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7

第37章 简朴洁净回族服(2)

踏脚由回族武术“弹腿”发展而来,随回族在中国的形成而同时诞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踏脚最早在唐朝时由西域各国的穆斯林传教者带入,盛行于宋元时期。13世纪初,回族先民中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编入“探马赤军”遣发来华。《元史》记载:“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者则诸部族也。”所说“诸部族”主要指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及中亚各族人民,这批人是中国回族的主要来源。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崇尚武功成为风气。这就形成了回族强健剽悍、崇尚武术的民族个性,这也是踏脚这种武术在回族当中逐渐流行的原因之一。踏脚,平时锻炼体魄,娱乐精神;战时以脚为械,近身攻敌;出门在外时强身自卫,驱寒热身。因此,踏脚在回族中习练者众多,辈辈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居住在陕西省西安、渭南等地的回族习武成风。清同治元年(1862年)爆发的陕甘回民反清斗争失败后,大批陕甘回族于1871年被迁至化平县(今泾源县),踏脚这一武术技艺同时也被带入泾源。

踏脚主要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动作幅度大,招式变化多。进攻时讲究规则:只可用脚掌脚跟进攻对方,不可踢、勾、搂抱、摔绊;双手只用于平衡身体,防护避挡,不直接参与进攻。踏脚时,身体各部位均属对方攻击的目标。踏脚步法常用的约有10种:平踏。双方均抬右腿(或均抬左腿),平行地向对方的身体踏去。后转。一腿后转半圈,用脚跟部位击打对方的身体。扫腿裹脚。弓步、后扫堂腿。顶脚。双方均抬右腿(或左腿),脚掌相顶。连环转。连续转身摆腿,向对方踏去。高转。身体侧倾后转半圈,一腿上扬向后摆击对方后背。后顶腿。两人弓步相顶,僵持。跛脚。以前腿为重心侧身起跳的同时,快速出前腿踏击对方腿部。关后门。右腿伸向斜上方,踏对方臂部。燕式跳平踏。凌空跳起,踏击对方腰部及肩臂部。

踏脚时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尤其要求脚步敏捷灵活,还需要智慧谋略。日常演练时,采取自由选择原则,按个人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选择相当的对手,一般是一对一踏。但也有胆力过人、技术高超者,常与二人或三五人甚至一群人对踏,激烈的场面可想而知。

“踏脚舞”由踏脚演化而成,亦武亦舞,刚柔兼备,独具魅力。踏脚舞表现了回族人民勇敢顽强、豪放坚韧的民族性格,以民族特色鲜明、竞技性和观赏性强,而数次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1985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协联合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收集编纂工作。1986年,泾源县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组,抽调文化工作人员,在全县六乡开展普查工作。在搜集调查过程中,发现流传于泾北乡同子村的原始武术性舞蹈”踏脚”,仅在当地就有100多年的历史,即作为普通的民间竞技项目收集整理。后来经过研究论证,认为踏脚活动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遂作为民间舞蹈收集整理,收编到《宁夏舞蹈集成·泾源》中。

1988年,泾源县文艺工作者将踏脚整理改编为踏脚舞,增强了舞蹈性、观赏性。泾源县文化馆馆长李金声等,在踏脚武术动作的基础上改编成舞蹈动作,编排成男子集体舞蹈,参加了固原地区首届“民族团结杯”声乐、舞蹈大赛,获二等奖。1989年6月,参加宁夏首届“汾曲香”杯舞蹈大奖赛,获二等奖。专家评论:“该舞体现了西北回族青年粗犷、豪放的气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给人以阳刚之美。”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研究室根据该资料缩写成词条,收录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一书中。1990年6月,宁夏电视台和宁夏舞蹈家协会联合组成摄制组,以泾源踏脚为题材拍摄了“西部之舞”电视艺术片,代表宁夏参加了全国十二省(区)电视片交流。2003年,泾源县文化馆、泾源县体育中心对踏脚舞进一步改革创新,将踏脚阵容扩大,增加了背景音乐,将程式化动作向表演化靠拢。表演者的性别限制有所突破,由过去纯男子踏脚,编排为男女混合表演,使踏脚舞既有对抗性,又有观赏性,既体现武术特点,又具有舞台艺术性,更好地展示了泾源回族民间踏脚的魅力。

