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38

第38章 简朴洁净回族服(3)

剪贴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技艺。在日常生活中,妇女们将不用的旧衣布或零碎小布头,剪成一个个方形、圆形、多边形的几何面块,再进行必要的色彩搭配,或针缝,或糨糊粘贴,制作成鞋垫、兜肚、挎包、褥面、坎肩、枕头布等,图案对称整齐,色彩丰富绚丽,造型巧夺天工。有的将布块剪出如鸟形、蝶形、花瓣等拼贴其中,宛如一幅色彩夸张的写意画,意味无穷。从节约的角度讲,剪贴其实是变废为宝,妙手回春。

剪纸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是泾源回汉妇女的传统手艺。民间剪纸既是持家技艺又是娱乐活动,在泾源乡村非常普及。农村女孩在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剪纸,一直到老年,可谓活到老剪到老。农闲饭余,或是阴雨雪天,妇女们坐在一起,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造型,把自己的美好想象物化为优美灵动的剪纸,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带来了生活乐趣。每逢传统节日、乔迁新居、男婚女嫁、孩子满月等喜庆活动,母女、姐妹、同伴围坐一起,交流技艺,画样、描线、用剪。一幅幅以花卉、动物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不一会儿就呈现眼前,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气氛欢快。屋内顶棚上、窗户上、箱柜上到处都贴有红、绿彩色的“双喜”“喜鹊登梅”“雄鸡报晓”“梅鹿争春”“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燕子剪春”“金鱼攘莲”“五谷丰登”等花、鸟兽、瓜果、蔬菜图案的剪纸。

剪纸内容独特,风格别致,寓意深刻。“喜鹊登枝”“龙凤呈祥”“绵羊”“飞燕”“十二生肖”“猛虎下山”“金鸡报晓”“桃牛犁地”以及”骏马奔腾”等作品,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表现了回族妇女纯真、含蓄、热爱生活的个性,寄托着回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回族剪纸是泾源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亮点。1956年10月,县文化馆首次举办全县妇女绣花剪纸工艺美术展览。1985年文化馆举办剪纸展览,回族妇女拜娥、金正女、拜金、安条等11人的作品出众,之后还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届剪纸展览。2000年,文化馆举办首届书画暨民间工艺品展,展出了农村回族妇女王玉莲、伍翠花、刘红梅、禹香春、丁闪朵、禹西女、禹桃花等15人创作的剪纸作品。文化馆每年举办的迎春民间工艺、书画展都有回族剪纸作品参展。剪纸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以饱满的生命力盛开于泾源民间文化花圃之中。

雕刻主要有水秀石雕刻和木雕。泾源水秀石是一种优质的制作盆景的原料,它形态玲珑剔透,吸水性好,便于植物栽培生长。其中的木化石质地精良,价值可观。水秀石是地质演化作用的产物,是因为石灰岩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天长日久,沉淀积聚,变成了嶙峋多孔状的奇石——水秀石。

水秀石表面粗糙多皱,孔眼密布,形似峰峦沟壑,似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人工雕琢时,缘物因形,顺势修造,便可成景。还可适当搭配、点缀一些古塔亭阁、轻舟小桥、鸟兽花木、石阶索道等饰物,这样天然景观与人工雕饰浑然一体,意境更加奇妙。奇峰险石,秀水隐约,千姿百态。

1991年8月12~30日,县文化馆部分职工学习雕刻了大量水秀石盆景作品,部分雕刻作品参加了宁夏1991年国际黄河文化节展出。1995年,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村民杨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秀石资源,学习制作水秀石盆景。经过几年研究学习和到外地取经交流,他的雕刻加工技术日渐提高,其盆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风格,有数件水秀石盆景作品在区内外奇石展览中展出和获奖。1998年5月,杨和的水秀石盆景作品参加了甘肃省平凉市举办的“西部商贸展销会”。2004年8月28日,第四届中国(银川)赏石旅游节在银川举办,杨和的水秀石盆景作品《山河相映》获一等奖。2005年9月,该作品又在中国第十届亚太地区盆景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奖。

泾源回族民间曲艺十分丰富,有各种民歌、小曲小调等,特别是花儿,脍炙人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泾源民间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泥哇呜”“口弦”“咪啦子”,以及用杏核、柳枝、马莲花、麦秆、箭竹等为原料,简单制作而成的各种吹奏乐器。

