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6

第36章 简朴洁净回族服(1)

佳肴美味清真食

泾源回族把服饰称为“衣着”“穿戴”,其中头饰是回族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民族标志。男子普遍戴无帽檐的平顶小白帽,也称礼拜帽,做礼拜或平时戴。礼拜帽也有黑、绿、黄等其他颜色,以白色最为普遍。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族多数佩戴白色或黑色八角(或六角)帽。另有一种四角白帽称“孝帽”,是葬礼时戴的一种帽子。妇女一般都戴白色的圆撮口帽,也有戴盖头、围头巾的。盖头颜色依年龄而有别:老年用白色,青年用黑色,少女用绿色。盖头用绸缎、丝、纱等材料制成,图案装饰朴素柔美。

泾源回族的衣饰简单实用,色调明快,黑白对比强烈。农村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灰色中式长衫或低圆领对襟衬衣;中年人穿对襟白衬衫并着一黑色坎肩,穿白布缝制的袜子或方口布鞋,夏天脚穿用麻和线编制的凉鞋,也有穿中山装的;年轻人除参加宗教仪式外都穿与汉族相同的衣、裤、鞋等。老年妇女穿大襟左衽衣服,年轻妇女衣裤与汉族相同。儿童着装除自缝的衣服在袖口和膝盖处绣图案外,其余与汉族相同。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有扎裤腿的习惯。泾源回族的服饰随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装饰性增强,更加多样化。

泾源回族的传统饮食花样繁多,口味别致,制作简朴。饮食材料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作物生产情况密切相关。粮食过去以小麦、马铃薯为主食,玉米、荞麦、莜麦次之。平日里多食面条、馒头(称“馍”),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还要炸馓子、煎油香、蒸大馍。肉食以牛、羊、鸡、鸭为主,其他有骆驼、鹅等畜禽,食用时要请阿訇或懂得宰牲戒规的穆斯林来宰。

除夏忙秋收季节一日三餐外,其余均为早晚两餐。菜肴平日以洋芋(即土豆)、白菜、萝卜、韭菜为多,宴席菜肴多用“九碗”“十三花”招待,主要有蒸鸡、红烧牛肉、丸子等。冬季兼食咸菜、酸菜或其他腌制泡菜。泾源回族饮食花样多,善于粗粮细作,除主食外,还有风味小吃洋芋碎末、洋芋蓝糕、洋芋鱼子、洋芋丸子、荞面油圈等,贵客多以蒸鸡、“九碗”“十三花”招待。

待客礼貌民族情

宗教禁忌信仰真

泾源回族热情好客,主要表现在对待客人的真诚态度和注重饮食方面。来客时,要到门前、户外热情相迎,握手问候,互道“色俩目”。迎入室内,无论有无用过餐,主人很快会准备饭食,让客人坐在热炕上座位置,炕桌上摆放干果、茶水先作招待,主人作陪聊家常,谓之“吃便饭”。之后用正餐谓之“吃席”。

泾源回族的热情待客还表现在专心致志地陪客上。为不使客人寂寞局促,一般是老年来客由老者相陪,下辈来访,由平辈相陪,女客登门则由主妇或女儿、媳妇作陪。一般是男不陪女,幼不陪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食毕,大家做“都阿”,互道“色俩目”致谢。对贵客的最高礼遇是以蒸鸡为主菜肴的“九碗”菜、炸馓子、煎油香和盖碗茶。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还能用洋芋、杂粮、野菜等为材料,做出名目繁多、口味独特的各式风味小吃,让客人尽情品尝。

如果村中来了远客或重要客人,家族、邻居各家各户都会争相邀请,往往会出现“设席容易请客难”的情景。遇到阿訇、学者或朝觐归来的“哈知”路过,还在门前摆上桌子,放上糖果馓子和茶水迎候。

