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04

第4章 女娲补天大雪山

王母回中谒穆王

最早的历史神话故事中,有两个女神与泾源有关,那就是女娲和王母娘娘。

《楚辞·天问》里记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大意说:女娲做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做的呢?替《楚辞》作注解的专家王逸根据传说解释说:她是人的头,蛇的身子。《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说她是古时候的神女,女性的天神,化育万物。《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天神,神通广大,她在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当天地开辟以后,虽然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世间仍旧荒凉而且寂寞。行走在这一片寂寞山川上的天神女娲,她的心里非常的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当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才有生气。

她想了想,就在一处水池旁边蹲下身子,掘了池边地上的黄泥,掺和了水,仿照水里自己的形貌,揉团成一个洋囡囡样的小东西。刚一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小东西就活了起来,呱呱地叫着,欢喜地跳起来,他的名字就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渺小,但因为是神亲手创造的,和飞行的鸟、爬行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就有统领宇宙的气概。女娲对人这个创造品相当满意,便又继续用手揉泥团,用黄泥捏成许多男男女女的人。赤裸的人们都围绕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走散。

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心里面充满了惊讶和安慰。于是,随时有活生生的人从她手里降临地面,随时听到周围人们欢笑的声音,她再也不感觉到寂寞和孤独了,因为世间已经有了她所创造的儿女。

她想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充满大地,但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使她疲倦不堪。最后,她拿了一条草绳,伸入泥潭里,搅浑了泥浆,向地面上一甩,泥点溅落的地方,居然都是呱呱地叫着、欢喜地跳着的一些小人。这方法果然省事得多,草绳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类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既然有了众多的人类,女娲的工作似乎可以终止了,但是她又考虑着怎样才能使他们生生不息地繁衍生存下去。于是她把男人和女人们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养育婴儿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多。

女娲因为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做了人类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世的人把女娲奉为高媒,高媒就是神媒,也就是婚姻之神的意思。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非常隆厚,十分壮观。

女娲创造了人类,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不料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忽然打起仗来。这场战争从天上一直打到凡间。水和火这两种性质的东西,本来是互不相容的,打起来不但互相伤害自己,而且伤及无辜。共工和他的帮凶虽然鼓动了大江大浪,各种水族动物都做了他的兵马,可是终究敌不过愤怒的火神,烧得这些元帅、兵丁一个个焦头烂额。结果,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眼见事业成空,部族凋零,又羞又恼,觉得再没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西北的山碰去。这一碰使天和地改变了原先的模样,使世界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灾祸。

原来这山是一根擎天的柱子,经水神共工这么一碰,撑天的柱子碰断了,成了绵延不断的六盘山。半边天坍塌下来,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雨水夹杂火球从中倾泻而下。地面上破裂成纵一道横一道的深沟,山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洪水在地面上喷涌,波浪滔天,陆地成了海洋,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说的是,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样惨烈的灾祸,痛心极了,就设法拯救患难的生灵。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架起火来将石头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然后骑上牦牛,带着炼好的五色石浆,腾云驾雾来到天空,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又怕不好的天空再坍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的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这一场灾祸被伟大的女娲一手平息,她的孩子们终于死里逃生,得到了拯救。

女娲出生在六盘山,由此延伸出来的神话故事提到了几个圣迹:一是六盘山中部大雪山顶上的天池,据说是天漏聚集水流而形成的。那里有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有人们修建的女娲庙,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这里祭祀。二是老龙潭附近的干海子。三是白云寺北面的大海子。当地的神话传说中,古代的神仙都与这些地方有关。

西王母是一位远古时期的神话人物,道教奉她为仙界至尊的神女,为玉皇大帝的夫人。民间认为她是可以降福于人的和平与幸运之神,是一位慈祥而伟大的母亲,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王母娘娘”。大量的古籍如《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双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史记》《汉书》《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搜神记》等,都记载了西王母,她曾经带领强大的部落雄踞泾河源头,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特别是近年六盘山地区出土的文物证明:泾河源头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西母”二字,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西王母”的文字记录。成书于秦汉之间的《尔雅·释地》中有“触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这句话,可说是把“西王母”作为地域名或氏族名的最早文字记载。