泥哇呜是用黄泥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中空,上有数个音孔,形似陕西古乐器“埙”。音色低沉悠远,悲切缠绵,呜咽哀怨,故名“泥哇呜”。吹奏方法与箫、笛相似,只能吹奏一些简单的曲调。“泥哇呜”的制作非常简便:用黏性强的土和成泥巴,将泥巴压成饼,捏成饺子状、鸡蛋状、鸟儿状的空心圆球,戳出几个有粗有细的音孔,晒干后就可以吹奏了。盛夏时节,乡村牧童常常就地取材,用河水和泥,临时制成“泥哇呜”吹奏,乐声古幽朴拙,别有情趣。有时,几个孩子同时吹响手中的“乐器”,“哇呜……哇呜……”此起彼伏,你呼我应,另是一番境界。姑娘们还用它学布谷鸟、斑鸠的叫声,声调逼真,悦耳动听。

口弦俗称扣扣,是一种民间袖珍乐器。巧手的回族姑娘用竹片削成三寸多长的酒瓶形弦身,中间刻一舌簧,弹奏时将舌簧一端轻轻放在双唇间,用丝线吊穗扯动另一端,口弦簧产生震动,发出“嗡嗡”响声。弹口弦的多数是回族姑娘、媳妇们,她们按照口形、气力的变化,弹奏出各种曲调,如山泉淙淙、流水潺潺、燕语喃喃。

咪啦子是泾源民间吹奏乐器的一种,样式与笛子相似,吹奏方法与箫笛相同。制作材料是一种野生乔木,有大拇指粗,空心,当地群众称“咪啦杆”“咪啦子”,是泾源回族青年最喜爱的吹奏乐器。小伙子上山砍柴、放牧时,随手砍取一截空心树干,约一尺长,细的一端用镰刀削成斜孔状,作为吹孔,即可使用。更精致的“咪啦子”还要在中间部位钻几个小孔作为音孔,这样就能用“咪啦子”吹奏出多种曲调的“花儿”,乐音深厚悠扬,余音袅袅。

另外,泾源当地的许多常见植物都可以用来制作简易乐器。例如用山上随处可见的箭竹做成“竹哨”:将一节竹子用刀划开为两片,在手心搓几把,便能吹出尖细的乐音。姑娘们用杏核制作的“杏核哨”小巧精致:杏核两面磨出孔,掏去杏仁,放在两唇间,吹吸并用,会发出尖厉的声音。利用气息变化还能吹奏出各种鸟鸣之声。马兰花、燕麦秆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都是姑娘、媳妇们制作乐器的材料。春夏季节,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在劳动间歇,回族妇女随手摘一朵马兰花,拔一根燕麦秆,便能吹出清脆悦耳的美妙旋律,为辛勤的劳动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花儿”即民间山歌或情歌。泾源人把唱“花儿”叫“漫花儿”,“漫”的意思就是随心所欲地、无拘无束地唱出内心的思想感情。泾源“花儿”以高亢奔放、豪迈粗犷的旋律,反映了各族群众勤劳、憨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泾源“花儿”的表现形式十分自然,反映爱情生活众多,从一首爱情题材的“花儿”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泾源回族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率真的情感,体现了以花为媒来表白求爱的含蓄。

来到泾源乡村,远远就传来悠扬、高亢的“花儿”,不论是六七岁的放羊娃,还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或者是上山砍柴的小伙子,农田干活的姑娘们,赶麦场的麦客子,留在家中的婆娘们,个个都能“漫花儿”。就如“花儿”中唱的:“一把儿麻籽撇上天,脚户哥,会唱歌的少年有几千,从泾源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时还能唱上几年。”“花儿”的音调叫令,就如戏曲唱腔曲牌,种类繁多。

泾源回族花儿在自己原有的“花儿”基础上,受外来“花儿”的影响,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发展起自己独特的“花儿”风格。调令有牡丹令、马莲花令、情歌令、探妹令、对花令、尕马令、长工令、劳动令等50多种,有《十对花》《王哥放羊》《洋燕麦青》《五劝人心》《十月怀胎》《孟姜女》等体裁多样的“花儿”。表现劳动生产方面的花儿有《夯歌》《拉长工》《责任到了户》《平吉堡》等,表现生活方面的有《苦女谣》《割韭菜》《上新疆》《吆骡子》等,表现追忆往事的有《马家拉兵》《高大人领兵》等,表现婚恋方面的有《哭满拉》《探情郎》《探妹》《咱俩说个悄悄话》《咱俩总有这一天》《维人》等,表现宗教信仰方面的有《同胞歌》《伊玛尼颂歌》《归信真主》《十二复生》《婚礼歌》等。