作为客人,到别人家做客时要洁身净体,衣冠整洁。到主人家,一般是客随主便,不挑剔吃喝,不闲谈别人,不谈论事非,不久留主人家中。一般不空手做客,省亲访友视其能力,要拿上一定的礼物。若有他人邀请,切忌只进富家,不走穷家。凡端上食物,都要一一品尝曰“口到”,以示对主人的尊重。茶余饭后,客人如要告辞返回,主人在诚挚挽留不住的情况下,送客至门外路上。好客的回族是不让客人空手回家的,或油香、馓子,或蒸馍、糖果,包上一包,让客人携带回家。俗话讲:“客走主人闲。”回族的待客过程在一种真诚温馨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泾源回族的禁忌习俗与整个回族习俗一样,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信仰方面,只信仰真主唯一,禁绝其他偶像崇拜等。第二,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及一切凶猛丑陋禽兽,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牲畜、动物,禁食非穆斯林和诵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不吃形状不端正的海生动物。鱼类不论生鲜,吃时不用宰。禁食一切肮脏不洁之物。第三,严禁饮酒,视烟草、酒类为不洁之物。回族家庭不备酒具,家里来客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一律不摆酒席。严禁抽烟。第四,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凡食用禽畜类,要请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屠宰,还要“带水”(洗大净或小净),面向西,诵真主之名,用利刃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等血液流尽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开膛清肚清洗。禁止用沸水烫皮、烫毛。第五,在社会行为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玩赌、求签等。不让阴阳、算命先生测字相面算命,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行驱鬼治病。回族认为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禁止崇拜任何偶像,认主独一,唯主独拜。禁止放贷、赌博,认为不劳而获的钱财是不义之财。另外,回族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姑娘袒胸露背,忌汉族借用回族餐具,禁止男子戴首饰、文身等。

民间艺术聚瑰宝

传统文化根基深

泾源山川俊秀,人杰地灵。回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经过上百年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并且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激越悠扬的回族“花儿”,雄壮奔放的回族“踏脚”,线条流畅的民间剪纸,张扬着泾源回族的个性魅力,呈现出浓郁的回乡风情。

回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其鲜明的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智、比较安静、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的“静态文化”。它的重大民族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除了举行会礼活动,还有炸油香、道“色俩目”、宰牲、走坟、散乜帖等,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

回族民间美术主要有刺绣、剪纸、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书法。由于伊斯兰文化在回族民族内部的地位一直很高,伊斯兰教又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娱乐和纵欲的,所以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题材内容等都表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宴席曲回族歌舞是一种流传于六盘山一带回族群众中,在当地回族群众婚事喜庆活动中广为流传的自娱歌舞形式。

在娶亲当日,亲朋好友济济一堂,新娘坐轿(轿车多以马拉车装饰而成)来到婆家。新娘脚不沾地,由其兄长(或舅父)托抱送进新房,端坐炕上后即摆上宴席。在宴席中间,便有能歌者离席放喉歌唱,一般两人一组,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者有年轻人,也有长者,有专门邀请来的民间歌手,民间称其为“唱家子”,也有自告奋勇者。演唱形式不限,有合唱,也有两人领唱众人和之,最多时达五六十人,经常持续到第二天鸡叫为止。所唱歌曲有《四姑娘》《薛平贵出门》《送丈夫》等,以唱《四姑娘》为主。

唱曲中间,演唱者两人和歌而舞,动作稳健、细腻,具有神情一体、情舞交融的特点。表演时两人面对面,右脚后撤一步,手心向上滑至小腿前,躬身施礼。接着和歌,右脚上前,右肩相错,右转半圈做“扬手换位”“施礼”“绕手换位”。表演者歌舞到兴起时伴有一些细小的抒情动作,如情不自禁地微闭双眼,伴以“碎摇头”动作,抒发其欢快、喜悦之情,增添了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演唱时,表演者无需特意着装,日常生活装即可。

新中国成立前,回族常头戴白色礼拜帽,身穿黑长袍、黑便裤,脚蹬便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服饰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以常见的对襟衣替代长袍,其他照旧,常以生活装参加表演。有些地方回族中有文化、有地位的女性也参加演唱,并且即兴填词、赋诗,兼有三弦、四弦琴等伴奏。

回族在婚庆之日有“耍公婆”习俗,结婚三天内,不论男女老少可以不分大小相互开一些不分辈分的玩笑。有时,众人一早便用黑锅底灰和红胭脂涂抹于公公、婆婆、大伯、嫂嫂等人脸上,将羊皮袄翻穿在公公、婆婆身上,并给公公耳朵上拴两个红辣椒,胸前挂一块用面、油做的干酪子,斜挎一条缀有串铃的红带子,带子下端拖有很长的丝穗,恰似戏曲里的丑角,滑稽逗人。如遇夏季酷暑,公婆被捂得汗流难耐也不得以此为忤。等宾客尽兴散尽,公公抱拳送客之后,公婆等人才能洗脸就寝,《宴席曲》方告结束。

