚礼宣告完毕。

新中国成立前,回族青年的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一般十四五岁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婚姻法》,新人要到法定年龄才可结婚,并要办理登记。

葬礼是程式较为复杂的宗教仪式。回族将人死亡称作“无常”“归真”,忌说“死”。称遗体为“埋体”。埋体主张速葬、薄葬,不超过三日。当人生命垂危时,先请阿訇或有威望者念“讨白”(忏悔词)。病人咽气后,守护的人瞑其目,合其口,顺其手足,用白布遮盖全身,将埋体放置于炕床或木板上。随后,亲戚朋友前来看望,赠钱及白布等以资助埋葬费。格底目和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族,还向悼念送埋体者舍散白帽或白布巾,意为亡者戴孝。下葬前用洁净之水为亡者净身,男由男亲戚洗,女由女亲戚洗。洗净后,穿“卡凡”(三丈六尺),置入“塔棚”(抬尸匣)。请各坊来的念经人“转费达”。之后,送葬的人们替亡人向安拉做最后一次礼拜,即站“者那则”。送葬时,妇女一般不送殡,不去坟地。回族均行土葬,禁绝陪葬物品。坟坑深2米,宽l米,坑底再挖一南北墓穴,上圆下直,墓穴大小以亡者身高为准。将埋体置于穴内,头朝北,脚朝南,脸面向西。用土块封闭墓口,再用掘出之土填坑,地面余土堆成长丘形。埋葬后,送葬者皆环跪墓前,听阿訇诵《古兰经》。事后,将亡人生前所穿衣服舍散给贫苦亲友。亡人葬后,逢五日、七日、三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及生殁之辰,家中请阿訇念经过“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