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泾源史话
19040500000006

第6章 农耕文明发祥地

炎黄子孙鸿业立

六盘山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在古代与甘肃庆阳、平凉、天水以及陕西宝鸡等重镇名城,在文化方面和军事方面有着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古人在形容其地势时说:“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要膂”,“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

六盘山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这里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积淀丰厚的农业文明,表现了它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历史价值。

六盘山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在历史上是移民迁徙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加之北方十多个古代民族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变化、交流、发展。在这个大合、大变、大流动、大促进、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民族和各个社会群体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明形式。六盘山地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数众多,这些人类文明遗址是研究六盘山地区远古农业文明的重要文物资料。六盘山地区的原始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盘山地区是周祖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秦人在六盘山附近开创霸业,战国秦长城横亘六盘山区,许多地方出土了齐家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泾渭流域的生产、生活情景最早记载在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有远古人穴居的独特遗风土窑洞;有历朝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宏大辉煌的人文景观;还有反映人类繁衍生命的性崇拜遗风和婚丧嫁娶的古俗。伏羲女娲文化为这片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区域农业文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自秦汉以来,中原统治者都将防御的主要精力放在西北,从战国始就在六盘山以北修筑长城。历史上六盘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丝绸之路要冲,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我们根据出土文物遗迹考察,发现六盘山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至细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繁衍兴盛。

公元前11世纪末到8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是兴起在渭水、泾水中上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那时,泾渭两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周人能够勃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代的农具,见于文献的有耒、耜和像锄一样的镈,割禾的短镰铚等。双齿的耒和铲状的耜是周人、戎人的主要农具,这些生产工具大多用石材、兽骨、木料做成,做工十分精致,表现了那时候的工艺水平。

由于农业文化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周礼·考工记》记载看,那时手工业就分木器、铜器、玉器、陶罋和染色等工种,每一种工种还分不同的专业。

周代官府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晚期,大都进入民间,这是民间手工业、手工工艺的开端。六盘山地区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品,诸如刺绣、剪纸、泥塑、石木雕、编织品、陶器等。

周人是依附土地的农耕民族,他们创造的是农耕文化;而六盘山地区的戎人依附山林牧地,他们创造的是游牧文化。

周人文化在这两个民族对峙于六盘山地区的时期,对戎族的影响是极其大的,他们通过接受这种“新文化”,开始“以邑别居之”,结束了“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戎翟之教”,凡事“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周祖先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教育周族尊重戎人民俗,注意民族团结,加强同戎族的关系,教戎族人耕农黍种,勘测地形,修建水利,开垦荒地,传授生产技术,利用宽广的土地,种谷产粮,丰衣足食。并因时因地而定居之,伐木锯材,修建房屋,制造船只,捕捞运输。

周祖公刘时设立了文武官员,建立了军队,并在基层进行经济管理,征收贡赋。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周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一个奴隶制的国家雏形逐渐在六盘山地区形成。