从内容上看,泾源“花儿”丰富多样,既有大量反映旧时代苦难生活的“苦花儿”、苦难爱情的“酸花儿”,也有一部分反映宗教生活内容的“劝勉歌”和歌颂新生活的“新花儿”。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的“花儿”民歌,表达了泾源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丑恶现象的鞭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从艺术归属上分析,它是六盘山花儿的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因为地域上的毗邻相通,泾源“花儿”无论歌词还是旋律、调式,都明显受到青海“花儿”、河湟“花儿”的影响。一部分自外传入的“花儿”在泾源民间经过长期传唱后,旋律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它们也应该是泾源“花儿”的组成部分之一。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一直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繁衍流传。新编花儿剧《踏脚王与花儿女》以回族花儿为基础,以回族婚礼为素材,通过对花儿、唱山歌,采用舞蹈形式表现了回族的婚礼风俗。

民间竞技泾源县民间流传着多种棋类游戏。每逢农闲、落雪下雨、茶余饭后、家务之余,几个人凑在一起以地为席,随意进行各种民间棋类游戏,既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又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有益方式。

“捉鳖”属夹子棋类。二人对弈,双方在各自一方摆三颗棋子(小石子或小柴棍),然后依次沿直线而动,一方将对方棋子围至无路可行即为消灭、取胜。“捉鳖”游戏是一种很简单的棋类活动,多属于儿童游戏。

“狼吃娃”属斗兽棋。二人对弈,一方十五颗子,称为“娃”;另一方三颗子,称为“狼”。双方摆齐后,“娃”先走,走时只能一步走一格,不能拐弯跳格,用优势兵力包围“狼”。如果其中一个“狼”被围困走投无路时,这个“狼”就算死了。“狼”也一步一格走,吃“娃”时,要从“娃”身上跳过去,“娃”才能算死。谁的子先被消灭完即算输。“狼吃娃”多为儿童所为,他们在放牧、背柴劳动间隙,随时随地便可对弈争战。在一块平地上随手画出棋盘,一方折几个蒿草根,另一方捡几个小石子即可开战。两人对弈,多人观战,场面热闹。

“下方”属围棋。常见有五方、七路方、七路八方、圆方、顶死冒等。以七路方为多。深奥莫测,变幻无穷。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或集市一角,或村头院落,一群人围成一堆,你喊我嚷,指手画脚,给下方的双方出谋划策,气氛热烈。两人对弈时,先下子,后走子成方。先下者为二十五子,后下者为二十四子。下子时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绞尽脑汁,谋划布局。走子时由后手先取掉对方一子,先手者再取,二子取后,走成方,四子组成一个小方。成方后,再取对方子,一方想方设法走方,一方千方百计堵方。下起来热闹随便,常有一群人围观、参谋。下方者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小孩。

方棋是回族群众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体委已将“下方”列为体育比赛项目。

民间竞技体育类有对犄、拔腰等。

“对犄”动作单一,容易掌握,是非常大众化的体育竞技活动。对犄双方模仿斗牛的形态,即单腿独立,另一腿收拢端平似呈“犄角”,用膝盖部位顶击对方,或者重压对方盘起的腿。比赛时,那一方双脚落地即为输。对犄人数不限,一般是一对一比。动作幅度较小,场地占用少,规则简单清楚,输赢一目了然,因此在乡村民间非常普遍,是很受欢迎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对犄要求腿脚灵活,参加者多为青少年。一般动作有顶、压、挑、闪、靠。动作要领主要是:掌握平衡,乘势出击,进退有节。

拔腰属于摔跤的一种,动作更为简单,参加者多为中老年人。比赛时,双方面对面站立,两腿分开站定,然后双手搂紧对方的腰,双方同时用力,将对手身体拔起到双脚离地即为赢。拔腰除了要求体大力壮外,主要讲究腰部力量的运用。

六盘山下泾水源

风景如画赛江南

泾源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回族特色和以六盘山为亮点的红色旅游文化享誉海内外,被国务院命名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是宁夏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腹地,山高峡深,百泉汇流,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有六盘山、白云寺、野荷谷、胭脂峡、弹筝峡、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小南川、大雪山等十大景区,有卧龙山、红峡、秋千架、花崖沟、延龄寺、瓦亭城、三关口等独立景点。

“关山陇坂高无极,六盘秦岭共嵯峨”,这是古人对六盘山高大形象的概括。整个六盘山脉,群峰连绵,高峰耸峙,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随处可见。有的高大浑厚,有的巍峨峭拔,有的苍翠奇秀,有的玲珑剔透。形状怪异,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