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中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六盘山),过回中”的记载。

《汉书·武帝纪》中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颜师古引用应劭、孟康、如淳三人之说,然后指出:“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也。孟康曰:回中在北地,有山险,武帝故宫。如淳曰:三辅黄图云回中宫在笄也。师古曰:回中在安定,北通萧关,应说是也。而云治道至长安,非也。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孟、如二家皆失之矣。回中宫在笄者,或取安定回中为名耳,非今所通道。”

文中所说笄,即为鸡头山,就是今天被大多数学者公认所指的六盘山。安定指安定郡,郡治在高平,就是现在的固原南,始设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写道:“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这句话虽然不是什么确切史料,但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地名在人名中的反映。

1985年,泾源县城东北果家山发现秦汉古城镇建筑遗址。考古人员在果家山挖掘出土的铺地砖、排水陶管,以及大量的夔纹瓦当证明,这里是回中山,简称回山,山上建有回中宫。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无疑是指今天的泾源县。而《史记·赵世家》中所谓“(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的地方,大约也在泾河源头。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传说,主要基于这样的史实:周朝多次西征,大都是讨伐西戎的战争,周穆王与西戎部落重归和好,并与其女酋长以礼相见,使西部社会得以安定,各民族得以友好往来。这些历史事件久而久之被传为佳话盛事,这才有了《穆天子传》以及许多美好的传说。

周穆王姓姬名满,西周昭王之子,传说少年时就喜好神仙。五十岁时始立王位,十七年西巡狩,得八骏之马使奔戎,右造父为御。尝欲车辙马迹遍访天下名山,以仿黄帝焉。又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王母瑶曰:“白云在天,道理悠远,山川之间。将又无死,尚能复来。”“后三十年(穆王)征犬戎,复至泾上。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穆天子传》卷之一)

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从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通回中道”到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后元元年),“遂幸安定”20年中,曾9次到“回中”或“安定”。这是西汉最富神秘色彩的天子之旅,朝野闻名,记述甚多。

他到泾源来干什么呢?据说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寻求长生不死的仙果与圣水。唐代诗人胡曾有《回中》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阿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源回山拜访西王母的历史事实。可见,至迟在唐代,泾源回中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汉代铙歌古词18首,其中第4首《上之回》正是当时民间对“汉武通回中道,后数出游幸焉”(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颂扬。“上之回”这三个字,是该歌词首句“上之回所中”的前半部分,借来做标题用。全部歌词是“上之回所中,益夏将止。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元极”。诗中“月支”读“焉支”,即“胭脂”,就是现在泾源县黄花乡。后来,唐代诗人如沈佺期、卢照邻、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等,均以《上之回》为题写了不少诗作,且都提到了“回中”这个地名。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838年)落榜后游历泾河源头时所作的《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字面而言,说明唐代的人们认定泾源回中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杜甫在其《秋兴八首》中写出了“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名句,陶渊明也曾在他的《读〈山海经〉之二》中写道:“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可见,这位大诗人当时就已把西王母当作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对待了,不但强调“馆宇非一山”,还表白“宁效俗中言”,颇有点儿民俗意识。

在泾河一带的汉族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的意识。这种文化传统,其原因与西戎和华夏民族相互融合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籍中“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史记·邹阳传》)的记载,说明西戎与华夏民族的密切交往与相互融合的历史极为悠久,其古老文化因子的遗传至今不衰。西王母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蚩尤等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传说西王母懂兽语,常与虎为伴,故民间给孩子起名常用虎字,民间手工艺品中就有虎帽、虎枕、虎鞋及各式虎模样荷包,小吃中有用面粉做成的虎寿桃、虎馍等,这些不仅表现了泾河源头妇女的智慧和手艺,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西王母文化中崇虎的遗风。

远古时期的西王母,她作为西北地区强大统治势力的象征人物,曾经雄踞泾河源头,谱写了中国古代史前传说时期重要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