踏脚经过创新编排,曾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次获奖。1989年7月,参加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获表演金奖,1994年、1998年、2002年,连续三届参加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均获表演金奖。1991年首次参加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是宁夏代表团唯一获奖的表演项目。1995年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1996年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表演银奖。1999年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银奖。2003年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银奖。2007年11月,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在这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泾源踏脚舞作为开幕式表演节目,受到观众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泾源回族踏脚是土生土长的回族民间艺术,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回族文化和较强的原始舞蹈艺术,具有传承和被保护的价值。2004年5月,泾源县文化旅游局将“踏脚”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泾源踏脚”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5年3月6日,县文化旅游局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责任书,踏脚舞从此进入全面保护阶段。2005年6月,县人民政府协调民政、扶贫等专项资金,给园子村100个传承人发放了生活补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项泾源回族独有的伊斯兰舞蹈文化艺术,泾源县组建了以当地文化骨干为主、区内外专家教授为成员的专家指导组,制定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保护与挖掘回族踏脚舞。2007年年底,泾源县确定泾源一中、泾源县职业中学、园子小学为踏脚体育项目试点学校,全县中小学将全面开设踏脚课程。

踏脚舞从原始的回族武术演变成民族民间舞蹈,由民间娱乐形式演变为舞台艺术,蕴藏着原始舞蹈朴素稀奇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回族特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泾源回族文化中一颗璀璨闪亮的明珠。

“赶牛”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健康、活泼,游戏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开发智力,集竞技性、游艺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

赛前,先在场地中间挖一个窝窝,这叫“牛圈”。再在“牛圈”四周等距离挖4个小窝,这叫“住屋”。一个用榆木制成的方块就是“牛”。泾源回族“赶牛”一般是9人参加,挖8个小窝。

比赛开始,所有参赛人员排成一排,把“赶牛棍”扛在肩膀上,朝背后扔出,看谁的“赶牛棍”扔得远,谁扔得近谁就是“赶牛娃”。其他人中的一个发“牛”,用木棒将“牛”击向远方。攻方力图把“牛”往场地中间赶,称“牛”进圈,赶进圈的为胜;而守方人员不但要各自守住自己小窝,还要把攻方赶进来的“牛”往出赶,不让“牛”进圈。如果攻方占了守方人员谁的小窝,谁就去“赶牛”。

从整体来看,泾源回族“赶牛”与古老的曲棍球有相同之处。曲棍球(Hockey)一词起源于法语,意思是牧羊人的棍杖,相传古希腊人和波斯人也玩这种游戏。19世纪末,曲棍球运动传到英国,后来在英联邦各地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巴基斯坦、印度、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实力最强的原因。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确定男子曲棍球为永久性奥运会项目,女子曲棍球则是在莫斯科奥运会上才出现的。从以上史料来看,泾源回族“赶牛”也就是一种古老的曲棍球。

泾源回族“赶牛”,既体现了机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很好的体力,因此,它是一种培养智力、锻炼身体的民族体育娱乐项目。健康、活泼、不受场地限制,就地取材,便于开展,既能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锻炼体魄,充分展示了回族男子的阳刚之美。

但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封山禁牧的实施,放牧人已经很少见到了,玩耍“赶牛”的机会越来越少,年轻农民大多外出打工、经商或移居他地,“赶牛”比赛被村人遗忘了很长时间。“赶牛”这一回族传统民间游戏正面临着失传、灭绝的危机,形势严峻。儿时在山中玩“赶牛”的快乐,时时从记忆的深处钻出来,让人不能忘怀。如今,泾源回族“赶牛”已入选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百年来,泾源回汉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并流传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等。