“表话”是回族特有的演讲形式,多见于婚丧嫁娶、搬聘阿訇、清真寺落成等活动中。在公众聚会场合,表话者代表自己的一方,以流畅精彩的话语、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情进行演讲,备受听众欢迎。表话人如果表话水平高,就可以为主办方赢得荣耀和威信。因此,对表话人的选择极其严格,一般是由本坊、本寺穆斯林按“尔林”(学问)、人品以及是否善于辞令等推选出来。担任表话的人要求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多使用整齐且合辙押韵的语句。

声情并茂的回族表话是泾源民间文学的一枝奇葩。表话词无论撰稿或腹稿,都要求作者(往往也是讲演者)不但具备相当高的汉语运用功力,包括经常运用对仗、排比、比兴等修辞手法,而且善于观察生活,长于论辩说理。因此,表话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表述时多使用句式整齐且合辙押韵的语句,且能根据活动内容、表述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圣纪”等庄重仪式上,表话人高诵《古兰经》首章,加以高度凝练的宣讲,慷慨陈词,情绪激昂,以表达穆斯林对真主和穆圣的崇敬之心。在婚嫁喜宴上,表话人用语华丽、幽默诙谐,以辞藻美妙的语言描绘新郎、新娘的幸福美丽,赞扬双方父母及族人的勤劳仁义,歌颂父母的养育功德,勉励新人婚后孝敬双亲、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等。赞美新娘的如:“尕娃娶了个好媳妇,她心肠好,双手巧,眼睛明得像葡萄,牙齿白得像玛瑙,头发亮得闪光呢,模样俊的稀罕呢……”赞美两家结亲的如:“铁打石头开红花,风吹白云把雨下。人吃蜜来蜂采花,花儿开在眼底下。双方老人心放下,不结亲来是两家,结了亲来是一家。亲上结亲亲不断,花上开花真好看。人爱人来好结亲,虎爱林来好藏身。”感谢媒人的如:“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双。双手托着两家人,双脚踏着两家门。两家说成了一家了,邻家说成了亲家了。青山踏成白路了,鞋底跑成烂布了。色瓦布(好处)揽上了,永世的恩典记住了。”为亡人送葬时的表话,基本内容是按照宗教观点,赞扬亡人生前的种种美德,并祈求真主来世的保佑,使亡人能在“索不拉”桥上凭借真主的恩典安然度过。

回族的表话有很强的艺术性,它大量应用伊斯兰教经堂语和民间俗语,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话语句整齐连贯,对仗押韵,抑扬顿挫,诙谐幽默,时而引人沉思,时而使人发笑,在轻松的表话中达到了教育劝导的目的,故此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

表话是泾源回族聚会场合中的口头即兴演讲,一般没有书面稿件供辑录。1986年城关清真寺落成典礼上的表话,以慷慨激昂,讲义深刻、篇幅宏大备受赞赏。2002年黄花乡华兴村村民,原回民骑兵团副连长、地下党员李应忠妻子去世后,其娘舅家的表话人面对数百名送殡群众,声情并茂地介绍亡故者的生前事迹,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当时,表话人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朴实具体的事例,动情地讲述了这位深明大义的贤妻、善良慈爱的母亲,在新婚之期临危不惧冒险支持丈夫革命的行为,在年轻时就守寡独身,为养育三个儿女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孤苦一生的感人经历,全场听众情绪激动,泪如雨下,一片呜咽。

回族民间体育有踏脚、方棋、对鸡等。踏脚是泾源回族的传统武术,用于强身健体。踏脚不仅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民间竞技体育,而且也是农闲和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群众基础,在泾源回族中广为流行,特别盛行于香水镇园子村。

园子村的踏脚代代相传,回族群众常年操练,耳濡目染,无论男女老幼大多都会踏脚。据回族老艺人介绍,早年间,每到冬闲季节,农村生活单调,园子村一带的人上至年过半百的老汉,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麦场或空地“踏脚”。踏脚者你踏我躲,你攻我守,勇猛顽强。围观者犹如戏场看客,呐喊助威,鼓掌喝彩。有的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场面异常热闹,大家往往是尽兴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