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也有名篇传世。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其中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老龙潭。唐传奇故事中的名篇“柳毅传书”,在泾河源头的老龙潭演绎出千古爱情佳话。巾帼英豪穆桂英在秋千架游玩荡秋千。那位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曾在新民乡张家台延龄寺石窟修行。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最后一次征伐西夏,盛夏时节避暑凉殿峡。不少的故事传说大都与美景佳境有关联,故事情节曲折。经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神话及民间故事有1500余篇,整理出版了100篇。

泾源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泾源山水有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小九寨”之说,几乎每座山、每条沟、每眼泉都有神话故事,所以泾源回族民间故事又有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

泾源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是回族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泾源回族神话传说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无论在田间地边,还是炕头灯下,讲者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听者津津有味,捧腹大笑。现在回族群众中能讲几十个、上百个故事的人很多。

神话故事主要有《鬼门关传说》《白马泉的故事》《曼苏尔》《堡子山的传说》《秋千架的传说》《米岗山的传说》《太阳和月亮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故事主要有《无事不休妻》《馍比银钱贵》《聪明的媳妇》《县长他妈窑的传说》《七颗麻籽做生意》《金宝取药》等。

童话动物故事有《老羝羊的故事》《猴精的故事》《白杨梨地》《杏候鸟的故事》《蛤蟆精》等。

宗教故事有《法图麦》《优素福》《汤瓶的传说》《人祖阿丹》等。

另外,一些有历史记载但无法考证的事件也被演绎成传说故事,如元太祖成吉思汗避暑凉殿峡,杨家将杨文广驻守三关口,济公活佛修行延龄寺等。宁夏歌舞团排演的大型花儿剧《曼苏尔》直接取材于泾源回族民间故事《曼苏尔》。

泾源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主要有阿拉伯文书法、刺绣(剪贴)、剪纸、雕刻等。

回族阿拉伯文书法。回族阿拉伯文书法运用中国传统书法的手法,书写阿拉伯语、波斯语字母文字,状如虬龙飞燕,浓墨淡彩,气势恢弘,笔形虚实连贯,别具魅力。阿拉伯文书法的作者主要是阿訇、满拉,代表人物有文选、马文俊、赫德海、马全明等。阿拉伯文书法神秘庄重,宗教气息浓厚,备受泾源回族群众喜爱,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遍及厅堂院室,常见的有中堂、条幅、婚联等。

刺绣(剪贴)。刺绣在民间尤其在乡村广为流传,是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人们把刺绣称作“针线”,姑娘媳妇的一手刺绣本领被称为“好针线”。

泾源民间刺绣不仅题材丰富,色彩绚丽,而且式样繁多。姑娘用七色丝线,在鞋垫、坎肩、枕套、门帘、围裙、枕头等物上绣织吉祥、美丽的花纹图案,表现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花、草、鸟、兽、虫、鱼常常是图案中心,针法随图案内容而定,多以平绣、盘金、纳绵、堆绣、叠绣为主。回族刺绣造型古朴雅静,图案生动有趣,线条错落有致,配色艳丽和谐。现在的农民刺绣作品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充分显示了泾源回汉妇女的聪明才智。

刺绣技艺一般靠母女相传、邻居相授、亲戚交流切磋发展。刺绣样品的作者都是心灵手巧的女能人,在村中或族中备受尊敬。

以前,农村姑娘出嫁前,要自己刺绣出许多嫁妆,如坎肩、鞋垫、袜底、门帘、枕套、围裙、兜肚、荷包等,到男方家拜见长辈时作为“见面礼”,或结婚这天让众人欣赏,展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随着社会的发展,姑娘媳妇们在床单、桌布、沙发巾、电视套、冰箱罩、被套等用品上绣出精美的图案,使刺绣充满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